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素馨
【摘要】“LPL”模式是一種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課堂“小項目引領”教學模式?;谠摻虒W模式,本文通過設置“發(fā)現(xiàn)守恒觀”“形成守恒觀”“體會守恒觀”“理解守恒觀”“應用守恒觀”五個小項目,對機械能守恒定律教學進行設計與實施。LPL教學模式,通過有效的項目設置,能夠很好地引導并幫助學生形成物理觀念,開拓科學思維,進行科學探究,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使得物理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上得到有效的落實。
【關鍵詞】STEM理念;高中物理教學;“LPL”模式
一、“LPL”模式
“LPL”(Little Project Lead)模式,意為小項目引領模式,是在高中分科教學背景下提出的一種基于STEM理念的高中課堂教學模式。美國教育家威廉·赫德·克伯屈(Willam Heard Kilpatrick)曾經把項目(Project)定義為“熱情且有目的的行為”。因此,學生有目的地學習的行為就是一個項目。根據(jù)“LPL”模式的要求,首先依據(jù)《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確定總目標,然后根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把課程目標分解為一系列子目標,并以“小項目”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項目結構。
現(xiàn)以《機械能守恒定律》為例,談談“LPL”模式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新課標明確指出:“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體會守恒觀念對認識物理規(guī)律的重要性。能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產生活中的有關問題。”從初中到高中的教材中,都花了不少篇幅來闡述該部分內容。學生對機械能守恒定律并不陌生,可是,對于學生守恒觀念的形成,則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一旦形成守恒觀念,那么,對于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應用就迎刃而解。
1.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新課標》要求學生體會守恒觀念,我們應該如何讓學生體會守恒觀念呢?由于守恒觀念一直在支配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為此,我們可以比較容易調用學生的原有知識。例如,零花錢的分配過程就會用到守恒思想,地理學科的水循環(huán)過程,化學領域的電子數(shù)守恒等都蘊藏著守恒的思想。由此來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守恒觀”。通過對守恒觀念的發(fā)現(xiàn),引導學生找到守恒與變化之間的關系,把守恒的思想從生活中遷移到運動中來,學生的守恒觀開始形成。接下來,我們就不難提煉出整節(jié)課的五個課堂子目標:發(fā)現(xiàn)守恒觀、形成守恒觀念、體會守恒觀念、理解守恒觀念和應用守恒觀念。
2.從學生認知入手:結合建構主義理論,由課標確立的五個子目標,可以分別以知識同化、順應、創(chuàng)新、質疑和遷移的不同認知層次為基礎,結合STEM理念,利用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shù)學等知識,設計特定的教學情景。
3.用小項目去引領:小項目引領是“LPL”模式不同于其它教學模式的重要原則?!癝TEM”理念是一種基于項目的學習,鑒于項目內容與時間的限制,在高中課堂滲透STEM教育理念,必須把“大項目”拆分成“小項目”來進行。筆者根據(jù)物理建模教學中的建模步驟,結合課標要求和學生認知,把五個子目標以小項目的形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同時也通過這一系列的小項目引領課堂,實現(xiàn)課堂目標,落實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體設計如教學流程圖1所示。
二、基于STEM理念的“LPL”模式的教學實施
項目1:尋找生活中的守恒量
情景1:了解我國在水循環(huán)衛(wèi)星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根據(jù)情境思考,尋找水循環(huán)過程中的變化。
設計思路:學生對全球水循環(huán)并不陌生,該情景的設置關鍵是希望學生能夠調用原有知識,學會尋找生活中的“變化”,從變化中找到“守恒量”。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該過程存在水的物態(tài)變化,以及空間位置的變化。我們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變化”。由于光照強烈,水受熱蒸發(fā),從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而且蒸發(fā)越厲害,液態(tài)的水變少,而氣態(tài)的水就會增多。這是一種此消彼長的變化。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學生,為什么液態(tài)的水少了,氣態(tài)的水就會增多呢?學生會脫口而出,因為水分子總量保持不變。同樣道理,從空間位置上來看,水從陸地到海洋,如果陸地區(qū)域的水少了,海洋區(qū)域的水就會增多,因為在循環(huán)的過程中水分子的總量保持不變。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守恒量的突破口是尋找此消彼長的變化。同時,守恒不是不變,而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保持不變。
通過尋找水循環(huán)中“此消彼長”的變化,發(fā)現(xiàn)隱藏在變化中的守恒量,如圖2所示。由此引出守恒隱藏在變化當中,而變化則可能預示著守恒的存在。
守恒的觀念指導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請學生思考,生產生活中還有哪些守恒的例子?學生列舉:化學反應前后的電子數(shù)守恒、零花錢的使用和支配過程等生活中的數(shù)量守恒關系。學生基本形成守恒觀念,知道表象的變化可能預示著守恒,守恒則隱藏于變化當中。
項目2:尋找運動中的守恒量
情景2:尋找簡單運動中的守恒量。
設計思路:尋找運動中的守恒量要從簡單運動開始,學生不難想到勻速直線運動。仍然從變化中來引導學生分析,勻速直線運動中有什么變化?學生不難找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物體的位移在增加。然后就沒有找到其它變化了。這時,我們可以把勻速直線運動的情景畫在黑板上,留著項目3完成后再回頭分析,勻速直線運動屬于機械能不變,而不是機械能守恒。
尋找運動中的守恒量,學生進一步提出從勻加速直線運動開始研究。最簡單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就是自由落體運動(教師用網球演示自由落體過程)。學生通過觀察網球的下落過程,不難發(fā)現(xiàn),在自由落體運動中,小球的速度在增大,高度在減少,而速度和高度是不可以直接進行交換的,怎么處理呢?與速度和高度都有關系的,應該是什么物理量?學生很容易會想到能量。與速度有關的是動能,與高度有關的是勢能,動能和勢能之間通過力做功發(fā)生相互轉化。通過動能定理和功能關系,學生可以得出增加的動能等于減少的勢能。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守恒量——機械能守恒。
項目3:探究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情景3:通過表格引導學生探究機械能守恒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