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嘉煒
◆摘? 要: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許多中小學教師因為線上教學而手忙腳亂,但正因如此,給教師們也帶來了許多挑戰(zhàn)與機遇。傳統(tǒng)的中小學教師主要擔當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主導者和學生的管理者等角色。但“停課不停學”期間,許多中小學教師出現(xiàn)了線上課堂教學、課后學生管理以及網絡空間育人等困境。因此,后疫情時代中小學教師角色需要一定的重構,以更好的適應后疫情時代的教育教學。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中小學;教師角色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為了防疫和上課兩不誤,教育部發(fā)布了“停課不停學”的應急舉措,大力推行線上教學。如今,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已進入了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學校教育也從網絡的“空中課堂”搬回了學校教室的“實地課堂”。這么一場大規(guī)模的線上教學,不僅要總結好網絡授課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應當思考后疫情時代中小學教師角色需要作出哪些改變?
一、傳統(tǒng)中小學教師角色
韓愈《師說》中的“師者,之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已成對教師角色最經典的描述,正因受到此影響,傳統(tǒng)中小學教師角色被許多人定義為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主導者以及學生的管理者。存在即合理,傳統(tǒng)中小學教師角色確實推動了我國中小學教育一定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
(一)知識的傳授者
傳授知識是每一位教師最基本的職責,教師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導致了教師在寫教案的時候,往往會更多的關注學生學什么內容,而忽略了學生學的過程,怎樣才能把老師教的內容真正的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上述所說的現(xiàn)象,雖然近年來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但由于應試教育和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許多教師和學生依然習慣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
(二)課堂的主導者
傳統(tǒng)中小學課堂一直踐行著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教師為主導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具有導向作用,學生為主體是指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是學習的主人。但是從現(xiàn)實的教學情況來看,中小學教師很容易會偏向整堂課以教師講授為主,或者嚴格按照預設的教案進行教學,難以讓學生有一定的自由發(fā)揮空間。所謂課堂的主導者應該更多的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把握好課堂節(jié)奏和內容,盡量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或者讓學生帶著目標任務自學。因此,中小學教師課前應當利用好導學案讓學生先預習本節(jié)課內容,課中多設置一些需要學生參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構建知識體系,課后也要及時做好復習本節(jié)課的內容。
(三)學生的管理者
根據皮亞杰的兒童道德發(fā)展理論,兒童從他律到自律是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是不可置疑的,其中包括課堂紀律、課后作業(yè)、校園的日常交往等各方面的管理。但從古至今,教師都是代表著一種很嚴肅、很權威的形象,學生必須要服從教師的教導,間接上導致師生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另一方面,有的老師甚至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管理,尤其是在小學階段。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和管理,有時候“用力過猛”,效果只會適得其反。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不管,而是以一種平等、相互尊重的方式進行適當?shù)墓芾?,并有意去培養(yǎng)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
二、“停課不停學”期間中小學教師角色的困境
在疫情的“停課不停學”期間,中小學的線上教學總體上順利進行,但無論是對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和困境。接下來將主要闡述中小學教師在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所面臨的主要困境,其中包括線上課堂教學、課后學生管理以及網絡空間育人的困境。
(一)線上課堂教學的困境
中小學教師實施線上教學之初的,首先遇到的困境就是老師把線下教學直接“復制”到線上教學,但由于教師們對線上教學的技術操作不太熟練,許多本可以在傳統(tǒng)教室開展的教學活動不能直接照搬到線上教學,這就導致了大多數(shù)老師剛開始上網課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即使是整堂課只用講授法,部分老師依然出現(xiàn)手忙腳亂,比如說,有的老師講完整堂課都不知道自己沒有開麥克風,并且不知道在哪里可以看到學生的及時反饋等等。除此以外,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大大的減少,老師對學生的啟發(fā)和引導也趨于形式化。最后導致了上網課成為教師集體趕潮流或應付上級領導的噱頭,違背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教學初衷。
(二)課后學生管理的困境
本次疫情的線上教學也暴露了教師在時空分離的狀態(tài)難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許多教師要求家長每天向老師打卡,匯報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上傳作業(yè),有的甚至要求家長坐在學生旁邊一起聽網課,以防學生聽課走神。這種現(xiàn)象恰恰說明了平時在學校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過于“到位”,形成了一種學生對老師的高度依賴。一旦學生離開了老師的監(jiān)督和管理,就會出現(xiàn)不寫作業(yè)、上課走神等情況。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學生都會缺乏自覺性和自律性,使教師的教學管理陷入盲區(qū)。
(三)網絡空間育人的困境
赫爾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學原則,他認為世上不存在沒有教育性的教學。近年來,中小學教育改革多次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各學科教學當中都需要適當滲透育人的內容,不能僅僅傳授學科知識。由于線上教學主要以講授法為主以及課堂上缺乏互動,教師難以通過網絡空間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育人,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交給思政課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思政教育。其實,線上教學在內容上可以把抗疫的一些素材滲透到學科知識當中,例如,中學的生物課可以介紹病毒傳播的原理,疫情期間需要戴口罩、勤洗手的原因等等;在形式上,可以通過播放圖片和視頻,加深學生的印象,并寫下觀后感;在行動上,課后可以布置學生在家做一些簡單的行動研究等等。
三、后疫情時代中小學教師角色重構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全國各地中小學陸續(xù)復課,學校教育逐漸恢復到實地課堂。但進入到后疫情時代,線上教學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會持續(xù)下去,中小學教師也應當對自身角色以及對學生教育教學進行一定的思考,總結“停課不停學”期間線上教學的經驗和不足。
(一)精選教學資源,引領學生學習
