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裴正薇
(南京農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全面分析影響線上外語教學的因素以及現行的評教系統(tǒng),將有助于動態(tài)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二語教學效果,真正達到以評促教、促學的最終目的。
目前我國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模型的建立、評價指標分析、影響因素等方面,我們主要就影響因素對文獻做系統(tǒng)梳理。從教學材料、目標的角度,趙玉青采用實驗和實地混合研究法,考察網絡媒體與教育目標的匹配程度對在線教學的影響,結果顯示教育目標如“識記”和“領會”的不同,視頻媒體和文本媒體的優(yōu)勢差異,學習效果也會有所區(qū)別[1];從教師的角度,彭海蕾通過對6位教師行為實證分析發(fā)現,教師的反饋速度和程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參與及效果[2];從學習者角度,國內學者從學習者特征包括情緒特征、“交互學習”體驗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探究在線教學效果評價[3-5]。
國外在線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相對較早,多數學者從學生角度展開研究,如Kato[6]、Van等[7]評價在線教學效果時,依據學習者的各種表現以及能力綜合打分;Raspopovic &Jankulovic[8]通過問卷調查從學生的滿意度和學習材料的使用情況分析在線學習效果;Hwang 等[9]通過系統(tǒng)化訪問學生自評、學習日志以及同伴互評,分析教學效果評價。
縱觀國內外研究現狀,目前研究內容單一,針對單個影響因素的研究居多,在線教學評價體系還有待完善;研究專業(yè)局限,主要集中于教學技術及計算機專業(yè),其他專業(yè)鮮少涉足,尤其是外語線上教學效果評價研究更加微乎其微;研究成果與實際教學的結合還處于應用初期。
參加本研究的有效受試來自南京5 所高校的162 名外語專業(yè)本科學生,其中男生23 人,女生139 人,平均年齡19 歲。設計“高校大學生線上學習狀況問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7 條課程相關題項,包括填空題和選擇題;第三部分27 條題項,設置了“非常同意”“比較同意”“一般”“比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五個題項。
首先,2020 年第二學期末向5 所高校外語專業(yè)的學生發(fā)放問卷,問卷填寫不限時,有問題可隨時溝通,回收問卷時逐一檢查,確保有效性,最后共收回162 份有效問卷。受試答卷導出后,運用SPSS 22.0 分析:(1)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并確定影響外語線上教學效果的潛在因素;(2)對因子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探索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顯著性關系。其次,共收集了13 所院校的在線教學學生評教信息,這些院校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蘇、湖南、山東等地區(qū),定性分析學生評教系統(tǒng)條目設置是否科學合理。
1.因子分析。利用SPSS 22.0 對問卷所得數據進行因子分析,首先利用KMO 檢驗進行效度分析,顯示KMO 值為0.942,Bartlett’s 球形檢驗結果顯著(Chi-Square=4095.229,df=351,P=.000),表明數據適合因子分析。接著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并配合Varimax,按照特征值超過1 提取因子。原始數據導入到編輯器中,用SPSS 22.0 對調查內容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包含27個題項的問卷Cronbach’s α值為0.967,第三輪因子分析共抽取到3 個因子,累計解釋總方差為70.982%,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對外語線上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的因子分析結果
分析結果表明,第一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最大,為53.938%。包含10 個題項,涵蓋學生的學習能力、態(tài)度、策略和情緒管控等方面,因而該因子命名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態(tài)度和情緒。在線教學效果與學生緊密相關,而具有較強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者更有可能通過深入在線學習交互,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4]70。次重要的因子2 包含10 個題項,方差貢獻率為10.527%,涉及教師的教學策略、內容設計和互動等內容,因而命名為教師教學方法。毋庸置疑,教師對學生在線學習起到極大的引導作用。教師的行為如教師的反饋速度和程度、對在線教學時間的投入、對流程和內容的熟悉程度,也會無意識地影響整個在線教學效果[2]114。最后一個因子的貢獻率為6.516%,涉及在線教學平臺的界面、功能模塊、運轉狀況、平臺資源等方面,因而命名為在線教學平臺技術和資源支持。在線學習平臺是區(qū)別于課堂傳統(tǒng)教學評價的特有要素,選取具體指標應該根據移動學習平臺的開發(fā)設計水平和學習資源建設的質量[10]。
