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水華 甜怡
俗話說“風水輪流轉”。在美食界,有一些食物也隨著歲月的更迭“輪流轉”,比如豬油渣。這種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比較大眾、低端的食物,現在又有了爆紅的趨勢,而且是以一種高級食物的身份在中產階級中流行起來。
比豬油更香的豬油渣
有機化工里,豬油和牛羊油通常不被視作同一類材料。牛羊油的熔點比較高,一般在40℃-48℃,性狀穩(wěn)定,很適合工業(yè)制造。而豬油的熔點為28℃-48℃,天氣熱的時候,可能在室溫下就會融化,而且性狀不穩(wěn)定,用途比較單一。造成豬油性狀不穩(wěn)定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較低的脂肪酸飽和度之外,還因為豬油里含有太多的雜質,使它的熔點波動區(qū)間很大。
這些工業(yè)里的“雜質”,如果放到餐桌上,恰恰成就了豬油迷人而多變的香味。古漢語里把牛羊油稱為“脂”,語義中性;豬油稱為“膏”,帶有強烈的褒義色彩,膏粱、膏腴、膏澤、膏鮮等描述事物精致、美妙、肥沃的詞,都由之而來。但本質上來說,豬油香味的來源,是豬肥肉煉制過程中析出的一部分脂溶性芳香物。而大部分的香味物質,則保存在煉油過程中的另一種副產品里,比豬油更香的豬油渣。
也許是囿于漢儒文化對于“色香味形”的追求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挑剔,中國士大夫階層的飲食傳統(tǒng)中,一直把色澤潔白的豬油奉為神明,對其貌不揚的豬油渣不屑一顧。這決定了從誕生那一刻起,豬油渣就與偉大的飲食文化無關,所有關于它的滋味,都來自市井之深與江湖之遠。它是販夫走卒對口腹之樂的詮釋,是升斗小民對辛勤勞作的寄托,更是蒼生百姓對天下承平的向往。
豬油渣地位卑微不被貴族士大夫階層所接受
中國人食用油渣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吨芏Y》中描述周天子的飲食,除了各種動物油脂外,還有一種名為“淳熬”的珍品:“煎醢加于陸稿上,沃之以膏”。“醢”就是肉醬,“陸稿”就是米飯。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煉出油的肉醬加在米飯上,再澆豬油,這分明就是今天的豬油拌飯蓋豬油渣。之所以用肉醬煉油,而不是肥肉丁,可能與當時烹飪器皿打造技術不過關,以及對火候的控制不精準有關系——肉醬受熱更均勻、出油時間更短,不容易煉得焦糊。相比如今常見的粒狀豬油渣,這種近似于肉松的豬油渣想必脆口不足,但香濃更甚,用來拌飯或許別有滋味。幾乎可以想象那種牙齒輕輕一碰,細密油脂瞬間飆出并充盈口腔的幸福感。
現代意義上的豬油渣,最晚出現于南北朝。在北魏的《齊民要術》里,記載有“豬肪炒取脂”?!胺尽敝肛i腰部囤積的最肥厚的板油,加工成整齊的塊狀,而在炒鍋尚沒有普及的時代,這里的“炒”也許意通干炒,或者“焯水”的“焯”。利用水煮潷出一部分豬油,再以豬油榨取更多油脂;然后延長加熱時間,提高出油率的同時,盡可能讓美拉德反應和焦化反應的棕色風味物質更多地生成,升華豬油的風味。這已經是很高級的食用豬油煉制技術。
但耐人尋味的是,整本《齊民要術》記載了無數豬油的用法,包括做菜、蒸飯、釀造、制藥、萃取香料,卻并未出現豬油渣的用法。北魏貴族的賈思勰,在這一點上暴露了身為創(chuàng)作者的小心思:豬油渣不上臺面,不是貴族士大夫階層應該關注的東西。
而在400年后的五代時期,一個成語的出現更印證了賈思勰的觀點——民脂民膏。這是后蜀國主孟昶諷刺告誡屬下官員的駢文《戒石文》里,用于形容壓榨百姓的句子:貪官們拿走了豬油,給百姓留下的只有油渣。這種觀念上的高下之分,讓作為美食的豬油渣,長期在高級中餐里得不到廣泛的應用,地位甚至不如它一母所生的兄弟炸豬皮。
