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強 姬棟巖 田間 牛林艷
摘 ?要:護理的本質是人文關懷,而人文關懷的本質是人類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關懷。護理專業(yè)學生在未來的護理職業(yè)中不僅是一名專業(yè)的護理工作者更重要的是一名精神性的指導者與關懷者。人文學即是精神的教化之學。護理需要人文學與之融合,但不是具體學科的簡單嫁接,更重要的是將人文學中的人文精神融入到人文護理教育之中并不斷進行教學實踐探索。
關鍵詞:人文學;人文精神;融合;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8-0119-04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nursing is humanistic care, and the essence of humanistic care is human concern for their own life value. Nursing student is not only a professional nursing worker but also a spiritual mentor and caring person in the future nursing career. The humanities are the indoctrination of the spirit. Nursing needs to integrate humanities with it, but it is not a simple grafting of specific disciplines. More importantly, humanistic spirit in humaniti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humanistic nursing education and constantly explored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the humanities; humanistic spirit; spirituality in nursing;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護理學作為醫(yī)學的一部分被稱為是具有人文精神的學科,它的本質是人文關懷。關懷和照顧服務對象是護理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根本所在。美國著名護理學者Watson的護理概念模型中,認為精神性是中心。人類的精神性被視為人類存在的最強大力量;它是通過精神性進化,內(nèi)心和諧而達到自我超越的本源。人文關懷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運動和哲學家們所探討的終極關懷密切相關,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自身生命價值為本,具有人權平等、人格尊重、人性自由、人情博愛的人道主義思想。護士作為精神性的指導者與關懷者自身首先必須獲得精神性的成長,能夠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人類有限性和無限性的二元生存悖論,人類的苦難與痛苦等終極關懷問題進行深刻理解。因此,護理專業(yè)學生必須要接受有助于心智成熟與精神性成長的人文學教育,將人文精神融于他們的生命成長之中,健全人格,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修養(yǎng)并融于血肉,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文學意義上的人,一個能在現(xiàn)實的維度之外給生命開放另外一種可能的人,一個可以在各種外在現(xiàn)實的羅網(wǎng)之中依然能夠堅持探究關于自身和世界的永恒真理的人。護理專業(yè)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疾病、殘障、痛苦和照料,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義,懂得一個生病的人對自我生命的渴望和洞見以及為他們比夜還要黑、比海還要深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探照。
一、 人文學與人文精神
(一)人文學
人文學不是一門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科,它是對人的生命的一種“精神直觀”。人文學環(huán)繞人的心靈及其表現(xiàn),用敘述的、比擬的、期許的、幻想的手法去表現(xiàn)人的本質。人文學是從“人文主義”一詞而來。人文主義作為一種弘揚人性的新時代思潮,它的思想內(nèi)涵十分豐富。從歷史層面上,它指的是肇始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的西方思想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在文藝復興時期被重新發(fā)現(xiàn),并以此為西方歷代有識之士所發(fā)揚光大;從邏輯層面上,它指的是對人的價值的珍視態(tài)度,以及一種對人類的經(jīng)驗與理性的信任。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認為人文主義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與世界的發(fā)現(xiàn)”。人文主義的核心主題是人的潛能與創(chuàng)造力,它需要外部的力量加以喚醒,而這種外部力量就是教育。依據(jù)古希臘人的觀念,教育是一個讓人從自然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并且發(fā)現(xiàn)自己人性的過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那些為人類與人性所獨有的品質。古希臘人相信只有通過研究古典藝術、文學和哲學,一個人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因此這些學科就成了人們所知的人文學。
