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群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愛因斯坦)
人類在各種認知活動中往往會碰到一些疑惑、難解的問題,由此產生迷惑、疑慮等各種心理狀態(tài)。這些具有問題性的心理狀態(tài)也強化著人的思考和研究,促使人不斷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的問題性心理就是思維上的問題意識。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圓園員苑版)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探求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創(chuàng)新路徑”。問題意識培養(yǎng)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革除傳統(tǒng)滿堂灌的弊端;有助于學生認知的發(fā)展;有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具備了問題意識,也就具備了釋疑、解疑的研究性學習能力。
從人類發(fā)展史看,以問題探究來開展學習的歷史是十分悠久的: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就具有“問題性學習”的特質;盧梭認為孩子從觀察與探究中獲得知識;杜威主張兒童的學習包括書本知識,但更關鍵的是自己進行研究;布魯納主張作為結果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否是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當今教育總結較為有代表性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其中就有“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模式”。
從“五四”起,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的低效狀況,許多語文教育研究者提出鼓勵學生“自學”“創(chuàng)造”的主張。圓園世紀苑園年代起,許多名師的教學模式都把研究教師的“教”轉向研究學生的“學”,比如,錢夢龍老師的“雙主”理論。
在新的課程改革中,語文教育研究者和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思考與實踐經驗給“語文研究性學習”作了解釋,比如:“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求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研讀課文等語文現(xiàn)象,掌握規(guī)律,獲取知識,調查了解社會,深入研究,應用有關知識去尋求相關原因,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
從閱讀相關理論研究來看,學生要取得閱讀的成功也確實需要具有問題研究的意識。比如,“接受美學”認為:文學閱讀所使用的語言包含了許多“未定點”(不確定性)和“空白”,召喚和吸引讀者介入作品,展開想象。布盧姆把思維過程具體化為六個教學目標: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和創(chuàng)造。其中分析、綜合、評價和創(chuàng)造為高階思維,高階思維是高階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求解能力、決策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語文學習在審美感受等許多方面存在開放、多元的特征,問題意識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思維體現(xiàn),它促進著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形成探索問題的思路、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語文學習中的問題研究不僅提升研究性思維的發(fā)展,也促進著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我通過教材文本的研究、教學方法的探索、項目學習的開展等方面的研究,逐漸形成“以問題意識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教學特色: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讓他們在最好的狀態(tài)下敏銳感知文本,提出有思維容量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已有經驗在新的學習中的“碰壁”,或是已有知識難以闡釋的新知。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指導學生在已知與未知、舊知與新知之間展開研究,讓閱讀成為“質疑—解疑—質疑—解疑”的螺旋上升的過程。以任務為導向,以“小課題研究”的項目學習方式建立起自己的閱讀模式,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形成研究性學習能力。
一、文本研讀中的問題意識
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材文本研讀無疑是培養(yǎng)問題意識最主要的途徑。然而不少學生在讀了一兩遍課文之后就難以進一步細讀鉆研。而教師通常將關注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xiàn)在課堂上高頻率的提問,但問題太多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反觀一些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一堂課下來可能沒有形成答案,但是對學生研究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是有效的。
