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麗英
(太原學院 外語系,山西 太原 030012)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進行準確描述的行為,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翻譯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1],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必定會融入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翻譯是否準確或者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譯者對兩種文化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的影響[2]。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譯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譯者不僅要了解外國的文化,還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僅如此,還要不斷地把兩種文化加以比較,因為真正的對等應該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義、作用、范圍、感情色彩、影響等都是相當?shù)摹!保?]因此,近年來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開始關注翻譯中跨文化意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語言學家Fries就提出了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意義[4]。隨后,以NedSeelye為首的英美學者就外語教學中要結合文化教學相繼提出了相關的理論基礎[5]。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6],從而將文化放在了交際語言教學的重要位置。進入新時代,隨著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跨文化意識理論的相關研究迅速展開。Tomlinson等學者提出了跨文化意識發(fā)展的方法及途徑[7]。同樣,在我國外語界有關跨文化意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胡文仲首次開始了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并解釋了跨文化交際的意義。之后,劉潤請以大量的跨文化交際實例進行了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研究,把文化因素引入英語教學中來。文秋芳把跨文化交際能力歸為交際能力的一種,并將跨文化與語言交際結合起來,形成了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模式。
國內(nèi)外對于跨文化意識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絕大多數(shù)研究著眼于外語教學,對于翻譯專業(yè)英語課中的跨文化研究還有所欠缺。為此,本文試圖立足于大學英語翻譯專業(yè)翻譯課的教學,通過實驗法對翻譯水平與跨文化能力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研究,以探討通過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之后,學生翻譯水平與其跨文化能力是否具有相關性,及相關性如何等問題,進而闡述如何在英語專業(yè)翻譯課堂教學中更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
基于以上對翻譯與文化及跨文化能力的關系的介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為新興發(fā)展起來的英語翻譯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行之有效的翻譯課程教學方法,即翻譯與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進而為我國翻譯領域能夠增加更多的高水平翻譯人才而提供微薄之力。
為了便于實驗的操作,本研究的實驗對象選擇筆者所任教的太原學院英語系2017級英語翻譯專業(yè)兩個班學生為實驗對象,各班學生人數(shù)均為40。實驗開始時他們均為剛入校的大一新生,學校根據(jù)高考成績對其進行了分班,這兩個班為英語水平相當?shù)钠叫邪?,其中一班高考英語及格率為92%,二班及格率為90%。兩個班入學以來英語翻譯基礎課均由筆者擔任。為了保證本研究的客觀性,在實驗開始前筆者任意選定一班為實驗班,二班為對照班。分別編號為一班和二班。
該研究的整個實驗過程進行了兩次測試,測試試題均選自國內(nèi)英語專業(yè)較為權威的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題的翻譯部分。測試者由筆者和另一位有著多年英語翻譯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擔任,嚴格按照英語專業(yè)八級翻譯部分的評分標準進行。對每一份試卷在給出整體分數(shù)的基礎上,再從忠實和通順兩個方面進行評分,以便具體分析跨文化能力在翻譯中的作用。
實驗過程中隨機把兩個班定義為一班(C1)和二班(C2),實驗為期四個月。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一班的翻譯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專門加入相關文化的滲透和引導,二班在翻譯教學中僅采用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方法,即注重字詞句的講解和翻譯技巧的學習,不專門引入文化。例如,在講解一些類似于 “dog in the 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約定熟成的詞句翻譯時,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把常見的英漢對照表達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需要做的只是做好筆記并且背誦相關固定表達。在本實驗中該教學方法應用于二班,即C2;而同樣的教學內(nèi)容在一班教師會采用相關文化滲透和引導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去理解這些詞句的翻譯方法。那么對于“dog in the manger”的翻譯,教師會從這一表達背后所蘊含的英語語言文化出發(fā),給學生講解其來源:該表達來自于《伊索寓言》,一只狗出于好奇跳進了牛(馬)槽里,不讓牛吃槽里的草,但是它自己又不吃草,學生聽到這里就很容易得出該詞語的真實含義,即“preventing people from using(sharing)things that is useless to oneself”,從而在此基礎上很容易得出“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這一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譯文。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害群之馬,black sheep;非驢非馬,neither fish nor flesh;膽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pigeon hearted∕chicken-hearted;蠢得如豬,as stupid as a goose等等。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一班的翻譯課教學教師都會把文化與語言翻譯相結合,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在理解兩種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去尋找能夠連接兩種文化的最佳切合點,最終幫助學生學會翻譯的真正方法;而二班一直采用傳統(tǒng)的從語言點出發(fā)的翻譯教學方法。
