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瑩瑩
盡管海明威和曼斯菲爾德生活在不同國家、不同背景下,但是他們的短篇小說卻在很多方面有共通之處。本文將通過從情節(jié)淡化、敘事視角和主題三個方面分析這兩個短篇——《布里爾小姐》和《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的文學共性。
一、簡要介紹
出生在新西蘭的曼斯菲爾德,為了自己的文學夢去了倫敦。同時,她擁有英國國籍,在英國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曼斯菲爾德被稱為20世紀杰出的短篇小說家,她改變了以往短篇小說的形式,運用現代主義手法再現了人物的孤獨與疏離。她所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中,為我們呈現了許多經典的女性角色,而布里爾小姐,作為一個社會邊緣人的形象,有著作者本人的影子,她們都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努力尋找身份的認同感。小說既沒有復雜的人物關系,也沒有曲折的情節(jié),作者只是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心理描寫,讓我們感受到布里爾小姐清貧而又單調的生活。另一位作家——海明威,出生于芝加哥,被認為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他是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標志著他獨特風格的形成。他的作品幾乎都是用一種十分客觀的方式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盡力擺脫自身主觀思維的影響。因而我們往往看到的只是作品的表象,并不是作者的內心?!兑粋€干凈明亮的地方》是一個相當簡單的短篇故事。故事發(fā)生在午夜咖啡館,主要人物只有兩個侍者和一個買醉的老人,老人生活富足但是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難以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為了擺脫空虛,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獲救。這兩個侍者就老人展開了一段對話。
二、對比
(一)情節(jié)淡化
情節(jié)淡化是20世紀文學的一大特色,有意地避免戲劇性的情節(jié)沖突,創(chuàng)作的主體由人物的活動轉向心理,小說中沒有太多的因果關系,可能只是各種行為和場景的拼接,作者著重描寫小說人物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還會運用意識流的寫作手法,讓讀者跟隨著主人公的意識走,以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布里爾小姐》描繪了獨居的布里爾小姐在公園的一天。沒有日常的故事,只是一些真實的生活片段,而正是這些碎片,成了人物精神世界的依托。小說的剛開始,陽光明媚,卻又一絲絲涼意,偶有落葉飄下,寥寥幾筆,為我們展現出一幅金秋的景象,讓讀者感受到別有韻味的秋天。仿佛這些景色的描寫與主題無關,但倘若我們拿走其中任意一段,作品就會感覺沒有吸引力一樣。在這篇小說中,布里爾小姐的記憶,感覺或者想象推動著小說的發(fā)展??粗▓@里的一對沉默的老人,感覺很失望,于是她回憶上周日,有一個英國人和他的妻子,女人一直談論她如何應該戴眼鏡,但是又擔心眼鏡會打碎,戴不住。男人耐心地提建議,可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女人滿意。老人仍舊沉默不語,布里爾小姐的視線轉到了花圃前和樂隊所在的圓亭前,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的活動,有老乞丐,有孩子,有大人,還有一群和她一樣的人,坐在長椅上。她想象自己是一個女演員,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直到一對青年男女的出現,嘲笑她那條心愛的狐皮圍巾,并且惡言相向,徹底打破了她的幻想,匆忙逃離,爬上樓梯,走進自己那間昏暗的小屋。整部作品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沒有事件的起因發(fā)展結果,只是通過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推動小說的發(fā)展。
同樣,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說《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一開始就講述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主要人物。午夜時分,所有人都離開了咖啡店,除了一位孤獨買醉的老人,他喜歡在寂靜的夜晚,坐很久很久。接著店里有兩個侍者,一個年長些,一個年輕些,他們談到了老人自殺,表現出不同的態(tài)度,年輕的侍者十分不理解老人,還嫌棄他邋里邋遢,很不尊重,他著急回家,潦草打發(fā)老者離開,隨后自己也回家了,年長的侍者走進了一家酒吧,點了一杯酒,獨自回家了。這幾位出場的人物都沒有姓名,也沒有來歷,他們只是戰(zhàn)爭后的眾生中的一個,虛無、孤獨,沒有了信念,人與人之間也愈發(fā)的冷漠。沒有任何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卻用短小精悍的語言,非常精準的詞匯來記錄生活的場景。
(二)敘述視角
