王可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精準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1 — 0155 — 03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特別是教育扶貧工作?!熬珳史鲐殹保橇暯酵?013年在湖南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一系列考察和講話中進一步闡述了“精準扶貧”的理念。這是我國扶貧理念的一次創(chuàng)新和變革,在原來扶貧的理念基礎上更加注重精準概念。
2020年,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zhàn)決勝之年。在這樣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做好“精準扶貧”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熬珳史鲐殹睂礁咝9ぷ鞣懂?,就是要做好精準資助工作。
所謂精準資助,是指通過一定方式找準資助對象,實現差異化的資助內容和資助方式,確保資助目標與資助對象需求之間的高度契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資助育人的效能?!?〕
根據精準資助的內涵及目標,我們可以發(fā)現其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1.精確性。這主要是指要通過有效方式方法如開設證明、問卷調查、家訪、座談、大數據分析等,甄別出哪些學生需要獲得資助,將有限的資助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學生身上。
2.差異性。這主要是強調每位同學家庭背景、困難原因、困難程度、個性特征等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具體資助工作中要注意因人而異,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及特殊需求,結合實際,讓工作有抓手、有針對性。
3.發(fā)展性。相較于傳統(tǒng)的“保障型資助”,精準資助追求的是一種“發(fā)展型”的資助模式,在此模式下,資助政策是動態(tài)調整的,資助目標不是保障基本生存而是讓學生有所成長、有所發(fā)展,“育人”成為了更深層次的追求。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是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全局視野、從改革開放近40年歷程和十八大以來5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學判斷。〔2〕
正如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一樣,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工作也面臨新的政治、經濟、社會環(huán)境,精準資助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情況,這些不平衡不充分情況的存在影響精準資助工作的開展與目標的實現。
(一)精準資助中的不平衡
1.校際間不平衡
由于學校所處地域、學校層次、培養(yǎng)目標、政策支持、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區(qū)別,精準資助工作存在著校際間的不平衡。部分學校已經采用系統(tǒng)化手段對困難生進行精準識別,但不少學校仍只采取“蓋章式”認定方法,缺乏科學性。資助資源充足的高校,資助理念一般較為先進,在推進精準資助過程中資金、技術、平臺都更有保障,更加關注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甚至可以為困難學生提供出國交流等較高層次的支持。而資源不充足的高校,在工作推進與創(chuàng)新中難免捉襟見肘,甚至仍然停留在經濟支持階段。
2.院系間不平衡
在一個學校范圍內,不同院系之間的精準資助工作也存在一定差別。一方面,不同院系從校內外獲取到的資源差異較大,有的院系與社會接軌較多或熱心校友較多,能為困難學生提供更多經濟支持與實習實踐機會;另一方面,學科差別使得不同院系面臨的資助工作問題差異較大,如學業(yè)負擔較重的院系在進行經濟支持的同時要積極關注困難學生學業(yè)發(fā)展及心理問題,困難學生數量較多的院系要平衡有限的資助資源。
3.群體間不平衡
整體說來,本科生可以享受到的資助資源和支持更多,研究生能夠得到的支持和資源偏少。本科生一般都專門的資助管理部門進行統(tǒng)一管理,而研究生的資助往往很多與其他工作合并在同一部門管理。研究生雖然有了國家補貼與導師方面的支持,但這只是緩解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方面的壓力,研究生群體中的困難學生在其他方面的一些需要,如心理輔導、生涯發(fā)展、學業(yè)支持、能力提升等,往往容易被忽視。
(二)精準資助中的不充分
1.精準認定不充分
精準資助所內涵的“精確性”就是要通過一定方式方法甄別出哪些同學需要獲得幫助,即做到精準識別、精準認定。精準識別與認定既是做好資助工作的基礎,同時也一直是資助工作中的難點。雖然很多高校使用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管理平臺,但上面所采集的信息難以核實,加上受各地區(qū)發(fā)展差異較大、同學們認知不同、填寫尺度不一等方面影響,精準認定和識別在實際工作中面臨很大困難。
2.資助內容不充分
目前高校資助工作基本做到在經濟方面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支持,“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從目標變?yōu)楝F實。但在困難學生的學業(yè)幫扶、心理關愛、視野開闊、技能提升、平臺搭建、全面發(fā)展等方面部分高校還尚未形成工作體系,無法精準掌握不同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并對癥下藥,在資助策略和內容上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與豐富。
3.效果評估不充分
資助效果的評估長期以來在高校資助工作中處于缺位狀態(tài)。高校可以統(tǒng)計單個困難學生受到多少經濟支持、拿到多少獎助學金,但很難掌握這些資金的實際去向,也很難得知學校采取的一系列幫扶手段多大程度上使困難學生得到成長與提升。但對于精準資助工作來講,這些反饋與評估是必不可少的,它們既是上一階段工作的落腳點,也是下一階段工作的出發(fā)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9月9日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中提到:“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黨和國家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貧困地區(qū)教育事業(yè)加快發(fā)展、教師隊伍素質能力不斷提高,讓貧困地區(qū)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薄?〕
總書記所提出的“讓貧困地區(qū)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不僅是黨和國家對于高校的殷切期盼,更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做好精準資助的行動指南與工作目標。
