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北京藏醫(yī)院,北京)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一類缺血性疾病,近年來其發(fā)病率與死亡率均呈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危害我國居民身心健康。相關研究指出,受疾病影響,多數冠心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而這些負性情緒對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康復進程均造成嚴重影響,應當盡早進行干預。優(yōu)質護理的核心理論是“以患者為中心”,強調一切護理措施均圍繞患者全面需求進行,為其提供滿意、優(yōu)質的臨床護理服務[1]。本研究將優(yōu)質護理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收效較為滿意,具體報道如下。
自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取86例進行研究,按隨機原則進行分組,分別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51~80歲,平均(67.25±5.23)歲,病程 1~10年,平均(7.01±1.03)年。觀察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49~82歲,平均(68.11±6.75)歲,病程2~12年,平均(6.95±1.1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相關診斷標準,經冠脈造影證實。②患者對研究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腦血管疾病者。②合并肝腎功能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③意識障礙或認知障礙,無法配合研究開展者。
兩組患者均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聯合藏醫(yī)治療,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病情監(jiān)測、持續(xù)吸氧、抗血小板治療、抗心肌缺血治療、他汀類藥物及血管緊張轉化酶抑制劑等;藏醫(yī)療法:早上服二十五味珍珠丸1粒,中午及晚上給予十八味降香丸2粒治療[2]。治療期間,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實施優(yōu)質護理,包括:①健康宣教: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向其講解冠心病發(fā)病機制、有何危險因素、如何判斷癥狀發(fā)作、治療方法、心絞痛發(fā)作時如何應對等相關知識,提升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和自護能力。②疼痛護理:患者心絞痛發(fā)作時,應當給予臥床休息,監(jiān)護心電,遵醫(yī)囑給予硝酸酯類藥物及鎮(zhèn)靜藥物,加強與患者交流,通過聊天轉移患者注意力,同時了解患者心絞痛發(fā)生部位、是否放射性疼痛、疼痛程度及持續(xù)時間等,警惕心肌梗死的發(fā)生[3]。③病情觀察:嚴密觀察患者神志、呼吸、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若出現心絞痛發(fā)作頻次增多、疼痛加劇且持續(xù)時間較久,給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仍不能緩解時,則應當考慮心肌梗死的發(fā)生,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搶救[4]。④飲食指導:根據患者飲食喜好和當季蔬果為其制定個性化的1周食譜,食譜遵循低脂、低膽固醇、高蛋白、易消化和高維生素的原則,如素面、碎菜葉、米粥、鮮榨果汁等,指導患者少食多餐,一餐7分飽即可,避免暴飲暴食加重心臟負擔。忌食油膩、辛辣之物,尤其減少動物脂肪的攝入,對合并高血壓者,應當限制鈉鹽攝入。增加瓜果蔬菜攝入量和飲水量,保持大便暢通,囑咐患者如出現便秘應當及時就診,不可用力大便,避免誘發(fā)心血管不良事件[5]。⑤心理護理:冠心病病程長,急性發(fā)作期病情危急,患者容易產生焦慮、害怕等不良情緒,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當加強與其交流,了解患者心理動態(tài),告知患者有何問題均可向醫(yī)護人員求助,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根據患者性格用相應話術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消除其顧慮,其次積極向患者介紹病情控制良好的案例以及因就診不及時而失去救治機會的案例,在鼓勵患者樹立治療信心的同時也向其強調及時治療與遵醫(yī)囑治療的重要性。另外,充分調動家庭支持系統(tǒng),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的臨床護理當中,為其提供堅實的親情后盾。
(1)不良情緒:以Zung氏焦慮量表(SAS)、抑郁量表(SDS)為工具評估患者心理健康水平,SAS>50分判定有焦慮,且分數越高提示焦慮程度越高,SDS>53分判定有抑郁,且分數越高提示抑郁程度越高[6]。
(2)病情恢復情況:采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SAQ)對兩組病情康復情況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軀體受限程度、治療滿意程度和疾病認知程度五個維度,研究從量表中擇取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軀體受限程度三個維度評價患者康復情況,每個維度轉化為百分制,總分越高,提示病情康復效果越好[7]。
(3)護理滿意程度:采取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問卷包含非常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三個選項,總滿意度=(非常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護理干預前,兩組SAS、SD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情緒對比(±s, 分)
表1 兩組不良情緒對比(±s, 分)
組別 例數SAS SDS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3 58.26±5.25 41.23±6.0257.36±3.25 40.26±3.25對照組 43 58.33±5.31 48.36±6.11 56.99±3.89 47.36±3.97 t 0.062 5.451 0.479 9.075 P 0.951 0.000 0.633 0.000
干預后,觀察組心絞痛發(fā)作情況、心絞痛穩(wěn)定狀態(tài)、軀體受限程度三個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SAQ評分對比(±s, 分)
表2 兩組SAQ評分對比(±s, 分)
組別 例數 心絞痛發(fā)作情況 心絞痛穩(wěn)定程度 軀體受限程度觀察組 43 88.23±3.25 91.02±3.25 80.36±7.25對照組 43 65.23±3.68 76.36±7.56 71.23±7.30 t 30.719 11.682 5.819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指由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的心臟缺血缺氧性病變,以胸痛、胸悶為主要癥狀,多見于中老年人群,若治療不當可導致心肌缺血反復發(fā)作,加重患者痛苦,增加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臨床護理是患者接受治療期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治療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提升護理質量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促進意義[8]。
護理貫穿于患者就醫(yī)診療全過程,護理人員是與患者接觸最密切的群體,護理工作開展質量直接影響著患者治療期間對醫(yī)院醫(yī)護質量的評價,加之自媒體的高速發(fā)展,護理人員一言一行都影響著社會大眾對醫(yī)療行業(yè)從業(yè)人員的看法與態(tài)度,因此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不斷改進護理質量對于樹立良好的醫(yī)護人員社會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優(yōu)質護理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為中心”,強調對基礎護理的強化和護理內涵的深化,是符合現代醫(yī)學發(fā)展趨勢的新型護理模式,本研究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收效較滿意,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負性情緒評分較對照組低,心絞痛量表評分及滿意度較對照組高,提示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改善心絞痛癥狀,促進疾病康復,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