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等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是在一個較長的過程中逐步進行的,語文學習中的梳理與探究的活動并非機械地讀一讀、寫一寫、練一練就可以完成的,必須通過研究性思維活動過腦過心,才能在語言感受力與表達力培養(yǎng)的同時形成思維品質,凝練成素養(yǎng)。學生產生困惑、提出問題,主動研讀,關注語言信息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與作者思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關系,培養(yǎng)假設性、內省性的思維能力,形成邏輯推理能力。質疑于文本,釋疑于課堂,就能有效形成研究性學習能力。文本的學習是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的一個范例,這樣,課堂教學也就不必“面面俱到”。
我的教學設計,首先立足于學生的預習提問。學生通過預習多角度、多渠道地運用收集的資料開展閱讀、提出疑問。研讀文本的過程,是學生調動知識積累、生活積累的過程,也是掌握學習方法、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學習出發(fā)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促使他們發(fā)現(xiàn)、研究、解決問題,將文本閱讀轉化為言語實踐活動。教學問題來自于學生的質疑,課堂學習是在解決自己的疑問,思考就有活力,在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下就能產生比預期更大的教學效益。這樣也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是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系。語文統(tǒng)編教材由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根據(jù)學習任務來設課文,有的一篇一課,有的是兩篇、三篇一課的群文閱讀。教材文本選入的數(shù)量、范圍、類型在擴大,文本閱讀要聯(lián)系整個單元、甚至關聯(lián)多個相近任務的單元,要有整體意識。每一種文體又都有自己內在的特性和規(guī)律,文體特點是寫作規(guī)律的提煉,也是閱讀有序開展的抓手。關注文體特性,有利于確立閱讀突破口,讓學生在有序的活動中掌握同類文體文章閱讀的規(guī)律,掌握由此及彼的問題思考方法,形成閱讀遷移能力。
因此,教學設計既要關注文本的特性,又要服從于單元人文主題、學習任務群等總體目標的要求,選好突破口,突出教學重點,確定基本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要從技巧層面的問題設計躍升到如何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行為,如何讓學習行為與生活實踐發(fā)生關聯(lián)。
比如,《我與地壇》是統(tǒng)編教材的新課文。文章敘述的是對于生命思考的問題:該怎樣來對待生命中的不幸。問題的關鍵在于史鐵生遭受的不幸———“殘廢了雙腿”。偶然性的事件使他的命運出現(xiàn)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且只能獨自一人默默承受。
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已經學過一些文學類作品,掌握了一定的散文知識,初中也學過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但是,文本盡管是節(jié)選,還是有苑園園園字,課文說的又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是屬于他個人的情感范疇,在理解上也更有難度和深度。
課文節(jié)選的前半部分寫地壇的風景以及“我”在地壇的思考。后半部分寫母親,寫對母親的追憶以及母親對生命的理解,作者在深深的思念中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寫對母親的“理解”,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由開始時對母親的不理解,到終于理解了母親:她是在苦難中度完了一生。
前半部分側重“生命”的意義,后半部分側重“情感”的意義。通過預習提問,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聯(lián)系《秋天的懷念》學習的基礎上,對母愛的理解沒有多大困難,問題主要在于“生命感悟”的理解,這是文章的精華,也是難點所在。我的設計是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選文教學;第二課時旨在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利用每周的閱讀課完成全文閱讀的讀書筆記交流。教學設計從單元學習任務出發(fā),結合單元人文主題,側重點在學生的困惑問題———“生命感悟”的理解,通過相關的寫作手法的學習體味作者的情感。
在文本研讀中,學生逐漸把握了課文的核心“感悟生命,體驗親情”:在對母親“情感”的追憶與思考中回答了“生命感悟”———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也同時回答了他應該怎樣活、怎樣面對命運、面對苦難。文章感情至深,學生在寫作手法閱讀學習上取得收獲的同時,在情感、價值觀、生命教育上得到更多的啟示:熱愛生命,珍惜親情,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學生在釋疑中學習、領悟,得到思維品質的提升,比教師進行說教要來得深刻得多。
又如,《項鏈》的學習,瑪?shù)贍柕逻@個世界文學長廊中的典型形象,是社會中平民形象的代表,也是個“見仁見智”的人物。“瑪?shù)贍柕率且粋€怎樣的人,作者對她持什么態(tài)度?”是學生預習時普遍關注的問題,有的同學收集的研究資料達十多頁。我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辨析中把握人物形象。學生很快就能得出瑪?shù)贍柕隆皭勰教摌s”的結論,文中有多處描寫予以了印證:“借項鏈”一節(jié):“不知道該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還不斷地問著:“再沒有別的了嗎?”“你能借我這件嗎?我只借這一件?!薄吲d得要發(fā)瘋了,“跳起來”,“摟住”福雷斯蒂埃太太的脖子,“狂熱”地親她,接著就帶著這件寶物“跑”了。這些都讓讀者感受到一個并不富有卻又對珠寶情有獨鐘的女子的激動、驚喜。
舞會中的四個“陶醉”,更是寫出了她虛榮心滿足的得意。十年后的“回想”,依舊是沉醉在“她多么美麗,多么使人傾倒??!”
