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玲玲 覃升蘭 趙蓉 吳紅 張宏文
肺炎旁胸腔積液(parapneumonic effusion,PPE)是指與肺部感染相關的胸腔積液,因炎癥和感染累及胸膜所致,病因主要與細菌性感染有關,病毒性、真菌性和支原體肺炎感染也可見。若PPE患兒通過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能得到治愈,為非復雜性肺炎旁胸腔積液(uncomplicated parapneumonic effusion,UPPE),但仍有10%左右的PPE患兒需通過胸腔閉式引流甚至手術才能治愈,即為復雜性肺炎旁胸腔積液(complicated paraneumonic effusion,CPPE)。約2%~12%的肺炎患兒可有PPE,而在住院的肺炎患兒該比例可高達28%[1-3]。
本文回顧分析了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診治的PPE患兒,總結(jié)其臨床特點、治療效果及預后。
1.研究對象: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診治的肺炎旁胸腔積液患兒,符合以下標準者98例作為觀察組。同期診治的無胸腔積液的感染性肺炎患兒隨機選擇50例作為對照組。
觀察組診斷標準:臨床肺炎診斷成立,X線胸片可見密度均勻陰影,肋隔角消失,胸部B超、CT檢測證實積液。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可致胸腔積液的疾病如腎病綜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營養(yǎng)不良;(2)失訪或資料收集不完整者。
對照組診斷標準:臨床肺炎診斷成立,無胸腔積液。納入標準同觀察組,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如腎病綜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營養(yǎng)不良;(2)失訪或資料收集不完整者。
2.病原及其他檢查:對于所有患兒,進行痰、血和/或胸腔積液細菌培養(yǎng)、涂片找病原,血清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查等,以盡可能明確病原。所有患兒入院后完善血常規(guī)+CRP、血沉、胸片,有胸腔積液者完善B超和/或CT檢查。
3.治療:入院后常規(guī)給予吸氧、霧化、必要時呼吸支持等治療,按經(jīng)驗給予廣譜抗生素抗感染,有相應病原證據(jù)時調(diào)整抗感染治療。胸腔積液嚴重影響呼吸者外科給予胸腔閉式引流治療。
4.療效判定:PPE患兒入院后治療2周進行效果判定,即(1)顯效。胸水吸收,影像學、血常規(guī)及臨床表現(xiàn)恢復至正常;(2)有效。胸水部分吸收,影像學、血常規(guī)及臨床表現(xiàn)好轉(zhuǎn);(3)無效。胸水吸收不明顯甚至增多,影像學、血常規(guī)及臨床表現(xiàn)無明顯改善或病情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4]。
5.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不同指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兩組間兩個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一般情況: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共診治肺炎患兒1 095例,其中PPE患兒98例,發(fā)病率為9.0%。98例PPE患兒均符合納入標準,無除外標準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56例(57.1%),女性42例(42.9%);患兒年齡2.5~12.8歲,中位年齡8.3歲,年齡<6歲者39例(39.8%),年齡≥6歲者59例(60.2%)。隨機選擇同期住院的無胸腔積液的感染性肺炎患兒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8例(56.0%)、女性22例(44.0%),年齡2.1~11.9歲,中位年齡7.9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間無差異。
2.兩組患兒血常規(guī)、CRP和血沉比較:病初時觀察組的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百分比、CRP及血沉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血常規(guī)、CRP和血沉比較
3.兩組患兒病原菌比較:病原方面,觀察組陽性率為59.2%(58/98),其中以細菌感染最常見55.2%(32/58),其次為肺炎支原體44.8%(26/58);對照組陽性率為58.0%(29/50),其中也是細菌感染最常見58.6%(17/29),第三為肺炎支原體41.4%(12/29)。兩組中細菌感染均以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常見。兩組各病原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病原菌比較[例(%)]
