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琪
[摘? 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逐漸加深,中國優(yōu)秀古典文化的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優(yōu)秀的翻譯有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且可以更好得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都t樓夢》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是傳播優(yōu)秀中國文化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目前,《紅樓夢》有兩個完整的英譯本,一個是楊憲益夫婦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個是大衛(wèi)·霍克斯(David Haw ks)和約翰敏福德(John Min ford)的 著重文化以及思維,價The Story of the Stone。本文從翻譯賞析的角度出發(fā),值三方面,把楊憲益和霍克斯翻譯的兩個版本進行了賞析。每一種語言都與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對應,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不同的語言必然存在差異性。中英文化均有其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了解中英文化差異是做好翻譯工作的根本。
關鍵詞:紅樓夢;文化差異;翻譯賞析]
一、引言
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一本借大家族的興衰史道盡中國文化設計下人生悲劇的“哀情書”,受文化滋養(yǎng)而生、受文化制約而活并且找不到出路的蕓蕓眾生,可以說是在悲涼之霧中深入又生動地泣訴了生命的無邊苦難。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于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tài),展現(xiàn)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xiàn)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世態(tài)百相的史詩性著作。"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令后世讀者腦洞大開,揣測之說久而遂多。魯迅先生曾這樣估價《紅樓夢》的歷史地位,他說:“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tǒng)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俏恼碌撵届缓屠p綿,倒是還在其次的事。”這無疑是極高的贊許,然而絕非過譽,這是魯迅先生在考察了中國小說發(fā)展的全部歷史之后所得出的極精確的結(jié)論。對此,《紅樓夢》是當之無愧的?!都t樓夢》處處滲透著曹雪芹對整個人生的一種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嘆,即形而上的層面。
《紅樓夢》在國外同樣受到了矚目。作為最具中國影響力的中國著作之一,是翻譯語言最多的世界二十五部名著之一。它被傳到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家。。在眾多有關《紅樓夢》 翻譯的研究中,最有名且被人們廣泛使用的譯本是大衛(wèi)·霍克斯和約翰·閔福德所翻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楊憲益、戴乃迭所翻譯的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以下簡稱霍譯和楊譯)。近年來,研究者會將眼光放在楊、霍二人譯本中所采用的翻譯中所體現(xiàn)的中西文化差異展開討論,或是討論兩譯本的翻譯策略。正是由于大衛(wèi).霍克斯的譯本和楊憲益夫婦的譯本使得《紅樓夢》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使得西方人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使得中華文化發(fā)揚光大。
二、討論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又稱為傳統(tǒng)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tǒng)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qū)中集居的民眾所創(chuàng)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diào)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重視私有財產(chǎn)的獲取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然而中國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體輕個體,重和諧輕抗爭,強調(diào)宗法性、紀律性。它對人進行規(guī)勸與約束,束縛人的自由意志及創(chuàng)造精神,漠視生命個體的價值和尊嚴。
第一回,寶黛來歷、甄士隱出家及賈雨村做官三事,以此回《好了歌》為例。
例1: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楊譯: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
霍譯: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在楊譯本中“ immortals ”指長生不老,與中國古人求取長生不老之術或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的愿景相一致,體現(xiàn)了中國的道教文化,而霍譯本中“ salvation ”屬于神學范疇,是典型的宗教術語,體現(xiàn)了西方的宗教文化,與基督教“靈魂得救”理論緊密相關,基督教認為 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需進行贖罪,死后靈魂才能得救,升入天 堂,“ salvation ”更便于西方讀者理解,這兩個詞體現(xiàn)了譯者所處文化背景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根據(jù)《紅樓夢》的內(nèi)容,此處 的“神仙”并非指長生不老之人,而是能參透玄機、放下世俗羈絆,最終回歸純凈的人,可見楊譯還是更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二)價值取向
價值觀是幫助人們辨別好與壞、美與丑、正確與錯誤、真實與虛假等標準。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各自規(guī)范但不同的價值觀念,這種差異是導致跨文化交流中產(chǎn)生誤解和沖突的根源,是導致中西方思想溝通困難的主要因素。因此,價值觀的認同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世界觀而言,中國人追求“和合論即以妥協(xié)態(tài)度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而西方人所追求的卻是個體的獨立、自主及成就。
例二: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楊譯:Pages full of fantastic talk, Penned with bitter tears;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mad, None his message hears.
霍譯:Pages full of idle words,Penned with hot and bitter tears: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fool, None his secret message hears.