結合本研究的目的,即探討跨文化意識對于翻譯水平的影響,因此該實驗的自變量為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因變量為實驗后兩班學生的翻譯得分。整個實驗過程中進行了兩次針對實驗對象的翻譯水平的測試,分別為實驗前測和實驗后測。通過實驗前測來確保兩個平行班在接受實驗時各方面因素保持一致,實驗后測可以幫助形成實驗的前后對比,從而顯示不同翻譯教學方法給學生的翻譯成績所帶來的不同結果。
為了確保實驗的客觀性和可信度,實驗的第一步就是對選定的兩個班進行英語翻譯水平的前測。同時,為了確保測試題目的信度和效度,實驗所用題目選自有著多年實戰(zhàn)經(jīng)驗、具有最權威性的全國英語專業(yè)八級考試題的翻譯部分。實驗前測的前提是兩班實驗對象的測試題目完全相同,均選自2008年度TEM-8真題中的翻譯部分,包括漢譯英和英譯漢兩個板塊。同時,嚴格控制測試進行的主客觀環(huán)境,以確保一些人為因素對實驗結果產(chǎn)生影響。擔任評分工作的是筆者的兩名同事,他們有著多年英語翻譯課程的教學經(jīng)驗,并且參與過英語專業(yè)八級的閱卷工作,能夠嚴格按照TEM-8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對于每一份試卷先給出一個整體分值,然后再具體列出從通順和忠實的兩個層面的得分,其中忠實占60%,通順占40%,并且分析學生翻譯成品與他們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識之間的關系。
實驗的第二步是實驗后的測試,其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實驗后學生的翻譯水平是否會由于教師課堂中刻意的文化滲透而有所改變。測試題目同樣選自TEM-8真題(2009年度)的翻譯部分。
為期四個月的實驗結束后,筆者對實驗中兩次測試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收集整理,并采用SPSS17.0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處理和分析,從而得出了以下結果:
根據(jù)圖1顯示,兩個班學生前測所得出的翻譯水平是基本一致的,再一次證明了本實驗的客觀性。但是在四個月的學習之后,兩班實驗對象的翻譯平均分都呈現(xiàn)出了上升趨勢,說明學生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翻譯的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一班的上升幅度要更大、更顯著一些。雖然兩班的上升幅度差別不是特別大,但是依據(jù)統(tǒng)計學理論這一差別是具有統(tǒng)計意義的。雖然本研究實驗時間有限,但根據(jù)上圖顯示結果足以說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其翻譯水平毫無疑問是可以提高的,但是能夠加入文化滲透的教學方法和傳統(tǒng)的只注重專注于解釋單詞詞意、分析單 詞用法、講解句法、分析長難句,最終達到讓學生理解英語語言表層意思的效果的方法在提高學生翻譯水平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圖1 學生翻譯成績變化趨勢圖Fig.1 Trends of students'translation scores
因此,為了詳細探究兩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翻譯水平的不同影響,筆者使用SPSS17.0對兩班前后測的成績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得到了如下結果:
從表1、2可以看出,前測中在翻譯的兩個方面兩個班的學生有著細微的差別,但是結合圖1顯示的均分來看他們是處于同一水平的??傮w來說,兩個班的學生前測中的翻譯得分都不太高。但是,英譯漢水平要比漢譯英水平相對高一些,這跟他們對于母語所蘊含的文化的理解是分不開的,只要理解了英語的意思,可以相對自然地按照漢語習慣進行表達,這一點從表1的通順度上可以顯示出來。而漢譯英部分就相對差一些,由于缺乏足夠的英語語境的體驗和文化的滲透,學生在翻譯過程中會無意識地按照漢語思維及表達方式來翻譯,最終出現(xiàn)一些標準的漢語式的英語表達,表2中通順度的均分可以顯示出來。
表1 前測英譯漢部分兩個方面的分值Tab.1 The scores in E-Ctranslation of pre-test
表2 前測漢譯英部分兩個方面的分值Tab.2 The scores in C-E translation of pre-test
針對以上前測的結果,筆者在接下來的四個月時間分別對兩個班的翻譯課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其中,在作為實驗班的一班的翻譯課堂中,筆者會專門給文化的介紹和學習分配時間,當然是選擇與每課所學內(nèi)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灌輸目標語文化。而在作為對照班的二班翻譯課堂教學中,筆者采用的是最傳統(tǒng)的字詞句結合具體的翻譯技巧的講解,除非篇章內(nèi)容里由文化有關的知識,否則不會專門去為學生補充課堂內(nèi)容相關的目標語文化背景。因此,由于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的干預,在實驗結束后的后測中,兩個班的翻譯成績呈現(xiàn)出如下結果:
表3、表4結果顯示,兩個班學生在經(jīng)過四個月的翻譯課的學習之后翻譯水平均有所提升(這一點在圖1中已有說明)。在此基礎上最明顯的結果是兩班的成績提升幅度差別很顯著,盡管二班整體水平也在提升,但一班不論在忠實性或者通順度上都要比二班提升幅度要大。根據(jù)P值顯示,兩班在兩個方面的差異P值均小于0.05,說明筆者在實驗中所采用的從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入手進行翻譯教學的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翻譯水平起到了作用。
表3 后測英譯漢部分兩個方面的分值Tab.3 The scores in E-Ctranslation of pre-test
表4 后測漢譯英部分兩個方面的分值Tab.4 The scores in C-E translation of pre-test
根據(jù)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英語翻譯專業(yè)的翻譯課堂教學中兼顧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很有必要,而且事實證明,翻譯課堂中的跨文化教學滲透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翻譯作為一種語言與語言交流的行為,必定會融入文化與文化的交流[8]。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更是蘊含著其賴以生存的深厚文化背景[9]。作為以翻譯為專業(yè)的大學生,肩負著我國整體翻譯水平發(fā)展的重任,因此,在教學中,翻譯專業(yè)的教師更應該意識到翻譯教學的本質(zhì),以及翻譯這一行為本身的要求。同時,通過本研究實驗可以看到,任何關注翻譯的教學方法都會幫助學生提高其翻譯水平,但是,相對比與傳統(tǒng)的只注重語法、字詞句的解釋等等翻譯教學方法而言,能夠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教學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有的放矢地針對學生的實際和翻譯本身的要求而切實提高翻譯課的效率。因此,在高校英語翻譯專業(y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采用翻譯知識與技巧的教學結合目標語相關文化滲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語言的學習中融入文化的學習,最終提高學生的整體翻譯水平,為我國翻譯領域培養(yǎng)更多的高水平翻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