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明
(吉林省敦化市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吉林 敦化 133700)
有文獻[1]證實,對于6 h內的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采用血管內機械取栓已成為國內外的一線治療,對于超6 h時間窗的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需要尋找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最近,有報道[2-3]研究表明,對經(jīng)CT灌注成像或MR灌注成像證實存在缺血半暗帶的超時間窗腦梗死患者,應用血管內取栓治療證實是安全、有效的。但靜脈溶栓易引發(fā)出血,具有病死率高,再通率低的特點。本研究中我院采用機械取栓術治療超時間窗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將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敦化市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取栓方式的不同,分為機械取栓組(32例)與靜脈溶栓組(32例)。機械取栓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66.15±5.22)歲;靜脈溶栓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59~80歲,平均年齡(66.77±5.6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診斷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中的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的診斷標準。②經(jīng)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證實為前循環(huán)大血管閉塞。③入院NIHSS評分>6分。④年齡超過18歲。⑤同意行機械取栓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⑥發(fā)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1分。⑦Alberta卒中項目早期CT(ASPECT)評分≥6分;⑧經(jīng)CT灌注成像證實存在缺血半暗帶或經(jīng)MR證實存在擴散加權成像-液體衰減反轉恢復成像不匹配。
1.2.2 排除標準 ①CT或磁共振等影像學證實存在腦出血或者血管畸形。②急性后循環(huán)腦梗死。③采用動脈溶栓、球囊擴張或顱內動脈支架等非取栓裝置的其他血管內治療。④合并嚴重多系統(tǒng)疾病或預期壽命小于1年。⑤近3個月內有外傷史,近2周內有較大創(chuàng)傷的手術史,近1周內有口服過肝素、抗凝藥物者。
1.3 方法 于急診完成頭部CT血管成像或MR血管成像等影像學評估,以及CT灌注成像評估或MR證實存在擴散加權成像-液體衰減反轉恢復成像不匹配。
1.3.1 靜脈溶栓組 行靜脈溶栓方案。在常規(guī)內科治療基礎上給予0.9 mg/kg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KG,S20160055),其中阿替普酶總用量的10%為靜脈靜脈注射,余90%劑量在1 h內靜脈滴注完畢。在第1 h內,每30 min進行腦神經(jīng)功能評估;第2~24 h內,每1 h評估1次腦神經(jīng)功能。若期間出現(xiàn)嘔吐、頭痛等立即停用溶栓藥物并行CT掃描,給予抗凝藥、抗血小板藥物,并增加測血壓次數(shù)。
1.3.2 機械取栓組 行右側股動脈血管內機械取栓術。方法:首先,常規(guī)完成腦血管造影后行全身麻醉,應用Sedingger技術由患者右側股動脈穿刺置入8F動脈鞘,在導絲引導下引入8F Guilding至動脈病灶近心端,通過造影很好的顯示病灶血管的閉塞位置及程度。其次,使用微導絲將Rebar-18微導管支架輸送系統(tǒng)的導管頭端送至血管遠端,造影將很好的顯示血栓的長度及遠端代償情況等。最后,經(jīng)Rebar-18微導管送入取栓支架,進行取栓,約3 min后緩慢撤回Rebar釋放支架至體外,評估血管開通情況。采用改良腦梗死溶栓(mTICI)分級評估血管再通情況,成功再通為mTICI>2b或3級。若達不到要求,可再次栓1次,必要時需球囊擴張,術后進行抗小板治療。
1.4 觀察指標 比較治療前、治療后24 h及出院時兩組NIHSS評分情況;采用mRS評分對患者術后3個月的臨床預后進行評估,評估標準:mRS評分0~2分為預后良好,mRS評分3~6分為預后不良(其中6分為死亡)。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產生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25.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與處理,且本文所有數(shù)據(jù)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數(shù)資料通過組間行χ2檢驗后用[n(%)]表示;計量資料通過組間行t檢驗后用()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2.1 NIHSS評分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4 h、出院時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下降,且機械取栓組明顯低于靜脈溶栓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NIHSS評分情況(分,)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NIHSS評分情況(分,)
2.2 預后情況 術后3個月,機械取栓組預后良好率、血管再通率明顯高于靜脈溶栓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n(%)]
眾所周知,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的治療原則是盡早將閉塞的血管開通,恢復腦供血,成功挽救缺血缺氧半暗帶組織,主要措施有靜脈溶栓、機械取栓等[4-6]。目前對于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主要采用靜脈溶栓治療,但對于超時間窗的患者效果不佳,且易造成術后顱血出血。那么,如何對超時間窗患者盡快開通血管內治療獲得缺血再灌注,挽救瀕死的腦組織仍是一個難點[7-8]。隨著神經(jīng)血管介入治療的廣泛應用,本研究采取機械取栓術用于該類患者的治療,其血管再通率高,預后效果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24 h、出院時機械取栓組患者NIHSS評分分別為(6.95±2.00)分、(3.01±0.07)分,明顯低于靜脈溶栓組的(8.63±2.03)分、(4.10±1.09)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說明機械取栓術未增加患者的癥狀性顱內出血及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劉忠錦等[9]報道相一致。術后3個月,機械取栓組預后良好率、血管再通率分別為62.50%、87.50%,明顯高于靜脈溶栓組的31.25%、65.62%,差異有顯著性(P<0.05)。說明對于超時間窗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應用機械取栓術3個月后的血管再通率、預后良好率均較高。其原因可能為該類患者存在缺血半暗帶,缺血半暗帶的存在提示患者有較好的側支循環(huán)代償,而較好的側支循環(huán)代償是可以恢復的[10]。
綜上所述,對于超時間窗的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行血管內機械取栓治療較靜脈溶栓效果更為理想,可提高患者的預后良好率。但本研究為回顧性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小,未對時間窗內機械取栓患者進行大樣本比對評估,所以待日后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對機械取栓術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