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明春,楊旭明, 趙江峰,李道麟,楊靖,趙希坤,秦夢,楊昭
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閉塞(CTO)病變定義:冠狀動脈(冠脈)100%閉塞,血流分級(TIMI)0級,閉塞持續(xù)時間≥3個月[1]。歐洲CTO 俱樂部專家共識認為,存在同側側支血管或橋側支血管病變,盡管出現(xiàn)前向血流TIMI>0級仍視為CTO病變[2]。據報道[3],在診斷性冠脈造影術中約15%~30%的患者被診斷為CTO病變。CTO病變主要有藥物、介入手術、外科搭橋手術三種治療方式,其中,以藥物治療為基礎的介入治療是重要的治療方式。CTO病變仍是目前冠心病介入治療的難點,也是心血管介入醫(yī)生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近年來,雖然關于介入治療的新器械不斷推出,其在技術上和臨床獲益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尚未開通病變的患者比例仍很高,對開通病變策略選擇尚無統(tǒng)一準則,且介入并發(fā)癥高,經濟代價大。有研究認為,成功開通CTO不能改善患者心絞痛癥狀,提高生活質量[4]。但也有研究[5-9]顯示,成功CTO開通后,患者心絞痛癥狀緩解、生活質量改善,可減少院外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的發(fā)生。本文重點探討成功開通CTO病變是否能改善患者的心絞痛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1.1 研究對象納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科行冠脈造影證實單支CTO病變且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的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CTO病變是否開通,將其分CTO開通組和CTO未開通組?;颊叻纸M由至少兩名及以上經驗豐富的介入醫(yī)師進行。先告知患者是否可行PCI,如何進行PCI,治療中的風險、手術并發(fā)癥及相關費用等。由患者及家屬決定是否行PCI,并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初始入選患者145例,失訪13例,132例完成研究,其中,CTO開通組70例,CTO未開通62例(在未開通組中不能開通患者13例,49例未嘗試開通)。開通率約84.33%。其中女性43例,男性89例,平均年齡(63.5±11.8)歲。納入標準:①患者接受冠脈造影明確為單支CTO病變。②符合“CTO病變的定義”[3,4]。③符合目前CTO的介入治療指征:藥物優(yōu)化治療仍不能良好控制的心絞痛;冠脈造影示閉塞病變形態(tài)適宜介入治療;非創(chuàng)傷性檢查證實了在病變血管所支配的區(qū)域出現(xiàn)大面積的心肌缺血性改變;大血管、重要功能血管及血管近端發(fā)生病變(如左主干、右冠、左前降支)。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CTO病變;②冠脈搭橋術后,橋血管慢性完全閉塞或PCI后支架內完全閉塞;③行PCI后住院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心腦血管事件;④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⑤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⑥患者預期壽命<12個月;⑦不愿意參加研究的患者;⑧隨訪期間,失訪的患者。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數據收集通過查詢醫(yī)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電話隨訪,門診復查等形式收集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及病史資料、隨訪時間為1年。隨訪前,依據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主要從軀體活動受限、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心絞痛發(fā)作頻率、治療滿意、疾病認知5個方面,完成心絞痛相關評分。隨訪后,再次完善心絞痛相關評分,同時,記錄患者MACCE事件的發(fā)生情況。MACCE事件包括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和卒中,再次血運重建。
1.2.2 方法患者行直接冠脈造影前均接受負荷量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嚼服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300 mg,口服氯吡格雷600 mg或替格瑞洛180 mg。常規(guī)冠脈造影,冠脈造影結果由至少兩名或以上經介入醫(yī)師進行評估。CTO的診斷標準依據目前最新定義[2]。診斷為CTO病變后,制定手術策略以Hybrid策略流程為基礎,首先行雙側冠脈造影,從近端纖維帽的形態(tài)、閉塞長度、著陸血管大小、有無有利于開通的側支循環(huán)等4個關鍵點,對CTO病變進行充分的評估。手術方式的選擇主要有:正向導絲開通技術,ADR技術,逆向導絲開通技術。術者根據術中情況,進行及時的手術策略調整。術中使用普通肝素100 U/kg抗凝處理,監(jiān)測患者ACT(活化凝血時間)值。