人文學這一術語的含義現(xiàn)在還在進一步擴大。作為人類的我們不僅僅限于了解古典時期的人類做出的貢獻,還要了解全世界的人所做出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包括歌曲、故事、詩歌、美術以及那些令人興奮的、召喚我們?nèi)バ蕾p的思想。佛萊克斯納認為,人文學科,不僅是指傳統(tǒng)的人文學科,還包括深奧的科學知識本身所固有的人文價值。除了追求一種科學的精神外,世界沒有失去,將來也絕不會失去純潔的、欣賞性的和人文的精神:對美的熱愛,關注由于主宰命運而非消極服從的理想所確立的種種目標。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在追問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或對人的存在進行理性探索中產(chǎn)生的。人文精神是對人自身的尊重和對人的主體性的弘揚,是對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義等問題的反思和對人類的終極問題的關懷,它不斷追尋道德觀念與道德人格,呼喚自由、平等、正義等重大價值。人文精神尤其體現(xiàn)在哲學、宗教和藝術中。Nagai-Jacobson和Burkhardt認為精神性有以下特點:比宗教的概念更廣;包括對生命意義和目的的個人探索;與人的內(nèi)在氣質有關系;同自我、他人、自然界大環(huán)境和諧相處的感覺相關;與人類的綜合因素相關。Donnelly和Cook認為“精神性就是與自我、他人、超越物質世界的生命或力量的溝通”。
二、人文護理教育中人文精神融入的重要性
(一) 護理學的本質
護理學的本質是人文關懷。美國的華生博士在他闡述的人文關懷理念中認為人類是可以被照顧、尊重、養(yǎng)育、理解和幫助的有價值的人。人在生存的環(huán)境中,心靈、精神、身體融合為一體。人類的健康是指心靈與身體的和諧與統(tǒng)一,是感知的自我和實際的自我的符合與一致。護理以人性照護為本質,就是要幫助病人增進個人知識及自我治愈能力,以協(xié)助病人恢復其內(nèi)在的和諧感。護理人文關懷對人的最大可能的關注使護士進入到另一個人的生活空間或現(xiàn)象域,能夠探測出那個人的本質情況(精神、靈魂)感觸他們自身內(nèi)部的狀態(tài)并感覺到與另一個人精神層面上的連接,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創(chuàng)造了治愈及更深層次上人性連接的新機會。護理工作者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要實現(xiàn)真正的人文關懷就是要學會愛,擁有愛的能力,而愛不是只要投入身心感情而與人的成熟度無關的能力。如果護士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人格,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所謂關懷技巧而不能流淌出真正發(fā)自內(nèi)心建立在對個體生命尊重的基礎之上的愛的源泉,那種程序化的愛只是一種僵化而沒有生命力的愛。護士只有在人文學的教育之中獲得人文精神的浸潤,塑造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心智,懂得愛的本質,能夠仰觀宇宙之大,擁有一份悲憫的情懷,一顆對苦難敏感與敏銳的心靈以及不斷習得的情感的反應和批判性的回應能力,才可以真誠地傾聽他人,走進患者的心靈世界,接納并認同患者的情感,滿足他們軀體、心理、靈性的需求,以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生命的無常、神秘與神圣。關懷與愛是宇宙中最普遍、最偉大和最神秘的力量,是人文精神的主體與核心。
(二)人文護理教育的關鍵
人文護理是將人文學與護理學這一有著共同本質的兩門學科有機融合的一門新的學科。人文護理教育的關鍵是要滿足學生對生命的渴望和對生命洞見的需要,讓學生在其中吸收足夠的生命養(yǎng)分。通過對人文學的學習讓學生感受人類在具體生存境遇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美與痛,在與自我生命連接并進行反思后能夠認識自我,了解人之為人所具有的本性,人所面臨的兩難矛盾的困境,有限性和無限性之間的掙扎,懂得敬畏和尊重生命,懂得真正的愛是什么。
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能夠促成一個人心智的完美。紐曼認為一個人心智的完美乃是對一切事物那種清晰、平和、準確地認識和理解,能夠掌握每一件事,能夠恰如其分地理解每一件事。具有先知性,能夠洞察人心,具有超自然的仁愛,有著信仰的安寧與天堂般的沉思之美與和諧,而這無不是一個醫(yī)學生應該具備的精神品質。
對于一個以關心人、照顧人為職業(yè)的護理專業(yè)學生,如果只具備專業(yè)的學科知識,而對于其他學科一無所知只能是一部操作護理基本技術的機器。因此,人文護理教育不能只是將人文學科的具體知識與護理學的簡單嫁接,更重要的是將人文精神滲透到人文護理教育之中,將人文學科中的共同東西——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通過人文學與護理學的建構融合于一體。人文護理教育的關鍵是塑造護理專業(yè)學生的精神品質,完善他們的心智,塑造他們的人格,這是能夠實現(xiàn)護理本質——人文關懷的根本所在。
