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和恰當性會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該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集中精力,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尚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本文提出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措施,并且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化課堂提問藝術。
一、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
(一)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設計問題
小學數學課程開展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通過有效的提問帶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具有條理性和連續(xù)性。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該通過模糊點進行問題的設計,小學數學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很多知識容易與其他的知識混淆,教師應該通過提問的方式使小學生明確各類知識的區(qū)別,在問題設置環(huán)節(jié)中使學生掌握知識,從而走出誤區(qū)。如在學習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時,教師就可以問學生兩個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解決方法。通過模糊點提問的方式,使學生有效的區(qū)分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差異,學生在解題環(huán)節(jié)中提升思維的嚴謹性。教師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應該結合盲點進行問題的設置,盲點是學生在正常的思維中不容易注意到的問題,但是在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中,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影響。盲點一般不會被他人注意,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問題設置,幫助學生發(fā)現自身的思維盲點。例如:在學習質數合數與分解質因數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1是什么數,部分學生可以很快地回答1是質數,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除了1之外,它有沒有其他的約數,學生很快就判斷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教師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設置,使學生可以掌握盲點,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思維能力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民幣的換算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提問的整體效果,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在多媒體上展現人民幣的不同種類,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來向學生進行提問。教師可以問學生:“想象一下買某樣東西時你有幾種不同的付錢方法,分別是什么?”讓每一個學生站起來進行回答,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讓每一個小組提出一種解決方式,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會逐漸了解到其他人的想法是什么。而如果學生回答出了錯誤,教師可以不直接指出,而是讓其他學生對該問題提出疑惑,提高學生在進行討論時的效果,這種方式能幫助學生自主發(fā)現自己在回答問題時容易出現哪些易犯的錯誤,引導學生將自己犯錯的原因進行改正,加深學生對不同知識在記憶時的記憶點,提高該知識的應用效果。
(二)遵循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設計問題
在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該把握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問題進行精心的設置。在問題設置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該充分結合信息技術對知識進行選取與組織,使學生了解問題中包含的信息。教師應該結合教材上的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科學的設計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在學習倍數求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問題的梯度設計,讓學生逐一解答。
1.在運送一批化肥,使大車可以運送1 500千克,卡車可以運送化肥的數量是大車的三倍,因此一共運來多少千克的化肥?
2.在運送化肥的環(huán)節(jié)中,卡車可以運送4 500千克,其運送的數量是大車的三倍,因此卡車要比大車可以多運送多少千克的化肥?
3.在一批化肥的運送中,卡車可以運送4 500千克,是大車運送數量的三倍,因此大車比卡車要少運送多少千克化肥?
在這樣的問題設計環(huán)節(jié)中,不僅能讓學生進行單個問題的解答,還能通過問題之間的聯系逐步深化,帶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把握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而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年、月、日這一課時,教師應幫助小學生遵循日常生活中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年、月、日來回答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在學習時、分、秒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現在的時間來闡述現在是幾時幾分幾秒,或者是提出一個問題問一問學生:大多數情況下,你起床的時間是幾時幾分幾秒?這種方式既符合學生對原本的認知,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在學習時的學習質量。教師所設計的是一個梯度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時,其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果都會得到提升,并且學生會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感到熟悉。在實際學習時,學生也會將自己以往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運用,而不是認為教師所講述的知識全部都是新知識,自己在學習時學習的效果無法得到提升。再比如,教師在進行三角形的講解時,無論是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都可以通過最初的三角形進行變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已經學過的三角形知識對不同的三角形類型進行分析和了解,提高三角形這一知識在學習時的學習效果。學生也會對不同的三角形有著更為清楚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果。
例如:講解長方形的周長與面積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來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問題,進而提高問題在解決時的解決效果。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具有童話寓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該情境中對該問題進行深度的思考,給學生講這樣一個故事“小貓與小熊分得了一個面積相同的長方形菜地,但是小貓趁小熊不在時,就把籬笆往小熊的菜地里挪了一些。當小熊回來之后,看到了這一幕十分地生氣,小熊去質問小貓為什么要這么做,然而小貓在這時候說,‘你的菜地還是那樣長并沒有變小。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如何幫助小熊去反駁小貓?!痹谶@種情境下,教師首先幫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具有趣味性的場景。學生在學習時,其學習的主動性也會得到提升。教師通過以學生感興趣的寓言故事進行分析,提出更多的問題,也讓學生在課堂上更愿意主動去思考該問題及提高問題的應用效果和應用質量。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藝術案例分析———以《可能性》為例
在《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設計游戲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概率問題。教師在課前提前準備好乒乓球,將乒乓球涂上不同的顏色,讓學生在課堂上采用摸球游戲,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游戲引入新的課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一)教學目標
通過猜測、實驗和數據分析的方式,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了解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逐步感受概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提升合作能力。
(二)提問內容和設計意圖
教師:同學們,你們隨意摸出一個球,教師就可以猜出球是什么顏色的,你們信不信呢?(通過猜球的游戲結合神秘感吸引學生,使學生自主的投入到概率問題的探究中。)
教師又放入5個白球后,開始提問學生。
教師:同學們,你們猜一猜這一次老師還可以摸出黃色的球嗎?(通過這類問題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一下概率大小的概念。)。
教師:同學們,這一次我可能摸出白色的球或者是黃色的球,你們是這樣認為么?(通過這類提問方式調動學生的思維判斷,讓學生分析摸出的球會是什么顏色。)
教師:同學們,你們在活動的時候將兩個白球和八個黃球放到盒子中,此時白球的數量比較少,那么你們覺得老師一定可以摸到白球嗎?(在這個問題的設置環(huán)節(jié)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當白球的數量逐漸減少時,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也在變小。)
教師:同學們請你們看大屏幕,觀察屏幕上的記錄表與盒子,你們都有哪些發(fā)現呢?在黃球多白球少的盒子里,摸到什么顏色球的概率在減小呢?摸到什么球的概率在增加呢?(通過這樣的提問方式,使學生感受的實驗本身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因此學生通過實驗得到的結果不一定是一致的。通過實驗總結,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對摸球的概率進行分析,這個實驗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概率的大小,對實驗結果具有一定的體會。)
(三)鞏固練習
教師:同學們,剛才老師只是往盒子里放了兩種不同顏色的球?,F在我們放入三種顏色不同的球,看看你們還能猜對嗎?從盒子中摸球會出現幾種情況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可以從兩種顏色的球到三種顏色的球過渡,使學生進一步驗證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并且使學生調動思維,從而掌握事件發(fā)生可能性的規(guī)律。)
(四)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充分地掌握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并且了解事件發(fā)生可能性具有一定的隨機性。通過實驗學生可以充分掌握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在上課時,教師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入課程,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在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實驗的方式使學生明白概率發(fā)生的可能性,從兩種顏色的摸球游戲過渡到三種顏色,從而使學生對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更好的體會。通過適當的提問引導學生,當某種顏色的球的數量發(fā)生變化時對摸球可能性產生的影響。通過鞏固練習,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自主摸球,從而解答自己的問題,這種教學設計方式非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五)改進計劃
在《可能性》這一問題研究中,教師應該重視教材上的內容,通過游戲活動使學生更加生動地感受到事件發(fā)生的隨機性。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教師要確保自身語言的精確與簡潔,將問題的啟發(fā)性特征充分發(fā)揮,從而帶動學生思考。教師在課前應該準備好所有的教具,對問題進行預設,從而引發(fā)學生思考,為學生的自主思考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效果,精心設置問題,從而使小學生結合提問的內容,自主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該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契機,充分了解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提升小學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