敘事視角,顧名思義,就是指作者敘述小說故事內容的語言和特定的角度。在《布里爾小姐》中,曼斯菲爾德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稱的敘述手法。但是文章中還穿插了第一人稱、第二人稱、旁觀者的敘事等多重視角。尤其是小說的開篇,將視角的轉換運用得淋漓盡致?!敖裉煜挛绯鰜淼娜撕芏?,比上周日多得多”,“樂隊的聲音更響亮,更歡快”,“雖然樂隊一年到頭都在星期天演奏,但時令卻不一樣”,“他用腳刮痧,拍打著手臂,就像一只即將啼叫的公雞,坐在綠色圓形大廳里的樂隊成員鼓著臉頰,怒視著他們的音樂”,這些都是旁觀者有限視角下的完整敘述。這個視角可以是人物以外的任何人,但是敘述者所描述的景象,也只是自己所看到的,和故事中的人物知道的同樣多。此時的視角,是站在主人公的角度,看人物所看,想人物所想。作者正在描寫布里爾小姐在公園四處張望,看到坐在公園長椅上的老人,她想象這些老人肯定很孤獨,他們的房間就像是一個柜櫥一樣。這樣的描述給我們一種錯覺,認為布里爾小姐肯定和這些老人們不一樣,起碼,她的房間肯定不像是柜櫥。但是,當我們讀到文章的結尾處,才發(fā)現事實根本不是這樣的。布里爾小姐尷尬地回家,爬上樓梯,走進小暗室。這時候讀者才恍然大悟,不禁唏噓,原來曾在花園里不屑一顧的老人們,才是自己的真實寫照。她跟他們一樣,孤獨、寂寞。當受到社會對他們的不尊重時,可以回到自己的柜櫥房間,而這里,才是他們的心靈庇護所。試想,如果作者在寫花園場景時,就直接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直接指出布里爾小姐和這些老人一樣,這樣的描寫如果采用全知全能的視角是無法達到的,因為在全知全能的視角下,敘述者會直接向讀者說出布里爾小姐的背景,就不會與最后的描述形成強烈的反差,達不到這么好的效果。
在《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作者也沒有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來描述,作者所展現給讀者的,只是冰山一角,其中所隱含的意義是藏在水下的,人們不會輕易看見。這種敘事手法,作者不會介入太多的情感和評論。文章的開頭是一段對話。作者沒有采用誰問誰答的方式,而是采用自由間接引語,拉近了讀者與人物的距離。作者也沒有交代老人的背景,只是用兩位服務員的對話來傳達信息,十分簡短的對話使讀者仿佛身在現場,聽著他們的交談,我們也會在心里想,是啊,既然老者有那么多錢,為什么要自殺呢?這一對話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和思考,會帶著這個疑問繼續(xù)尋找答案。再往下讀,讀者會了解到這兩位侍者對待老人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由此,可以推斷出這兩個人不同的年齡階段,只有年長的侍者才能明白老人的心境,才能體會到老人的孤獨和迷茫。作者用獨特的敘事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真實地刻畫出來。
(三)主題
兩部作品,都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孤獨。布里爾小姐其實很想跟別人交談,但是由于她的身份,又很畏懼,經常是孤身一人,聽聽別人的對話排遣內心的寂寞。閑暇之余,她喜歡去公園散步,聽音樂,渴望能融入到人群,但是始終沒有人跟她說話,她卻練就了一副傾聽別人說話的本領,這一行為正把布里爾小姐內心的極度孤獨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當故事的最后,遭到了公園內一對小情侶的惡言相向,徹底從想象中走出來,回到和別的孤獨老人一樣的壁櫥一樣的房間,聽到了狐皮圍巾的哭泣,其實也正是自己內心的哭泣。聯系到作者曼斯菲爾德短暫的一生,為了自己的文學夢想,只身前往倫敦,時常感到孤寂無助,現實生活也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樣,所以才會塑造出布里爾小姐這樣的角色,其實,也正是作者本人的寫照。海明威的小說《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并沒有從老年人的角度來描寫老年人的孤獨意識。老人生活在無限的孤獨中,意識被孤獨所占據。但他的思想是從另一個人身上反映出來的,那就是餐廳里那位體恤老人處境,患上失眠癥、徹夜未眠的年長的侍者。海明威通過對年長侍者的禱告詞的描寫,其實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這一段中,作者多次重復“nada”,這是在表達內心的空虛,萬物皆空??v使有千萬財產,內心的荒蕪才使人更加無奈和恐懼。由于經受過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創(chuàng)傷,人們變得無所適從,精神的空虛和危機縈繞著他們?!耙粋€干凈明亮的地方”,象征著那一片純凈之地,象征著人們心中的精神依靠和寄托,在這里才能逃避現實的虛無縹緲,是一個提供光明的避難所。
三、結論
通過對比分析,兩位作家的寫作風格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特別是都突出表達了老年人內心的孤獨感。老人的孤獨是因為一種內心的虛無與孤寂。年輕侍者的腦海中只有一些世俗的東西,他不理解老人,想要早點回家,這正凸顯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冷漠態(tài)度,才會敷衍老人,把他趕出咖啡館,卻不知自己也是這虛無生活的受害者,對愛情的盲目自信正是精神的空虛。也就是說,活著的人有一種不安全感,不知道什么是該抓的,什么是不該抓的。這些現實的、精神的問題,一旦深入探究,就會讓人感到虛無縹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