(三)精神性在護理中的作用
Donnelly和Cook認為“精神性就是與自我、他人、超越物質世界的生命或力量的溝通”。精神性在實踐中表明一種獨特的愛、快樂、關懷、同情、并不斷尋求困境生活經(jīng)歷的意義。護士的精神性反映人類的關心、愛、誠實、理智、想象等特性,是對于更高力量、更高存在或精神性引導的信任。護士要能夠對人的存在進行思考,對人的生命價值,對人類命運,人類的痛苦及解脫進行思考,從而可以認識自我的生命價值并擁有深刻的悲憫情懷、同情之心和愛的能力,對于在臨床中滿足病人的精神性需求非常重要。
Duke大學宗教/精神性與健康研究中心的醫(yī)學博士Harold Koening匯報了79篇公開發(fā)表的基于數(shù)據(jù)的論文結果。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精神性對于疾病的治愈和康復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比如,脊髓損傷病人對生活的滿意度隨精神性的提升而增強,對生命意義的探究能夠提高乳腺癌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正是這種精神性把病人和現(xiàn)實相連,使他們在得知患病的一刻得到他人的鼓勵,從精神層面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幫助病人和家屬找到生命的意義,幫助病人和家屬找到病癥和困苦的含義。要在護理中滿足患者的精神性需求,護理工作者就必須在精神上獲得成長。
三、 教學實踐探索
(一) 護理與文學藝術的融合
原臺灣“文化部”部長龍應臺在臺灣成功大學醫(yī)學院的演講中提到,文學應該是醫(yī)學院的大一必修課程;醫(yī)學生可以在文學中學到教科書所沒有的醫(yī)學知識以及對人的深刻認知。因為文學的核心作用,就是教你認識“人”。文學展現(xiàn)了人類豐富復雜的心理世界,以及深邃幽微的人性,它讓我們經(jīng)歷了人類寬廣的生命與歷史之河,讓我們不止一次地活在過去與現(xiàn)在,它促使人類去正視自身的感受;它是人類以精神進行交往的創(chuàng)造過程,生生不息,且延綿不絕——只要人類存續(xù),文學便永無寫完的一天。文學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對疾病的生動敘述和對病人內(nèi)心世界的深刻刻畫讓醫(yī)學生獲得在教科書中所無法獲得的醫(yī)學知識和情感體驗。醫(yī)學也是人學,在為患者進行醫(yī)療護理的過程中,醫(yī)護工作人員要面對病人的痛苦、不安、焦慮、絕望甚至生命的失去,這是人類終極的痛苦。
將文學與護理融合是將人文精神融入護理學的最直接的途徑。在本科生中開設的護理與文學藝術課程,將醫(yī)學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分析作為課程的核心。精讀如《伊萬·伊里奇之死》《鼠疫》《曠野無人》《最好的告別》《變形記》等經(jīng)典文學作品。采用小組撰寫讀書筆記、分享閱讀感受、文學作品討論、作品精彩段落表演等方式,多角度深刻領悟作品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對生命與疾病、悲傷與苦難、力量與希望、道德與原則等人類共同的人性,以及人類心靈的幽微之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當他們身患疾病或面對災難之時內(nèi)心深刻的心理變化和精神困擾,使學生獲得在教科書中所無法獲得的對某種疾病的深刻認知,同時獲得了更加寬廣的對人性的了解,對生命中的痛苦與苦難有了更深層的體驗。通過線上課程平臺為學生提供與生命、疾病、大自然等相關的資料,包括小說、戲劇、詩歌、音樂、歌劇、電影等。學生在分享作品之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艱難、困惑、矛盾和自我反省等內(nèi)心情感的反應,以及在他們分享的書評之中感受到的對生命的尊重,對他人所走過的不同人生路徑的包容、關懷、尊重與珍惜,可以看出文學作品對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想象能力,體察他人情感的能力和道德反思能力都有很好的推動作用。這使得他們的生命層次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對生命意義的體悟有了升華。另外,學生對疾病故事的反思寫作,以及對自我所經(jīng)歷和觀察到的疾病故事的寫作,培養(yǎng)了學生的疾病敘事能力以及自我反思和寫作的能力。學生通過一學期的時間創(chuàng)作自己的文學藝術作品,并在課程的最后進行個人作品展示,他們生動豐富的作品展現(xiàn)出每個人獨有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思考力以及審美能力,是一次人文學的集體實踐。
通過開設在“電影藝術中走進病人的心靈世界”“體驗繽紛的音樂世界”“藝術的慰藉”“醫(yī)學敘事”等教學模塊,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心靈世界的窗口。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醫(yī)學電影作品如《心靈病房》《生之欲》,通過課堂的討論分析、課后撰寫觀后感等形式讓學生在電影這一重要藝術形式中感受疾病對于一個人身體和精神的深刻改變。如在觀看電影《心靈病房》的課堂中,共同探尋一位大學女教授在現(xiàn)代科技的白色巨塔中所走過的心靈路程,共同分析護士對主人公細致入微的關懷語言、動作、表情,學習一個護理工作者如何尊重一位臨終患者,如何接納患者的情緒,并征詢與滿足他最后的愿望。通過電影中的繪本故事分析文學對一位臨終患者死亡恐懼的醫(yī)治作用。通過電影中看望患者的教授的細微動作與語言深刻感受同理心在情感連接與關懷中的重要性。課堂中通過對“你害怕死亡嗎?為什么?”“現(xiàn)代的人害怕死亡還是過去的人更害怕死亡?”等相關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寫下來、讀出來、說出來三個過程直面死亡。通過對死亡恐懼的內(nèi)心審視,對過去與現(xiàn)代死亡恐懼的對比分析,以及對如何優(yōu)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的討論,由此引出的對安寧療護、預立醫(yī)療計劃的深入學習。課程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質疑假想、識別語境四個步驟促進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由他人生命的感知進而獲得對自我生命的深層思考。