在楊譯中, 用fantastic talk來譯”荒唐言”,而在霍譯中,用idle words 來譯“荒唐言”,楊譯的“辛酸淚”用bitter tears,而霍譯用hot and bitter tears來形容“辛酸淚”,以此增加penned with的意味等,都給人以啟示。天人合一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而不是與自然抗爭。中庸之道使人們安分守己,強調(diào)溫和漸進,順其自然。在過去封閉的大陸文化中,人們安居樂業(yè),知足常樂。當今的改革開放也是以安定團結(jié)為前提的。由此可看出中國人傾向于在穩(wěn)中求發(fā)展。而西方人則強調(diào)“人定勝天”,在西方人的價值觀實現(xiàn)過程當中,往往具有很強的冒險精神、獨立和競爭的意識。
(三)思維方式
漢文化與西方文化所反映出的思維方式差異會影響語言的使用和表達,反映在句子詞匯的使用層面上。漢語較少使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詞,而較多地使用具有實指意義的具體名詞;但在英語中抽象名詞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漢語。在英譯漢中往往需要將英語中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詞轉(zhuǎn)換成漢語的表示具體概念的名詞以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反之亦然。在這樣的思維方式差異影響下,中國人與西方人的語言表達方式上就會存在明顯的差別。一方面,在語言表達過程中,中國人更加的喜歡利用委婉的方式來表達信息,而且經(jīng)常采用華麗的辭藻來進行修飾,從而來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而西方人則更加的喜歡采用直接的表達方式,注重文章的邏輯性與真實性,因此用詞更加的低調(diào)準確;這導致雙方在交流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會意不準確的現(xiàn)象,從而影響溝通效果。另一方面,在信息的順序編排過程中,中國人則經(jīng)常會在寒暄、問候之后提出主題,而西方人則會先提出主題之后再進行問候與寒暄,這也是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對語言表達最為明顯的影響之一。
例三: 寶玉聽說,千“姐姐”萬“姐姐”的央求: “只住一日,明兒必回去的。”( 第十六回 寶玉稱王熙鳳)
喬譯: “My dear cousin,my own dear cousin,”urgently entreated Pao-yü,when he heard these words,“l(fā)ets stay only this one day,and tomorrow we can go back without fail. ”
霍譯: When Bao-yu heard this it was all ‘dearest Feng this and ‘darling Feng that,and he promised faithfully to return on the morrow without demur.
例( 3) 中,“姐姐”用于“求情,討好對方”。兩位譯者均考慮到特定語境,添加了英語中表達親近的“dear”“darling”等詞。但相比之下,喬譯忠實原文,而霍譯則并不拘泥于“姐姐”的稱謂語,在表達親昵的詞語后直接使用了人名“Feng”( 王熙鳳) 。英語中,孫輩對于祖輩可以不用親屬稱謂而直呼其名; 而在某些更為開明的家庭中,可以對旁系血親長輩甚至對父母直呼其名,表達親近之情?;糇g更符合譯語讀者的語言習慣。由此也可見中國人更加的喜歡利用委婉的方式來表達信息,而而西方人則更加的喜歡采用直接的表達方式。
三、結(jié)論
本文是以《紅樓夢》為例講述了在中西文化翻譯中的一些差異性,其中包括《紅樓夢》在中國的地位及《紅樓夢》在外國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與中西文化差異:如民俗文化差異、價值觀差異,思維模式等等,在《紅樓夢》翻譯中的一些體現(xiàn)?!都t樓夢》 可謂是打開了中西方文化大門的鑰匙,讓更多的西方人初步的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及一些文化特色。因此在今后的翻譯方面,應該不止是翻譯,更多的是二次的創(chuàng)造,因為二次的創(chuàng)造,是深遠的。翻譯工作者的任務艱巨又神圣,更需要學習不同的文化, 同樣包括不同地域的背景、特色,但為了弘揚民族文化,還是要不辭勞苦?;糇g本以讀者為中心 ( reader-centered) ,力求將原作帶給他的快樂傳達給西方讀者。有些文化負載詞也被霍克斯以西方文化中的意象取代,卻實現(xiàn)了作者最初的翻譯目的。
參考文獻
[1]郭囡.《 紅樓夢》英譯本翻譯批評——以第二十八回為例[J].考試周刊,2018(25):5-6.
[2]張春艷,劉海芳.楊憲益與霍克斯《紅樓夢》譯本中詩詞英譯的差異對比分析[J].海外英語,2020(5):62-63.
[3]周晟.《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素養(yǎng)測評[J].語文教學通訊,2020.
[4]田明明.《紅樓夢》兩譯本在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及評析——以第二十八回為例[J].北方文學,2019(15).
[5]葉朗.《紅樓夢》的意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
[6]譚淳.翻譯目的對《紅樓夢》翻譯的影響——以《紅樓夢》中的文化詞翻譯為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
[7]李紹年.紅樓夢翻譯學概說[J].語言與翻譯,1995(2):62-71.
[8]季羨林.季羨林談翻譯[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9]董召鋒.民俗風情及民俗文化的翻譯——以《紅樓夢》譯本為例 [J].語文建設,2017(5).
[10]胡穎.淺析中英文化因素的差異對《紅樓夢》翻譯的影響[J].外國語文,2012(S1):120-122.
[11][1]杜焱.中西方價值觀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的探究[J] 知音勵志,2016(17).
[12]余靚,胡慧.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價值觀差異[J].考試周刊, 2016(48):21-22.
[13]宋麗雅.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校園英語, 2018.
[14]嚴苡丹.社會歷史語境下的《紅樓夢》親屬稱謂語翻譯風格研究—基于語料庫的視角[J].外語電化教學,2020.
[15]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tǒ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16]王友琴.從不同翻譯策略看意識形態(tài)對《紅樓夢》翻譯的影響[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7).
[17]馮慶華.紅譯藝談——紅樓夢翻譯藝術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山西財經(jīng)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