但是一部分學生經過深入研讀后提出:瑪?shù)贍柕潞芴摌s,但是她也堅守了“自尊”。文中賠項鏈的描寫予以了印證:她不拖、不逃、不賴、不買假的去騙朋友。對瑪?shù)贍柕聛碚f,高雅和奢華的生活是她的追求。但是,面對厄運,她也并沒有崩潰,“賠項鏈”是對生活的抉擇,也凸顯了她的“自尊守信”。
“愛慕虛榮”又“自尊守信”,體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平民,平凡而普通,但他們也有操守和向往:老王,孔乙己……在資料查詢、文本細讀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觸摸到了一個豐滿的平民形象。由此,學生也體味到莫泊桑對瑪?shù)贍柕录挠璧念H多感慨:諷刺,除了愛慕虛榮的描寫外,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讓她丟項鏈,又發(fā)現(xiàn)項鏈是假的;同情,失項鏈、賠項鏈的描寫,“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人大多有虛榮心,也是人性、社會的問題);贊賞,“她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p>
學生在課前認真預習,有了對文本的初步認識,才能在課堂中深入交流、討論。當然,問題意識不僅僅是能夠提出一些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沉浸文本,依據(jù)資料、生活閱歷等提出有思維容量的問題。能夠主動與作者、編者進行對話,思考文本的構思立意,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形成探索問題的思路。語文學習中教師的作用不僅是解答學生的問題,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借用資料深入思考,釋疑解難,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也不妨讓學生存疑,留待今后學習中進一步體味。
二、課堂教學中的以問導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圓園員苑年版)把語文活動總結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三個方面。閱讀與鑒賞是對他人的言語作品進行吸收、評價和記憶的過程,表達與交流是語言的敘述功能、情感性功能、交際對話功能的體現(xiàn),這兩項活動的背后都是思維。梳理與探究,本身就是以語言為工具的思維活動。因此,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表達力和提升思維品質是一體的。
語文學習涉及的內容量大面廣,文、史、哲等各類知識相當豐富,又要培養(yǎng)聽說讀寫多種能力。在有限的課堂上,如果一篇課文要照顧到各個方面,很容易搞成蜻蜓點水。與學生相比,教師在知識結構、生活閱歷、文本研究時間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立足問題意識培養(yǎng),開展“以問導讀”(以問題意識培養(yǎng)為導向開展語文閱讀教學):依據(jù)學情、文本確定教學內容,選好突破口,設計具有培養(yǎng)研究性思維的教學問題,營造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的課堂情境。
一篇文章可以研究的方面很多,教師要圍繞學習目標,將問題集中到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突出重點。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沉浸入文本,提出有思維容量的問題。
我獲得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一等獎所教學的課文是《告別權力的瞬間》。課堂研討的問題之一是根據(jù)學生預習中提出的質疑而形成的———“就華盛頓不參加第三屆總統(tǒng)競選這一決定的歷史意義談談你的評價”。這個問題立足于對文章主題的剖析,把握住主題,才能更好地分析選材、語言等要素。此外,這個問題有較大的開放空間,有利于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學生收集資料,聯(lián)系閱讀經驗、生活閱歷在課堂中開展比較閱讀。聯(lián)系秦始皇、玄武門之變等人物、事件,展開分析、評論,深化了對“人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但在名利財權面前,應有更高的人生意義值得追求”的單元主題的理解。在華盛頓面前,那些弒父殺子的“英雄”、那些在垂暮之年還牢牢抓住權力之柄的“偉人”的形象都黯淡了……華盛頓的選擇為后人樹立了典范,惟有這樣,國家才能長盛不衰,他也因此名垂千古。
這堂課的學習,學生是在預習中產生了有思維容量的研究性問題,課堂教學是在文本深入理解中解決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開拓思路去質疑解疑。課前的預習是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也包含著教學的突破口。課堂教學是將學生的研究進一步引向縱深,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體悟學習方式的過程。
在湖南舉行的“全國高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聚焦課堂教學”教學評比中,我面對無法安排預習,一課時完成《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人教版試驗本教材)的教學難題,從課堂學生提問以及基于小說文體特性的考慮,選擇了以“人物形象”為閱讀突破口,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質疑、鑒賞杜十娘的形象。我向學生展示了預備的研究資料:許多人為既有傳統(tǒng)女性之美又獨具個性的杜十娘最后卻自盡了而惋惜、不平,認為她可以不死:重新回到原有的地方;隱瞞情況,再世為人;重修舊好……然后,提出閱讀突破口:杜十娘為什么抱箱自盡,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結合文本與補充研究資料的閱讀,學生們經過思考、討論,從多方面形成了分析:有利于杜十娘形象的完善,剛烈、不妥協(xié)(與老鴇爭執(zhí)中就曾以自殺相逼),她要的不僅僅是歡愛,而是“生死無撼”的真情,形成了對李甲、孫富、李父等形象的進一步批判;社會影響(門第、貞節(jié)等觀念)的進一步揭示;悲劇的震撼力,警示作用……最后我獲得了全國一等獎。