疫情的“停課不停學”期間,網絡上涌現(xiàn)了大批的網課和學習資源,包括名師課堂、各學校一線教師、教育機構等一系列的錄課、直播課;微信公眾號上面也有大量的學習材料。如此眾多的資源,是不是都適合學生學習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時候就需要中小學教師根據自己班級的學情,從海量的知識中選取其精華,通過教師的加工使其成為學生容易接受、理解的內容,并引導學生將這些知識加以內化,建立起自身的知識體系。因此,中小學教師需要提高搜索教學資源的能力,做好學生學習資源的提供者。此做法有利于教學資源與時俱進,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改變課堂上“滿堂灌”“填鴨子”現(xiàn)象;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所學的內容。
(二)提高信息素養(yǎng),開創(chuàng)多元化教學模式
近年來,國務院印發(fā)了《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明確要求要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即使沒有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在中小學教育當中,大量運用信息技術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因為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和人工智能的快速發(fā)展,深刻的改變了教育教學方式,但許多中小學教師出現(xiàn)了諸多的不適應,尤其是對信息技術不熟練的教師。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水平關乎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校改革發(fā)展的進程,如果教師的信息技術不過硬,將難以推動教育的發(fā)展。此次疫情的線上教學正是提高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契機,并利用好信息技術開創(chuàng)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后疫情時代,“線上教學+線下教學”將會是未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但這種雙線融合,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線上教學+線下教學”,教師獎根據教學需要,線上線下隨時切換,就是應用新的網絡教學技術豐富教學。翻轉課堂就是一種雙線融合的典型教學模式,但目前的翻轉課堂過于形式化,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都沒有真正領悟到翻轉課堂的核心要義。
(三)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化
幾千年前,孔子就已經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我國的教育者也一直在踐行著這個教育理念。但一回到現(xiàn)實的中小學教育當中,大多數(shù)老師都發(fā)現(xiàn)很難做到對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因為一個班級的學生數(shù)量太多,教師難以有大量的精力對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但通過本次大規(guī)模的線上教學發(fā)現(xiàn),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教學的資源,為每一位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用不同層次的學習資源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教育教學。后疫情時代,中小學教師角色更多要從講課為主,轉向領導學生學習國家和省市的名師課程,師生之間交流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困惑,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教師教研也應當重點研究如何提高個性化指導學生的教學效果,提高輔導質量。
(四)平等交流,亦師亦友
平等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重要體現(xiàn),師生之間亦是如此。在傳統(tǒng)的課堂當中,或許老師在大部分學生心中都是一種權威、嚴肅的形象,感覺師生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疫情的“停課不停學”期間,教師與學生幾乎只能通過網絡載體進行溝通交流以及上課,師生關系不僅沒有因此而疏遠,反而變得更加親密,更加像朋友之間交往。后疫情時代,中小學教師可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時間,通過網絡平臺開班會或者與個別學生進行線上交流,這種做法不但能夠使師生之間多一些交流和了解,而且使一些平時不太好意思跟老師與同學講話的學生,在線上會更加大膽、勇敢的發(fā)言。一位好老師,一定是學生心目中認可的好老師,這是師生關系和諧的見證,也是學生成長的力量源泉。在互聯(lián)網如此發(fā)達的時代,老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中小學教師角色應該適當?shù)牡瘋魇谥R的主要角色,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引導者。
(五)增強職業(yè)認同,提升教育情懷
教育是一項帶有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的事業(yè),每位中小學教師都應當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充滿激情和活力。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因為教師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可能要比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要多,部分教師出現(xiàn)了厭倦和疲勞的狀態(tài)。在如此高壓的環(huán)境下,尤其是帶畢業(yè)年級的老師,出現(xiàn)上述情況是一種正?,F(xiàn)象。但教師們并不能因此而放棄或者消極工作,應該適當加強自身的職業(yè)認同。教師是學生的示范者,無論在何等艱難的環(huán)境下,都應當積極向上,直面現(xiàn)實。后疫情時代,教師除了要增強對教師職業(yè)認同,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教育情懷,對教育事業(yè)和學生充滿愛,使教育情懷成為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內驅力。有時候教師通過詢問、關心、安慰、鼓勵等語言行為和點頭、微笑、目光交匯等非語言的動作,學生也會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有利于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以及間接地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成績。
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試金石,兩億多學生“停課不停學”的實踐,不僅打破了學校教育傳統(tǒng)的組織形態(tài),更是對中小學教師角色的解構與重構。事實證明,傳統(tǒng)的中小學教師角色已不再適應后疫情時代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小學教師必須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教育教學方面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積極的創(chuàng)新。教師是任何一場教育改革的關鍵者,只有當教師作出適應時代的改變,才能讓任何一項教育改革措施“落地”,學生也才能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彭錫釗.論思想政治課教學主導與主體的統(tǒng)一[J].陜西: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01):15.
[2]肖菊梅,周婷.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角色定位[J].吉林: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20(09):10.
[3]譚茗月.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角色的定位與重構[J].貴州:銅仁學院學報,2018(10):54.
[4]徐艷來.后疫情時代中學語文教師角色再確認[J].湖北: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19):34.
[5]楊建偉.教師角色重構:基于《可見的學習——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習》一書的再思考[J].北京:生活教育,2020(01):44.
[6]熊劍.在線學習環(huán)境下的協(xié)同知識建構:師生關系解構及教師角色研究[J].北京: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