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霞
摘? 要:語文教材所選擇的優(yōu)秀文本,無論是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內(nèi)在韻味,都能對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深遠影響,在引領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不能簡單地讀一讀、背一背,而是要引領他們觸摸到文本的內(nèi)核,深刻體會文本的內(nèi)涵,從文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入與出”,從文中欣賞品味,獲得熏陶,得到升華,領悟閱讀與寫作方法,為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積累經(jīng)驗,儲備動能。筆者圍繞閱讀教學案例進行闡述,以期探尋有助于學生有效學習的途徑。
關鍵詞:閱讀;入與出;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6-0161-02
Entry and Exit in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ZHANG Fangxia? (Lumatan Primary School,Wuzhu Town,Weiyuan County,Dingxi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excellent texts selected in Chinese textbooks,whether it is wording and sentence making,text layout,and internal charm,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students' thinking. When guiding students to read,they cannot simply read and recite ,But to lead them to touch the core of the text,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xt,and draw spiritual nutrients from the text. The teacher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s to "in and out",appreciate the taste from the text,be nurtured,sublimated,and comprehend the method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ccumulate experience and reserve momentum for one's own language literacy. The author elaborates on reading teaching cases in order to explore way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effectively.
【Keywords】Reading;Entry and exit;Effective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其最大特點就是集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需要引領學生正確體會和把握這一特點,既讓他們從學習中體會語文教材所包含的豐富人文內(nèi)涵以及精神實質(zhì),還需要習得一定的方法,來提高運用實踐的技能。語文教材所選擇的優(yōu)秀文本,無論是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內(nèi)在韻味,都能對學生的思想產(chǎn)生深遠影響,在引領學生進行閱讀的時候,不能簡單地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而是要引領他們觸摸到文本的內(nèi)核,深刻體會文本的內(nèi)涵,從文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教師要引導學生“入與出”,從文中欣賞品味,獲得熏陶,得到升華,收到凈化,涵養(yǎng)心靈,領悟閱讀與寫作方法,為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積累經(jīng)驗,儲備動能。
1.師生“入”文,分析探究
(1)教師先入,精研教材
