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理念及教材分析,提出小學語文課堂的“批注式”閱讀教學策略:對比學習,認識批注;圍繞批注的角度,學習批注的方法;實踐練習,培養(yǎng)批注的習慣。
【關鍵詞】語文課堂 “批注式” 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3-0087-02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識字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寫作教學的載體與基礎?!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等等。崔巒教授也指出:“閱讀教學一定要改變教學過程凝固、教學方法僵化的狀況,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靈活多樣、不拘一格、講求實效的教學過程與方法?!辈烤幇嫘W語文教材尤為重視學生的閱讀教學,對閱讀方法的指導提出了十分具體的要求,如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那么,基于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教師該如何進行“批注式”閱讀教學呢?以下,筆者以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牛和鵝》一課為例,談談“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批注式”閱讀教學概要
“批注式”閱讀是一種邊閱讀邊做批注的讀書方法,即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把自己的讀書感想、疑難問題等隨手用文字記錄在書中空白處,或用不同的符號在書中進行圈點勾畫做標記。常見的批注方式有符號批注和文字批注兩種。符號批注,即用各種不同的符號在文中做標記。如:描寫優(yōu)美的句子用“——”標記,有疑問不理解之處用“?”標記,運用得好的字詞用“○○○”標記等;文字批注,即閱讀時隨文用簡明的語言寫出自己的想法、見解、疑問等。
“批注式”閱讀教學是以“批注式”閱讀為基礎的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自主閱讀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邊讀邊圈點批注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想或疑難困惑,包括生字新詞、優(yōu)美詞句、感悟啟發(fā)等方面的內(nèi)容,目的是架起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引導學生在讀、思、寫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同時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
二、教材分析
“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是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第一個語文要素,此語文要素在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xiàn)。但學生在低年段已經(jīng)初步接觸過符號批注,在中年段安排這個內(nèi)容,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的深化和延伸,學生不會感到很陌生。
“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這一語文要素在該單元中的安排是有層次、有梯度的。先安排了《牛和鵝》,這是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襲擊,嚇得不知所措,后來金奎叔幫忙趕跑了鵝,也改變了作者對牛和鵝的看法的故事。這一課中,課文內(nèi)容旁邊的空白處呈現(xiàn)了五處批注范例,直觀形象地告訴學生什么是批注。接著安排《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和《陀螺》,這兩篇課文重在進行方法的訓練,文章均以旁邊留白的形式讓學生通過練習用批注的方法去閱讀,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三、“批注式”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對比學習,認識批注
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有利于提高閱讀效率。教學《牛和鵝》這一課時,教師應圍繞“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這一語文要素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以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本單元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對做批注的角度和方法進行了梳理,于是筆者從這里入手,先讓學生通讀一遍“交流平臺”的內(nèi)容,使其初步認識“批注式”閱讀方法、常見的批注方式、批注的作用等,然后才翻開《牛和鵝》的課文,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具體的批注內(nèi)容。為了加深學生對批注的印象和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篇課文與以前學過的課文進行對比,看看這些課文在呈現(xiàn)方式上有什么異同。對比之后,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的旁邊增加了批注,與之前三年級上冊學過的《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批注形式有相似之處。通過對比,學生的已有知識被激活,既為學習新課提供了經(jīng)驗,也進一步加深了對批注的認識。
(二)圍繞批注的角度,學習批注的方法
結(jié)合本單元的第一語文要素“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及課后習題“結(jié)合課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從哪些角度給文章做批注,和同學交流”,可以確定《牛和鵝》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知道可以從哪些角度給文章做批注”。教師根據(jù)該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借助課文的五處示范批注,打開學習批注的思路,感悟批注的不同角度。進行本課教學時,筆者設計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先獨立找出課文中一共有幾處批注,再分小組分別對這幾處批注進行研讀,并與組內(nèi)同學交流本組研讀的批注是從哪些角度給文章做的批注,交流后各組進行匯報展示。
第一小組負責研讀第一處批注:“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匯報展示時,組長先朗讀了第一自然段——大家都說:“牛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鵝小,所以鵝不怕人”,然后組員代表指出這一處批注是編者針對第1自然段中人們對牛和鵝眼睛的不同說法做的批注,即從對課文內(nèi)容有疑問的角度做批注。
第二小組負責研讀第二處批注:“逃跑——被鵝咬住——呼救,那種驚慌失措寫得很真實?!眳R報展示時,該組代表指出這是編者根據(jù)第6自然段這部分內(nèi)容寫得好做的批注,即針對寫法做的批注。圍繞這個批注角度,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讓學生明白,對作品中精彩、生動的描寫,或者優(yōu)美的句子,可以采用這種批注方式點評寫法,以加深自己對文章寫法的印象。
第三小組負責研讀第三處批注:“鵝之前多神氣,現(xiàn)在多狼狽啊”和第四處“‘掛著淚笑,事情的變化對‘我來說太突然了”,該組代表提出這兩處批注都是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做的。由這個角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這一批注勾畫出關鍵詞句體會作者的心情。如“遠處的孩子們?nèi)α似饋恚乙矑熘鴾I笑了。一切的恐怖,全消失了”,這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作者解除威脅后的輕松心情。深入解讀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體會寫作技巧的精妙。
第三小組負責研讀第五處批注:“看來鵝并不可怕!只要不怕它,鵝就不敢欺負人了。”該組代表表示,這個批注是編者讀了文章獲得的啟發(fā)。這時,教師提醒學生在閱讀時,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亮點并及時評價、肯定,以掌握這種“有感而發(fā),及時記錄”的批注方式。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交流、合作探究中迅速理解應該在哪里做批注、批注些什么,以及感受到從不同的角度做批注不僅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也會獲得寫作上的啟發(fā)。
(三)實踐練習,培養(yǎng)批注的習慣
為了更好地促進本單元語文要素落地生根,達成訓練目標,在學生充分認識到可以多角度給文章做批注后,教師可以結(jié)合課后第2題“一邊默讀一邊畫出相關詞句,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的心情”,及第3題“說說為什么‘直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金奎叔說的話”,指導學生給文章做批注,教給他們一些批注的方法、技巧,如根據(jù)課后習題的要求,在課文旁寫出答案,答案也可以看作批注;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練習的機會,如引導學生閱讀第3自然段后,圈出表示動作的“拍”“摸”“觸”等字詞,提問:“進行這些動作描寫的用意是什么?”在問題的啟發(fā)下,學生寫出“這一系列動詞寫出了小孩面對強壯的牛,居然敢如此膽大妄為”等批注。如此實踐練習,便能不斷加強學生“批注式”閱讀的能力。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掌握“批注式”閱讀方法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閱讀做批注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在不斷批注的過程中提高閱讀的質(zhì)量、豐富閱讀的積累。課堂的練習時間比較有限,教師需要在課后布置一些閱讀任務,如學習《牛和鵝》后,讓學生對課后的“閱讀鏈接”材料《牛的寫意》,或者本單元另外兩篇課文《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和《陀螺》,甚至一些課外的文學作品,自主進行“批注式”閱讀,促使學生的閱讀由課內(nèi)遷移到課外,由做簡單的批注向做讀書筆記拓展,這樣學生就能慢慢養(yǎng)成讀書做批注的好習慣。
當然,做批注的方式不能模式化、套路化,而應因人而異、彰顯個性。閱讀批注只要是來自思維的發(fā)散、源自內(nèi)心深處的有感而發(fā),就是讀者與文章、編者的對話,閱讀會因此更加高效。
【作者簡介】盧小英(1981—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