4.兩組患兒治療情況及預后:觀察組98例患兒,單純內(nèi)科治療82例(83.7%),外科胸腔閉式引流16例(16.3%),治療2周時顯效79例(80.6%)、有效18例(18.4%)、無效1例(1.0%),總有效率99.0%。無效的1例病程3周時因包裹性胸腔積液外科胸腔鏡手術治療,術后完全恢復。對照組50例全部單純內(nèi)科治療,治療2周時顯效48例(96.0%),有效2例(4.0%),總有效率100%。雖然對照組顯效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而且有效率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但兩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住院時間方面,觀察組平均住院日為(26±8)d,對照組為(11±3)d,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和住院日數(shù)比較
肺炎常見并發(fā)癥方面,如中毒性腦病、呼吸衰竭、循環(huán)充血、腹瀉等,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常見并發(fā)癥比較[例(%)]
肺炎是各年齡段兒童常見疾病之一,重度可合并胸腔積液,稱之為PPE。因此,肺炎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尤為重要,可以避免PPE的發(fā)生或者改善其預后。
西藏地區(qū)由于地理面積大、交通困難、醫(yī)療條件和水平相對落后,PPE發(fā)病率、診斷、治療和預后均不明確,因此本研究對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兒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診治的PPE患兒進行了回顧分析。結(jié)果顯示,期間共診治肺炎患兒1 095例,其中PPE患兒98例,發(fā)病率為9.0%,這與文獻數(shù)據(jù)相仿[1-3]。年齡構成方面,以學齡兒(年齡≥6歲,60.2%)多見,提示兒童胸腔積液多見于年長兒,這也與文獻結(jié)果相似,如常麗等[5]報道的66例兒童PPE,年齡6歲以上者為60.6%。
臨床特征方面,觀察組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比例、CRP和血沉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對于肺炎患兒,如果實驗室檢查上述指標明顯升高者,特別是CRP和血沉,應該注意除外合并胸腔積液可能,這也與眾多文獻研究結(jié)果相似[2,6-7]。另有研究顯示,血清鈣衛(wèi)蛋白(calprotectin)和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zhì)運載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6]、胸腔液殺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 increasing protein,BPI)和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8]、胸腔液纖維蛋白溶解劑(fibrinolytics)[9-10]、胸腔液CRP[11-12]等也可作為PPE診斷或治療監(jiān)測指標。
病原方面,本研究觀察組總陽性率為59.2%,對照組陽性率為58.0%,略低于國內(nèi)文獻數(shù)據(jù),如郝曉靜等[4]報道46例PPE患兒中,病原菌檢出陽性率為78.3%;常麗等[5]報道66例PPE病例中,病原檢出陽性率72.7%,提示西藏地區(qū)各種病原學檢測手段有待加強,特別是Johansson等[13]研究顯示,16S rDNA測序技術結(jié)合常規(guī)培養(yǎng)技術,在PPE患者中,病原檢出陽性率可高達93.2%。病原組成方面,本研究觀察組以細菌感染最常見55.2%,其次為肺炎支原體44.8%;對照組也是以細菌感染最常見58.6%,其次為肺炎支原體41.4%。本研究兩組細菌感染中均以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常見。這與國內(nèi)外多數(shù)研究結(jié)果相似[14-15],即兒童PPE的主要病原為細菌感染,且革蘭陽性菌以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革蘭陰性菌以大腸桿菌常見。當然,國內(nèi)也有研究顯示兒童PPE的病原以肺炎支原體最為常見,高達61.9%~65.2%[4-5],可能與地域不同、病例選擇偏差、年齡偏差等因素有關,有待于多中心、大樣本研究進一步證實。此外,也有個別研究報道[15]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也可導致PPE,合并細菌感染也是可能原因之一。
治療方面,觀察組98例患兒,單純內(nèi)科治療82例(83.7%),外科胸腔閉式引流16例(16.3%),治療2周時顯效79例(80.6%)、有效18例(18.4%)、無效1例(1.0%),總有效率99.0%,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肺炎常見并發(fā)癥也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住院時間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兒童PPE,只要早期診斷、積極治療,仍以單純抗生素治療為主,僅少部分需要外科干預,總體預后相對較好,這也與國內(nèi)外文獻結(jié)果相似[16-19]。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西藏地區(qū)兒童PPE病原以細菌感染最為常見,其次為肺炎支原體。血常規(guī)白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比例、CRP和血沉明顯升高可作為診斷預警。如果早期診斷,總體治療效果、預后均較好,僅少部分需要外科干預。本結(jié)果為單中心、小樣本研究,將來尚需開展多中心、大規(guī)模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