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清
提高課題效率,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是一線教師追求的目標,讓學生“考試成績好一點兒,作業(yè)少一點兒”,是我們課程改革的樸素追求。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經不住檢驗:雖然老師那么詳細地講解、反復地講解,但學生一做作業(yè)、一考試就錯誤百出。
如何讓老師教授的知識被學生牢固掌握,少出錯甚至不出錯呢?根據多年的教學觀察和實踐,我認為,掌握好以下幾個小技巧方可讓課堂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一、利用首因效應,抓好初識這一牛鼻子,使教學事半功倍
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即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后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心理學研究發(fā)現,一個人在45秒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最先的印象在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在決定認知效果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學中利用首因效應,就是要好好把握學生初識新知的關鍵時間節(jié)點,在學生初識新知時,就在大腦里建立完全準確而清晰的第一印象,不要讓錯誤的、模糊的印象先進入大腦。因為一旦錯誤先入為主,并在錯誤的練習中被強化后,改正起來就非常困難了。
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主,抓好識字、寫字,為以后的閱讀、習作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現實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一些教師因為忽略了首因效應的影響,在初次指導學生書寫漢字時,沒有對學生書寫該漢字時的重難點做針對性指導,導致書寫時,產生大批“錯別字先生”。這些“錯別字先生”常常陷入錯了改—改了錯—錯了又改—改了還錯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甚至不論教師后面給予多么高明的補救措施,也收效甚微。有少部分學生會在中高年級甚至中學階段都還受錯別字的影響,苦不堪言,無形中學習負擔增加了許多。
很多有經驗的教師很會利用首因效應的正向效應,教學生初識漢字時,就把學生易錯誤的地方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口訣形式來加以強調,在學生第一次識記、書寫時,就讓學生記得準確而清晰。比如,區(qū)別“辛、幸”的口訣是:一“點”“辛”苦,“十”分“幸”福。區(qū)別“戌、戍、戊”的口訣是:戌(xū)橫、戍(shù)點、戊(wù)中空。口訣朗朗上口,學生一念就記住了,記住了口訣,就記住了這些漢字。
利用首因效應,可以讓識字、寫字效果事半功倍。其實,語文教學中,還有很多新知識、新方法,只要利用好首因效應,也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講練結合,讓語文教學事半功倍
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p>
不論是語文還是數學教學,都提倡要精講多練。但很多時候,我們一線教師還是習慣于多講少練,或者光講不練,覺得那些知識點一講就能明白,勿需練習。實際上,不論教師認為多么簡單的知識,認為講得多么清楚、明白的知識,只有讓學生做一做、練一練,學會才會真正掌握。比如,學生要寫的字,無論教師強調多少遍,或者讓學生朗讀多少遍,都不如讓學生寫兩遍或者聽寫一遍效果好。
“課堂不只是聽講的場所,更是學生訓練的場所,所有的能力都是學生自己練出來的———管建剛語?!薄霸谟斡局袑W會游泳”,這些至理箴言一再告訴我們,課堂上一定要有訓練意識,訓練、訓練、再訓練。用訓練加深記憶,用訓練強化認知,用訓練鞏固效果。
三、多搞變式或者拓展練習,使教學事半功倍
雖然強調精講多練,但多練習也不是一味地傻練。練習要講究方法、策略。其中最需注意的是要多采用變式練習。采用變式練習可以說是學好數學的成功秘笈,但他何嘗不是學習語文的成功秘笈呢?
比如,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識字加油站”,學習了幾組表示時間的詞:早上、中午、晚上;昨天、今天、明天;上個月、這個月、下個月;去年、今年、明年。此練習通過學習這些表時間的詞來學習里面的相關生字。同時,學習積累表示時間的詞。
如果只停留在積累里面的幾個詞上,學生的思維不免會限于呆板、狹窄。所以,在期末考試中,有一個略微拓展的考題把整個年級眾多學生考倒了:“昨天、今年、一會兒都是表示時間的詞語”,讓學生判斷對錯,全年級大多數班級有60%的孩子都判斷錯誤了。
為什么看上去如此簡單的判斷題,那么多學生都判斷不準確呢?究其原因,我認為在于教師在教學“時間”這一抽象概念時,沒有進行變式和拓展練習,才導致學生對時間認識的偏差與狹窄。如果在教學時,適度地進行拓展和變式練習,學生對時間的認識就更深刻一些。教師可以問學生:“時間有長有短,長可以說年、月、日,短的時間可以說什么?”盡可能地讓學生聯系生活說出:一小時、一分、一秒,一會兒、一轉眼、一下子等等。然后還可以進行歸類練習:把表示時間的詞語按長短排排序,歸歸類,或者判斷哪些是表時間的詞語。通過各種變式訓練,讓學生經歷反復的思考過程,這樣學生對時間的認識就更深刻一些。
語文知識豐富多變,教師要經常采用變式練習。教師在教學規(guī)律性的新知識時,要充分了解學情,要在保留知識基本特征的基礎上,盡可能用各種表現形式,讓學生在變式練習中去深刻領悟本質性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