術后,患者常規(guī)采用口服雙聯(lián)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100 mg 1/d;氯吡格雷75 mg 1/d或替格瑞洛90 mg 2/d,維持至少12個月。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顯示,CTO開通組冠脈慢性完全閉塞(CTO)在前降支血管分布比例較CTO未開通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其余指標相比,差異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2.2 隨訪前兩組心絞痛評分比較隨訪前,通過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從軀體活動受限、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心絞痛發(fā)作頻率、治療滿意、疾病認知等5個方面,對兩組患者進行相關心絞痛評分。結果顯示,兩組間軀體活動受限、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心絞痛發(fā)作頻率、治療滿意、疾病認知等五個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隨訪前兩組心絞痛評分的比較
2.3 隨訪1年后兩組患者心絞痛評分比較隨訪1年后,依據SAQ再次對兩組患者進行心絞痛評分。結果顯示,兩組在軀體活動受限、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心絞痛發(fā)作頻率、治療滿意三個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疾病認知方面比較,兩組間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3。
表3 隨訪1年后兩組患者心絞痛評分的比較
2.4 隨訪1年后兩組患者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隨訪1年后,在急性致死MI、致死性卒中、心力衰竭、再次血運重建等方面,比較兩組患者MACCE發(fā)生情況。結果顯示,兩組均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在全因死亡、再次血運重建及總MACCE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隨訪1年兩組患者MACCE事件結果比較
目前,CTO介入治療既是冠心病治療領域的難點,但也是熱點[10-13]。目前臨床實踐中,CTO病變介入治療尚不規(guī)范,對新器械的認識及熟練應用不充分,術前及術中相關影像輔助技術評估病變應用相對較少,對圍手術期的處理仍需進一步完善,同時,開展CTO介入治療的中心相對較少,手術成功率較低,介入并發(fā)癥較高,臨床獲益證據偏少。目前,對于開通CTO后能否有效改善患者心絞痛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仍有爭議。有研究認為,CTO開通后不能改善患者的心絞痛癥狀及生活質量。DECISION-CTO研究[14]納入了834例CTO患者,隨機分為CTO-PCI組與最佳藥物治療組。該研究開通率約91%。隨訪3年后,臨床主要終點(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靶血管再血管治療)在最佳藥物治療組中為19%,而在CTOPCI組中為21.4%,CTO介入治療組與藥物治療組相比無過多優(yōu)勢。兩組在心絞痛癥狀及生活質量評分,差異亦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認為CTO開通后對患者預后無明顯改善。但DECISION-CTO研究的結果及結論目前仍受爭議[15]。同時,該研究CTO-PCI不能改善生活質量或心絞痛發(fā)生率的結論,與我們臨床實踐不一致。Euro-CTO研究[16]與DECISION-CTO研究有不同觀點,該研究結果顯示,與最佳藥物治療相比,CTO-PCI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心絞痛癥狀完全緩解率更高[17]。Rossello等[5]研究表明,在CTO行PCI成功開通后,通過6分鐘步行試驗進行心功能評價,顯示開通組心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心絞痛發(fā)作頻率較未開通組有所下降。
目前,CTO介入治療在我國PCI指南為Ⅱa類推薦。歐美的血運重建指南[18,19]指出,CTO患者如存在藥物治療無效的心絞痛或證實有大面積心肌缺血可行PCI。全球CTO專家共識[20]公布了七點核心內容,其中第一條共識就認為CTO-PCI核心指征是可改善患者的缺血癥狀。結合目前研究結果,整體上對CTO的介入治療及預后,還是持積極的態(tài)度。
本研究連續(xù)納入了近年來住院治療的CTO患者,通過隨訪,觀察到開通CTO病變可改善心絞痛癥狀及生活質量,降低MACCE事件的發(fā)生率。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納入例數偏少,隨訪僅為1年,隨訪時間較短,可能影響結局指標。CTO病變有著自身特殊性,病變難度大,介入并發(fā)癥高,手術復雜,對整個介入團隊要求極高,這些因素都可能對患者預后存在影響。本研究結論仍有待大規(guī)模、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證實,以期指導臨床實踐,讓更多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