針對精準資助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高??梢詮囊韵路矫孢M行嘗試:
(一)以資源配置為主線,應對精準資助中的不平衡問題
1.拓展資助資源,為精準資助提供基礎保障
精準資助中存在的多個不平衡問題很大程度上與資助資源不均衡有關,為此,高校應將資源拓展放在精準資助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拓展資助資源,一方面需要獲取更多的經濟支持,通過加強與基金會、企業(yè)、個人等的互動,爭取設立覆蓋面更加廣泛、體系更加完善的獎助學金;另一方面,還需要爭取更多促進困難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物質支持以外的資源,如教育主管部門給予的政策支持、企事業(yè)單位提供的實習實踐平臺、相關院系或部門提供的學習交流及能力提升平臺等。資源拓展以后,還需要通過科學的方式提高資助資源配置效率,保障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2.開展交流學習,為精準資助提供合適方案
高校推進精準資助的方式不一、具體舉措不一、亮點特色不一,這就為相互學習提供了可能。各高校應該在總結自身經驗與不足的基礎上,通過外出走訪、實地調研、經驗分享等形式積極借鑒兄弟高校在精準資助方面的成熟做法與可行方案,找到合適自己的精準資助工作方案。與此同時,同一高校內的院系間也應該利用便利條件加強交流學習,進行工作創(chuàng)新,不斷推進精準資助工作。近年來,部分高校在精準資助工作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南京大學著力打造“雨花斑斕成長計劃”,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習規(guī)劃、人際交往、社交禮儀、心理調適、藝術特長等方面開設專題課程,努力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成長;浙江大學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專門增設赴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學習交流項目和建設各類素拓基地。
3.加強隊伍建設,為精準資助提供持續(xù)支撐
精準資助工作的推進,最終還是需要落實到人,因而需要加強工作隊伍建設,提高工作效能,提升工作質量,為精準資助工作提供持續(xù)支撐。加強隊伍建設,一是要把好入口關,在選人任人時做好篩選工作,安排合適的人到資助相關崗位;二是要加強培訓,確保上述崗位人員了解規(guī)章制度、熟悉工作業(yè)務;三是要明確責任主體,對于困難學生人數較多的院系可以設立“資助聯絡員”,專門負責推進相關事務,確保相關人員切實履行責任;四是要強化考核與監(jiān)管,細化工作指標,完善獎懲激勵機制,實現精準管理。
(二)以立德樹人為中心,應對精準資助中的不充分問題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推進精準資助工作,需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從“助學”、“筑夢”、“鑄人”三個方面積極應對精準資助中的不充分問題。
1.以“助學”為基,加強信息反饋,精準識別困難學生
“助學”是資助工作的最基本目標,即通過各方努力給予困難學生足夠的關注與支持,尤其是經濟方面的支持,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爸鷮W”目標的實現,需要高校在學生成長全過程加強信息收集與反饋。學生入學前,需要加大資助宣傳,讓學生了解學校的資助政策,然后通過專門的信息管理系統(tǒng)準確收集學生的各類信息,尤其是家庭經濟狀況,并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設置篩選指標,將困難學生初步識別出來。學生入學后,需要結合學生申請認定情況與前期篩選情況開展進一步識別,確保困難學生得到認定并開展相關資助。學生在校期間,要綜合困難學生在校學習成績、出勤記錄、生活習慣等信息,精準識別學生成長與發(fā)展需求,有的放矢開展資助工作。學生畢業(yè)后,應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對資助效果進行評估反饋,根據反饋情況適時調整或改進精準資助工作方案。
2.以“筑夢”為重,完善育人體系,精準幫扶困難學生
“筑夢”就是要為困難學生全面發(fā)展保駕護航,就是要在學校的努力下讓學生敢于“追夢”、勇于“圓夢”。敢于“追夢”,不僅僅是要在學校的資助下沒有經濟壓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幫扶讓他們有生涯規(guī)劃的意識,使他們清楚自己想要追尋什么并能夠付諸實際行動。勇于“圓夢”,不僅僅是需要學生的個人努力,更重要的是學校在困難學生學業(yè)發(fā)展、能力提升、成長平臺搭建等方面有切實的支撐,如南京大學針對困難學生設立多個高額國際交流獎學金、開設多門培訓課程、成立多個互助社團等都是在這一方面進行的工作創(chuàng)新?!爸簟敝挥泻唵蔚膬蓚€字,但其對應的卻是一個完善的資助育人體系,需要高校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一系列努力。
3.以“鑄人”為根,強化思想引領,精準引導困難學生
“鑄人”是對于精準資助工作更高層次的要求,就是要在工作中把好理想信念“總開關”,強化思想引領,對困難學生進行精準引導,幫他們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將他們培養(yǎng)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理想信念的支撐和指引;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的第一??圩?。〔4〕因而在進行經濟資助、能力培養(yǎng)、平臺建設的過程中,要以“鑄人”為根本,一方面積極加強朋輩引領,樹立與挖掘資助育人工作中的典型,充分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引導困難學生自立自強;另一方面要不斷強化理想信念教育,通過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困難學生將個人發(fā)展融入國家發(fā)展,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為“中國夢”凝聚青春力量。
〔參 考 文 獻〕
〔1〕張永.脫貧攻堅中高效學生精準資助的育人體系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2〕劉江,張旭東,黃全權.十九大報告的新思想、新論斷、新提法、新舉措〔EB/OL〕.http://www.xin
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9/c_1121823
252.htm.
〔3〕習近平.給“國培計劃(2014)”北京師范大學貴州研修班參訓教師的回信〔EB/OL〕.新華網,〔2015-09-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09/09/c_1116512910.htm.
〔4〕喬東亮,李新利,李雯.習近平新時代青年思想〔EB/OL〕.人民網,〔2018-05-16〕.http://theory.
people.com.cn/n1/2018/0516/c40531-29993969.html.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