在西南歐的西班牙、法國,以及曾經作為其殖民地的拉美國家墨西哥、古巴,當地人習慣于把豬皮和肥肉一起油炸,然后當下酒菜或零食吃,并形象地稱為“crackling”(爆裂聲,脆皮)。但在中國,炸豬皮是炸豬皮、油渣是油渣,沒有人會將二者混淆等同。
憑借美妙滋味成功入選皇帝食譜
這種觀念上的固化,在宋以后有了松動。元末明初,一本以煉金術出名的民間雜書《墨娥小錄》里,出現了一種名叫“糖灸豬肥”的食品。肥肉切片,用砂糖、醬料、蒔蘿、花椒腌漬一日,陰干,再用小火煎透。
這也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書面中出現精心制作的油渣。這與元代異族入侵,士大夫代表的舊精英體系被摧毀有關;與隨著生產水平的發(fā)展,農耕國家里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能吃上肉有關;與印刷術成熟,平民文化自下而上影響整個社會有關;更與蒙古打通世界,越來越多異域風俗傳入中國有關。1816年,在東印度公司工作,并長期生活在中國廣州的英國作家查爾斯·蘭姆寫了一篇傳世名作《烤豬論》:養(yǎng)豬戶何悌的傻兒子寶寶因為和小伙伴玩火,把房子點燃,燒死了九只剛剛出生的小乳豬。寶寶無意中嘗到烤豬皮和豬油的美味后,狼吞虎咽,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它引誘著牙齒去咬破那一層酥酥脆脆的薄皮兒,好享受那美妙的盛饌——連同那黏糊糊、油膩膩的……啊,千萬別稱它為油脂。那是長在皮下的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珍饈,雪白的脂肪開放出的嬌憨的花朵,在含苞待放之際加以采集,在嫩芽初吐之時加以收割?!标P于烤乳豬這個已在歐洲風行很多年的菜肴,其起源的民間傳說與之大同小異。但查爾斯·蘭姆卻把故事背景放在中國,這就很耐人尋味。
事實上,最早登陸中國的歐洲殖民者、探險家和傳教士,多數人在遭受了中國皇帝和官僚的拒絕之后,轉而走向平民路線,接觸更多的底層百姓。當他們發(fā)現中國人平素習慣于把豬油熬出后以較高價格出售,而自己食用脆口的油渣時,自然得出了中國人熱愛烤出油脂的豬肉的結論。查爾斯·蘭姆的《烤豬論》,是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的一部分看法。當然,這也是鴉片戰(zhàn)爭撕開東亞帝國盛世畫皮前夕,歐洲人對馬可波羅筆下東方美食的最后幻想。
但豬油渣美妙的滋味,卻并不是畫皮。西學東漸之后,在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影響下,中國人也逐漸拋棄了以身價論食材的積弊,大量民間飲食傳播發(fā)揚,并反向影響中國上層。清史稿中,記載了光緒帝正月十五的飯菜,除了有荸薺制火腿、雞絲煨魚翅等精致菜肴之外,御膳房也同樣呈上了肉片燜豇豆、油渣炒菠菜這樣的家常菜??梢姡裉烀耖g用豬油渣配炒蔬菜的普遍做法,已經被最頂層貴族接納。
民國時期,上海影星秦怡、黎莉莉等人避居重慶,在訪談里,她們回憶當初的日子“用豬油渣炒辣椒吃,苦中作樂”。其中滋味固然與江浙地區(qū)的精饌細膾不同,但能從油渣里吃到樂趣,這是中國人端著架子吃飯千年后,開始放下斯文,重拾滋味本源的轉變。
當然,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那個年景,更是中華國運月虧而盈的轉折點。
作者簡介:
戚永曄,筆名魏水華,曾任《杭州日報》首席記者、新浪資深編輯,現為央視九套《味道》欄目創(chuàng)意顧問,《中國國家地理》、《時尚旅游》、《中國青年報》、《中國食品》、《杭州日報》等平臺專欄作家。2016年,創(chuàng)立微信公眾號:食味藝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