要帶領學生去深入的體味文本,與文本進行情感思想交匯,關鍵的引導者就是教師。作為教師,要能夠先入為主,不斷對教材進行精研,結(ji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整個教材進行細分,同時還要根據(jù)不同的學習能力來創(chuàng)設問題,以及做好任務的分類與分配。所以說,對于教材的“入”,對文本的“入”,對課堂的“入”,都需要教師能夠發(fā)揮個人的專業(yè)水平和能力,盡最大可能為學生調(diào)好“最美的湯汁”,才能讓學生品嘗到美味而流連忘返,沉醉其中。比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之前,教師圍繞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教學設計,在設計之中,首先考慮到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與文本中小女孩的生活之差別,同時也要讓他們了解作者安徒生究竟是哪一國家的人?文中擦燃火柴的特點與當時的生活背景是否有關?而安徒生還有哪些作品……通過這些細節(jié)性的研究,使得教師可以精準的在課堂上進行授課,也能夠讓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精彩迭出。
(2)學生細入,層層遞進
第一,精讀細說,獨立體驗。
在語文教學中,“讀”是最基礎的部分,也是學生從初讀、熟讀、深讀中,不斷去由淺入深地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蘊含的人文內(nèi)涵。因此在“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就要引導學生能進行精讀。精讀意味著學生慢下腳步,從對課文有個大致全面的了解后,就要進入到文本的“脈絡”中,帶著感情朗讀文本,自然也會對小女孩兒的悲慘生活給予同情,也能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一種情感同頻共振?!顿u火柴的小女孩》全文實際上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賣火柴”的情景描寫,一部分是“擦火柴”的幻想描寫。在“賣火柴”部分,教師啟發(fā)和鼓勵學生自讀、自悟、自感,切實根據(jù)段落中的具體語句來進行體會、感悟,生生之間還可以相互進行交流,從而認識到在小女孩兒所處的那個時代中,她所遭遇的痛苦和悲慘經(jīng)歷;而在“擦火柴”這一部分,除了讓學生進行自讀以外,讓他們根據(jù)作者的想象與幻覺描寫,去體會這一描寫的合理性。
為了能讓學生充分地進行體會與交流,以及進行思維的碰撞,加深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教師通過搭建生生之間交流討論的平臺,進一步促使學生能夠在小組中進行暢所欲言,將自己獨到的個性感受和體驗說出來,并將自己選擇朗讀的形式也說出來,由此體現(xiàn)學生的獨立體驗和他們個性選擇。
第二,讀議結(jié)合,事半功倍。
在對具體的段落語句進行分析以及解讀的時候,教師要充分地創(chuàng)設自由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讀議結(jié)合,從而不斷強化理解與感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其中,既有教師通過問題來引領學生進一步挖掘文本所包含的深意,同時,學生也就自己所不懂或者迫切知道的一些問題提出來,教師以學生的問題為導火索,來引發(fā)全班的議論,最終為這一問題找到一個合理的、符合文本走向的解答。在學生進行探究和思考中,教師給予適當點撥,使得學生們在自己的獨立理解以及不斷開闊的思維下,放飛個性,加深體悟,同時還能學習和了解作者的寫法,觀察和發(fā)現(xiàn)、體會和感悟文本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如,“擦火柴”這一部分通過小女孩兒擦出四次火柴之后,所出現(xiàn)的烤鵝、圣誕樹、奶奶、飛走等等四次幻景,來讓學生根據(jù)作者的寫法和小女孩的心理變化進行議論與交流。在組織學生對重點句子“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進行討論,緊隨其后的是教師一連串的問題:“這道火光為什么奇異?”“為什么作者不寫小女孩兒在溫暖爐火邊度過一個幸福的夜晚,卻要這么殘酷地寫出手中的火柴滅了,溫暖爐火消失了,幻想破滅了”……學生們在問題的激發(fā)之下,紛紛地開動自己的腦筋,道出自己的個人感悟,大家相互交流、議論與探討。正是在生生之間的議論之中,大家對一個個問題有了答案:對于這道奇異的光,大家的解釋是,“小女孩兒在火光中看到溫暖而美好的幻想,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看到的,因此這道光非常奇異。”而對于作者殘酷寫出火柴滅了這樣的語句,實際上體現(xiàn)了作者運用對比寫法的用意,通過溫暖與寒冷進行對比,通過美好的幻想與現(xiàn)實的冰冷來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小女孩兒的悲慘境遇。也由此讓生活在新時代下的學生們更加體會到當前生活的美好,使他們產(chǎn)生珍惜幸福生活的自然情感。那么以這樣的方式對“擦火柴”部分的其他語句進行分析、議論,則讓學生們的體會更為深刻,也使得他們對文本的解讀入情入理。
2.走“出”文本,步步深入
當教師引領學生對整個文本經(jīng)過初讀、精讀、議論、深讀之后,再引導學生走出文本,站在旁觀者的位置,對這一文本進行冷靜的思考和理性的評判,從而使得文本精髓部分能夠源源不斷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之中,發(fā)射出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深度。走出文本,意味著要高于文本之上,站在文本之外,通過比較、評判,使得對文本的解讀更為通透與深入。
(1)個性判斷,完善結(jié)構(gòu)