為了進一步考察這三個變量與外語線上教學之間的顯著關系,我們將提取的這3 個公因子作為自變量,外語在線教學效果作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根據散點圖說明問卷擬合度較高,運算結果可以真實可靠地反映這三個變量對外語線上教學效果的影響情況。如表2 所示,VIF 小于5,表明三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其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態(tài)度和情緒的顯著性為0.000,影響非常顯著,而教師教學方法和在線教學平臺技術和資源支持這兩個因素的顯著性均大于0.05,顯著性不高。
表2 外語在線教學影響因素線性回歸數據分析表
2.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態(tài)度和情緒。該因子信度較好(0.954),P 為0.000,說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態(tài)度和情緒顯著影響在線外語教學效果。這一結果與 廈門大學教師發(fā)展中心發(fā)布的《疫情期間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調查報告》結果相吻合,該報告得出影響在線教學的前三個因素分別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良好線上學習行為習慣(按時上課,學習自律能力等)以及學生積極參與[11],也與萬昆等的實證研究結果相一致即在線學習滿意度與學生在線學習態(tài)度、動機和控制力密切相關[12]。沈欣憶[5]45、Van 等[7]105深入挖掘學生學習特點和優(yōu)勢,從定量的學習成績轉向定性的學生學習時間、交流以及學習積極性和速度等方面綜合考量教學效果。問卷數據表明,162 名學生一周平均有9 門課,包括外語專業(yè)課程(寫作、閱讀、口譯等)和非專業(yè)課程(政治、軍事理論、體育等),每天線上學習平均時長為4.6 小時,由此可見,學生在疫情期間不僅要承受長時間在線學習后產生的身心疲憊,還要面對專業(yè)課教學設施匱乏的狀況。
3.教師教學方法。該因子的信度較好為0.954,在線教學反映了教師對知識的操控能力。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首先要調整心態(tài),既要轉變觀念,放權給學生,同時也要對學生的學習負責。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和目標,開發(fā)符合預期目標的認知材料,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問卷數據表明,除了QQ(99.38%)和微信(89.51%)這類常用的通訊軟件,騰訊會議(49.38%)、騰訊課堂(24.69%)、ZOOM(16.67%)等一躍成為師生溝通的新方式,便捷地解決各種問題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
4.在線教學平臺的技術和資源支持。該因子的信度較好,為0.914。疫情期間,信息技術極大地支持了學校關閉期間學生的居家學習。問卷數據顯示,疫情期間的教學平臺主要是騰訊會議(85.19%)、愛課程(81.48%)、教師自建的QQ 群和微信群(79.01%)、學習通(50.62%)、騰訊課堂(48.77%)等,這些平臺不僅要保證教學資源的涵蓋還要具備強大的功能集合性,能夠支持多種類型的學習活動,避免增加師生認知負荷。
通過分析收集的評教信息,我們發(fā)現目前線上教學的學生評教條目設置并不合理。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而評教系統(tǒng)則是對教學評價的量化,學生評教是從學生角度評價在線教學效果。問卷數據顯示,作業(yè)(100%)、測試(87.04%)還是牢牢占據教學評價主導地位,而小組互評(52.47%)、學生自評(35.8%)和學習日志(2.47%)等正逐漸成為教學評價的新興模式。發(fā)現湖南某高校的學生評教與在線教學緊密相連,如“教學設計體現線上教學特點”“有效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合理安排測試、投票問卷和作業(yè)等”題項的設置;江蘇某高校的授課方式設置了“直播、錄播、研討教學”和“在線答疑”選項,建議題項設置了“缺少上課設備如電腦、攝像頭”“網速不穩(wěn)定、所在地環(huán)境嘈雜,影響上課效果”和“課程性質不適合線上教學”等選項,這些評價條目設置相對來說較為合理,緊扣在線教學時代背景。
但目前學生評教依然存在諸多不足:(1)多數高校評價條目設置沒有突出在線教學這一特色。如黑龍江某高校的學生評教圍繞教師教學態(tài)度、內容、方法和效果展開,不針對線上教學,具有普適性,浙江某高校在課堂組織管理中設置“與學生眼神交流、不玩手機”和“板書清晰”等條目,顯然不適用于在線教學評價,而是對傳統(tǒng)學生評教的生搬硬套,部分高校雖然設置了相關條目,卻遠沒有達到以評促教的數量和質量要求。(2)學生評教對象過于局限。多數高校的學生評教始終圍繞教師教學,涵蓋范圍小,沒有涉及學生自評以及平臺評價,如重慶、浙江部分高校的學生評教中包含教師教學設計、方法、課堂調控和知識拓展與延伸方面,鮮少涉及在線教學的其他方面,評教的可供選擇范圍過于狹隘,學生評教流于表面形式。
本研究得出兩個結果:第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態(tài)度和情緒、教師教學方法和線上教學平臺技術和資源支持是影響外語在線教學效果的三個主要因素。第二,目前的學生評教條目設置不合理,缺乏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沿襲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評價,缺乏針對性和時代特色。
基于研究結果,就如何提高外語在線教學效果提出建議:第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字化意識。第二充分提升外語教師在線教學能力和素質,高效整合技術應用和課程教學。第三優(yōu)化更新學生評教系統(tǒng)。
本研究的受試僅限于江蘇高校,地域差異性不夠顯著,學生評教的信息采集樣本不充足,外語在線教學效果評價在代表性和全面性上有待進一步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