教師從學生問題中獲得了教學的突破口,在課堂中進一步創(chuàng)設民主的、有利于思考的問題情境,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思維容量的問題,其思考往往是不確立標準答案的研討,可以采用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然后交流發(fā)言的形式。這樣,既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又加強同伴間的合作交流、資源共享。語文閱讀中不少問題的探究是一個有歧義的、模糊的空間,學習的過程不是單一的求同,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性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合作精神。
當然,做好這些,并不是說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但把握住基本的步驟,其他的步子就有了方向,這就如同寫文章,有了好的開頭與構思,寫下去就順暢了。
三、項目學習中的課題研究
語文是一門高度綜合性課程。員怨怨遠年,為了推進語文研究性學習,我校在各年級開設語文閱讀課,圓園多年來,我們一方面努力著促使語文拓展閱讀向“有序化、專題化”方向發(fā)展;另一方面,力爭通過課內外結合,促使學生自主構建基于問題意識的閱讀模式,提高研究性學習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圓園員苑版)提出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其中包括“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等員愿個學習任務群。學習任務群以自主、合作、研究性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任務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形成研究性學習能力。
結合“整本書閱讀”等學習任務群以及“中長期作業(yè)設計”的研究,我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資源,以“小課題研究”的項目學習方式來培養(yǎng)問題意識,開展研究性學習。圍繞一個具體的項目開展學習,是對語文學習某一領域問題的研究,也是項目設計、項目任務的實施,是知行合一的過程。學生圍繞研究項目,通過實踐活動,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逐漸形成素養(yǎng)?!靶≌n題研究”豐富了語文學習的內容和學習方法,學生學會篩選信息,構建學習策略;學習跨媒介的運用,善用多媒體。
在初始階段,我指導學生從文學或者文化方面,“圍繞我最想了解的一個人文問題”確立課題研究方案,關注研究主題、語文知識與能力、活動開展這三個要素,研究的完成時間為一學期。選題,確立研究方案;資料收集、討論、研究,課題報告的撰寫,最后以研討會、專欄展示等形式進行交流、評價。課題成員以圓耀猿人為宜,做好分工。通過專題研究使自己對文學、文化的某一領域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在積極更新知識體系的同時也不斷構建閱讀模式。
小課題研究是從問題出發(fā)的,問題選得好,研究才有價值。在最初選題時,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的選題大而空,如:“四大名著的人物描寫”“中國傳統(tǒng)美德之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等。于是,讓他們與“唐人懷古絕句欣賞”“張愛玲小說人物形象之研究”“語文預復習學習方法之研究”等選題較小、較實的課題進行比較。學生感受到了“大而空”的課題在資料收集、時間安排、報告撰寫上的困難,就明白要善于根據(jù)自身情況來開展選題。
其后,學生根據(jù)老師指導和資源收集的實際情況確立自己的課題方案。方案的時間安排精確到周,寫明各環(huán)節(jié)要解決的問題或希望達到的目標,教師對學生的方案予以認定;學生完成“語文課題研究申報表”。
為了能有序地開展課題研究,我還要求學生寫閱讀日志、讀書報告,設計了“學生閱讀課記錄冊”,學生做好相應記錄,在期中、期末進行研究情況的考核。學生通過做卡片、摘錄筆記、專題小論文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形成自主閱讀的模式。
在完成課題報告后,進行交流、展示:“我為什么選擇這個課題?”“我的研究過程是怎樣展開的?”“我的報告有哪些板塊,主要包含哪些內容?”“從確定主題、查閱資料到完成論文的過程中有哪些體會?”……積極誘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引導他們有意識地將研究過程向有序化發(fā)展,構建起適合自己的閱讀模式。
通過努力,不少同學寫出了優(yōu)質課題報告,對自主閱讀有了新的體驗,欣喜地說:“我也可以進行課題研究了!”大部分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更為濃厚,積極參與語文活動。師生共同努力,出版了《文海旅志》《揚帆》等文集。這些專集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對于文學的熱情,肯定了研究價值,進一步引導他們投入到更多的閱讀活動中去。
“小課題研究”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空間,擴大學生的閱讀渠道。課題選題時,教師是咨詢者;課題研究中,教師是指導者;課題總結時,教師是欣賞者。這樣,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有利于開展研究性學習。
對高中學生而言,課題研究是在閱讀興趣的調動下自主地選題,在自身閱讀習慣的影響下借助相關的閱讀方法開展項目研究,把原來零碎、淺層次的知識系統(tǒng)化、深刻化。課題的開展以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節(jié)為主要手段,優(yōu)化了閱讀實踐的體驗過程,樹立起語文學習的問題研究意識。小課題研究是一項集閱讀、寫作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活動項目,是對“文學閱讀與寫作”等學習任務群的實踐探索,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有效檢測,也為語文課外閱讀的有序開展、閱讀模式的自主構建提供了經驗。
學校課程的深度變革在于學生學習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學生具備了問題意識,具備了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就為終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