對于小學生來說,要引導他們?nèi)フJ識文本,深入文本,體會其中所包含的內(nèi)涵,同時鼓勵學生以自我獨立學習、個性的體驗以及解讀,來完成對所學知識的自主建構(gòu)。在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中,是通過探究、分析、發(fā)現(xiàn)等一系列的動態(tài)來完成的,因此引導學生站在文本之外,對整個所學的內(nèi)容進行一次回顧,同時對文本進行一次深層次的、有質(zhì)感的解讀。才能讓學生“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發(fā)出自己個性的聲音。學生以自身的認知結(jié)構(gòu)為基礎解讀文本,勢必需要他們用所擁有的生活經(jīng)驗與文本的視界進行融合,從而會產(chǎn)生不同的解讀,有時候就文本中的矛盾點產(chǎn)生各種個性評判。比如說,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文本最后一部分,當小女孩兒離開人世的時候,她的嘴角卻露出了微笑,這樣的一種寫法和表達,令不少學生產(chǎn)生了疑惑,“小女孩的遭遇這么悲慘,她為什么還會笑出來。”而這一問題的提出,也正是學生站在文本之外,去重新審視這一文本之后,以自己的生活閱歷和感受來提出質(zhì)疑。實際上,他們也真正觸到了這一文本的價值所在。教師先是與學生一起回顧小女孩兒在其擦燃火柴之后所看到的四次幻境,其心中的某些愿望得以滿足,因此在那一刻她是幸福的;而當她最后劃了一大把火柴之后,看到了自己最最想念的奶奶之后,幸福感增強,在幻想中飛向奶奶,而之后她再也不會有痛苦和悲慘的境遇,因此小女孩的微笑體現(xiàn)了一種悲劇主義的寫法。當學生們進行了這樣的解讀之后,他們的個性化體驗會越來越深刻。由此,學生們也在討論之中認識到自我的理解是否合理,其認知結(jié)構(gòu)得到了一步一步的完善,也讓個體的知識體系架構(gòu)更為牢固。
(2)文本多義,多元解讀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說明了對于文本的解讀,實際上它充滿了無限的意義,除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使得這一解讀呈現(xiàn)的是一種確定的、相對統(tǒng)一的意義,但是對于學生來說,生活經(jīng)驗閱歷不同,認知水平不同,思考深度不精通,使得他們具有了不同的理解?;谝环N普遍、公認的意義之下,學生還會產(chǎn)生批判性的解讀,從而不斷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新的思維火花。《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文本是要通過小女孩的悲慘遭遇來揭示出黑暗社會的罪惡與殘酷。但是在文章最后“微笑”似乎讓整個文本充滿了更為濃厚的一抹溫情與感動,而教師也趁勢提出問題來讓學生思考與辯論,那就是——“你認為小女孩微笑的背后是什么呢?”學生們先經(jīng)過靜靜的思考,然后有學生忽然說:“小女孩的微笑,表示原諒了這個世界,她的心中沒有仇恨?!币灿袑W生說,“小女孩擦亮火柴,自己的愿望得到滿足,她沒有停止追逐幸福的腳步,她感到世界依然是美好的。而這樣的寫法,也是要讓那些剝削階層受到心靈的鞭撻和拷問?!边€有學生說,“小女孩生活的社會很黑暗,但她向往光明。”當然,也有學生認為“造成小女孩的這個黑暗社會理應受到懲罰,如果我是小女孩,會恨死他們,永遠不會原諒”……面對學生的解讀,既有合理性,也有歧義和誤讀。但作為教師需要尊重每一名學生的解讀,保護他們的個性。同時組織學生共同討論這一語句產(chǎn)生的多義性,讓學生的思維更為開闊,在批判性解讀中獲取新的認知,從而延伸這一文本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深意。
此外,教師還要認識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解讀文本,并不意味著這一文本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要能以縱橫相間的方式進行鏈條式的解讀。既需要讀出這一文本及作者、社會、時代、歷史背景等等,還有就作者相同的一些作品進行解讀,同時,圍繞這一人物故事來閱讀更多的有關這一題材的人物故事,從而不斷拓展學生的視野。教師引導學生站在另一個層面和角度,對不同文章其所包含的一些相同的元素進行對比與解讀,看看不同作者的思想、語言以及風格有何不同,相同作者其不同作品體現(xiàn)了怎樣的一種思想內(nèi)涵,從而挖掘更多的文本價值,以此來架構(gòu)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作為教師,要為學生推薦更多的素材,或者是進行整合、組合文本,讓他們體會和感悟更深刻的意義與價值從而使得他們的鑒別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要引領小學生學會進入文本,去體驗文本所包含的內(nèi)涵,學習作者創(chuàng)作文本的寫法,還要學會走出文本,站在文本之外來審視文本,去探究其所包含的價值與意義。只有不斷深入其中,才能真正地生出新的價值與意義,也能夠讓語文教學產(chǎn)生更多思維創(chuàng)新火花,使得學生獲得精神的滋養(yǎng)與思想的熏陶,語文教學才可謂達到了一定境界。
參考文獻
[1]李廣.小學語文深度學習:價值取向、核心特質(zhì)與實踐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7(09).
[2]田春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