欣賞詩歌與音樂,引領學生進入一個終生可以享用的美妙純潔的心靈世界。對人文學作品的鑒賞讓學生從情感和批判的角度做出回應,體驗批判性思考和情感性的回應所帶來的內(nèi)心的喜悅,訓練學生的心智,以及對事物能夠做出自己客觀評價的技能。將文學與藝術的治療與慰藉作用融入到文學藝術欣賞之中,結合臨床案例分析、評判、情景模擬,以運用到未來的臨床實踐之中。如對在電影《心靈世界》中出現(xiàn)的文學繪本《逃家小兔》中出現(xiàn)的心靈的歸屬、溫暖的親情進行感受分析,讓學生體會文學對于死亡恐懼的醫(yī)治力量并結合相關繪本進行鏈接性學習,形成了一節(jié)能夠引起深刻反思的生命繪本課。
(二)哲學與護理的融合
作為有理性的自然存在者,人類總是要追尋其存在的意義、目的或價值。它激發(fā)人類不斷去探索、發(fā)現(xiàn)甚至創(chuàng)造。在護理本科生中開設的護理哲學課程,其目的就是用哲學的角度來審視人存在的價值,以及人類為什么要尋找某種理想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對人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從根本上獲得認知并進行深入思考。課程圍繞愛、死亡、宗教與靈性四個方面進行學習,對古今中外闡述其觀點的哲學家思想進行學習。內(nèi)容涉及“愛的本質是什么?哲學家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用哲學醫(yī)治死亡恐懼?宗教與醫(yī)學的關系是什么?宗教在精神領域帶給我們什么?如何認識自我?如何成為一個擁有內(nèi)在豐盛的自我?”等方面,讓學生對人類生命中永恒存在的問題跟隨哲學家們進行學習、思考和追問,認識他們的本質所在,從而幫助他們確立自己的世界觀、方法論和人生觀,建立哲學的思維方式。護理僅有理性思維是不夠的,還需要用評判性思維去評價理論、實踐與研究,在實踐工作中去評價各項護理措施與各項疾病的進展,促進健康和發(fā)育的理論。需要用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去創(chuàng)造新的觀點為臨床實踐服務,這些思維方式都可以在哲學中獲得培養(yǎng)和提升。
人文學的學習是對富有創(chuàng)意和思想的人的心靈所進行的考察,它呈現(xiàn)了許許多多在藝術和哲學中的創(chuàng)造。它們改變了人類意識的進程,為我們提供了祖先所不曾夢想過的選擇。他們的作品以及他們的精神就是人文學科的載體,護理專業(yè)學生在人文學與護理學相融合的課程學習中獲得精神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劉義蘭,胡德英,楊春.護理人文關懷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7.
[2][美]理查德·加納羅特爾瑪·阿特休勒.藝術:讓人成為人[M].舒予,吳珊,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4]夏中義.大學人文教育文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盧川,郭斯萍.國外精神研究述評心理科學[J].2014,37(2):506-511.
[6][英]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7]Julia Balzer Riley.護理人際溝通[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8]范佩貞.綻開一朵人文的浪花——醫(yī)學與文學的匯流[J].中國醫(yī)學人文評論,2013:36-42.
[9]王一方.醫(yī)學與文學的人性通約[J]中國醫(yī)學人文評論,2010(3):62-63.
[10]唐泓源,張曉艷.護理哲學的發(fā)展與作用[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4):160-162.
基金項目: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人文學的精神性與護理學的建構融合及教學實踐研究”(編號:NGJGH2018302)
作者簡介:張弘強(1972-),女,漢族,內(nèi)蒙古包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人文醫(yī)學;姬棟巖(1962-),女,漢族,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學士,教授,研究方向:護理心理,社區(qū)護理;田間(1984-),女,漢族,內(nèi)蒙古巴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護理心理;牛林艷(1987-),女,漢族,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人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