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嵐
摘 要:拋錨式是建構理論中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對美術教學水平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拋錨模式為核心,探索此種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應用策略,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提供引導。
關鍵詞:美術教學; 建構主義; 拋錨式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5-044-002
一、基于建構主義的美術課程觀
美術是一門注重技法和實踐的學科,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常以學生模仿教師的范作為主進行藝術實踐,但這種教學模式存在嚴重的弊端,它僅側重于對技法的學習,忽略了美術課程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性質,是素質教育發(fā)展的枷鎖。隨著“以人為本”教育觀念的不斷深入,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核心素養(yǎng)倡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當今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這就需要美術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以適應當今社會變化中的需求。
建構主義教學法注重知識獲取的組成。想要成就知識的獲取,必須首先明確學習內容的中心意旨,進而可隨心應用我們之前已獲得的知識與經驗。在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本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并不是一直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采取行動者的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用思考來聯結舊知識并解決問題。[1]建構主義符合現代美術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有利于培養(yǎng)未來社會成員所必備的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對于提高美術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美術核心素養(yǎng)大有裨益。
二、建構主義拋錨式教學法的核心理念
在建構主義看來,知識不能通過教師的傳授,而是學習者在特定的情境下或社會背景下,借助他人,如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的,因此“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四個要素。拋錨式教學是依靠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發(fā)展而形成的三大常見教學模式之一(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隨機進入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問題的基礎上,只要此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那么教學的整個進程與內容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因此它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由于拋錨式教學要在真實事件或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其目的是讓學生在一個真實、完整的場景中產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憑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驗從識別目標、提出目標到達到目標的學習過程,它也契合了杜威的“從做中學”“藝術即經驗”等思想。
三、拋錨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融合生活
建構主義視角下的拋錨式教學要把情境的創(chuàng)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美術學科實用性強,生活中的視覺形象都會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印記,如房屋的造型、服飾的色彩,文具上的圖案都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被提取,進而運用到美術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中。這是美術學科所特有的優(yōu)勢,美術教師要把握住這種優(yōu)勢,根據教材內容、學生學情特點來創(chuàng)設一項需要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的場景,其中包含一系列連續(xù)的、不斷上升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聯系自身的知識和經驗,感知完整的學習過程與意義。例如學生在學習人美版小學美術五年級的《中國龍》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借助學生喜愛并較為熟悉的歌手王力宏的歌曲《龍的傳人》創(chuàng)設情境,歌曲本身所呈現的那種身為“龍的傳人”的自豪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了解龍文化是東方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使學生產生興趣和內在創(chuàng)作欲,為學畫中國龍作鋪墊;在學習人美版小學美術六年級《精細的描寫》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身邊的書包、筆袋或文具進行擺放并觀察、寫生,學生在這一真實情境中能夠學會認真觀察和分析身邊事物的特點。
(二)確定問題,設置任務
在相應的學習情境下,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選擇出與當前學習內容緊密聯系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也就是要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刻去解決的現實問題,之后學生圍繞著提出的問題展開學習,因此問題的確定至關重要。例如在人美版小學美術五年級《畫人像》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必直接告訴學生畫人像的相關知識與技巧,而是可以確定以下問題:同學的外貌特征有什么不同?三庭五眼適用于所有人嗎,為什么?藝術家是如何做到形神兼?zhèn)涞模坑辛藛栴}學生也就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探究的欲望;人美版小學美術四年級的《筆的設計》一課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設計觀念的重要節(jié)點,這一階段的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圖像識讀能力和基本的審美判斷意識,但他們很容易被身邊物品的美觀性和功能性吸引,而忽略設計最重要的特點是以人為本,教師這時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與感受,比如展示外表美觀,功能繁雜卻使用起來不舒適的筆,讓學生判斷這樣的設計是否成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有了設計要考慮人的實際需求的意識。這時的問題就好比教師拋出的錨,引導學生在思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直接經驗。
(三)自主學習,深入探究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是通過操作活動而建成的。在問題確定之后,教師可以將課堂交由學生。此時教師不需要告訴學生該如何做,只需提供他們一些指引性線索,例如從何處獲取有關的學習資料、相關案例等,讓學生學會利用這些資源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最好是讓學生接觸或參與專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使他們產生提高創(chuàng)作技能的內在動力。比如人美版小學美術三年級的課程《彩墨游戲》是中國畫的入門課,學生第一次接觸國畫,國畫的材料和技法對于他們來說是陌生又新鮮的,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一定非常濃郁,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相關網絡、書籍等可利用的資源,并建議他們在課前搜集國畫相關資料或觀看畫展,了解中國畫的歷史、工具材料。課堂上教師不直接講授技法,而是先請學生觀察畫家是如何用筆用墨的,在實踐部分讓他們自己感受中鋒和側鋒不同,并嘗試表現出點線面的變化和墨色的干、濕、濃、淡,教師只需適度引導,學生在觀察與游戲中便可以自己探索出用筆、用墨的規(guī)律。
(四)合作學習,加強交流
傳統(tǒng)的教學往往把學習看作是學生個人的事情,而忽略了學習的互動性,實際上,學生很多時候是無法獨自解決復雜問題的,這就需要合作學習。美術教學中最常用的合作學習為同學分組合作,主要表現在解決責任分工和完成有限時間內或有限的個人能力無法完成的作品,其方法是討論、制訂學習方案、分工、協(xié)作和相互評價。例如在美術色彩教學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美術作品中的色彩進行分析,先由每個同學輪流說出對美術作品中色相、明度、純度、補色分別是什么,其他同學認真思考自己的答案與發(fā)言同學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則立即舉手說出自己的想法,最終學生在集體思維的基礎上達到對色彩知識更為準確、全面的理解。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比如人美版小學美術四年級《猜猜我是誰》一課中,當學生用線描的方法表現出人物背面頭部特征后,教師可以讓小組成員將自己描繪的人物背面畫像剪下,請每個小組選擇一張場景圖,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背景板的環(huán)境進行局部創(chuàng)作,合作完成一幅有情節(jié)的作品。
(五)效果評價,優(yōu)化課堂
由于拋錨式教學要求學生面臨的是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課堂中的評價不能僅進行課堂結尾的專門測驗,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和記錄他們的表現,這就是建構主義教學法所提倡的評價與教學共進。教師在具體的美術教學中,應對學生多鼓勵,并注重評價語言的準確性和個性化,給予學生完成和發(fā)表每一階段作品的機會,誘發(fā)其進一步的創(chuàng)作欲和學習欲,提高學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反思能力。在教學完成后,教師要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梳理、總結,使學生所學知識更加結構化和系統(tǒng)化。
四、結語
建構主義視角下的拋錨式教學不僅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提高解決問題、交流合作與自我反思的能力。拋錨式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應用極大地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也有助于他們實現對美術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對美術學科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因此對它的研究應該成為美術教育教法研究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我們應當在實踐中積極思考與探索,尋找恰當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實現主動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全面發(fā)展,使美術教學在國民素養(yǎng)的形成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怡倩.統(tǒng)整的力量——直擊STEAM核心的課程設計[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
[2]尹少淳.尹少淳談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J]中學語文教學,2002(08)
[4]王陳丹.建構主義視野下的美術教師核心素養(yǎng)[J]美與時代(中旬刊)·美術學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