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興民
摘 要:情境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情感、記憶、能力以及認知會最大限度地被激發(fā),進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很多小學生而言,由于其自身的年齡特點,在觀察事物時多以感性思維為主,會對周圍的環(huán)境與事物擁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其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如何在這一階段通過有效的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是小學數學開展教學的重點,也是本文主要的探究方向以及探究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6-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6.040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以及素質教育的深入,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改革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思想,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教師應在情景創(chuàng)設時注重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積極性,落實教育教學改革的需求,始終做到以學生為主。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趣味性教學,沒有養(yǎng)成數學學習思維
部分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時并沒有考慮到情境的趣味性,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入課堂中,甚至對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沒有興趣,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學生在觀察時缺乏目的性,僅僅喜歡新鮮事物的刺激,卻難以找到新鮮事物中所蘊含的精準內容,觀察不夠仔細,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難以把握數學知識的理論實質。
(二)沒有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數學學習過程中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如果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很有可能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不利于提高班內學生的學習質量,也會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難以解決而放棄學習數學,不利于學生的數學習慣的養(yǎng)成,即便應用了情境教學,其教學的效果仍舊無法提升。
(三)情境設置不貼近生活
在設置情境的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貼近學生的生活。設置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南轅北轍,導致學生在學習時難以發(fā)現數學學習的意義,更無法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用數學。還有些教師設置情境時過分貼近生活,卻沒有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相融合,這兩種問題的出現,導致情境教學的效果無法提升。
(四)沒有形成知識體系
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新的知識和舊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利用情境幫助學生形成一套知識體系。但是部分教師在開展情境教學時,僅僅針對某一個教學內容或者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開展情境的創(chuàng)設,忽略了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沒有將之前的知識與以后的知識串接起來,情境教學的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應用對策
(一)借助趣味性游戲,創(chuàng)設數學問題情境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較小,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各式各樣不同事物的干擾,導致降低了對課堂的注意力。教師應明確小學生所具有的獨特性以及學習的天性。開展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其主要的根據之一就是小學生自身好動的特點,以及熱愛玩耍的天性。小學時期是學生快速成長的關鍵階段,無論是學生的心理還是生理特點,都在不斷地變化,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認知也在不斷地改變,教育教學的方式以及情境創(chuàng)設都應該符合小學生當下的認知特點。在構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時,應仔細且認真地觀察和思考,逐步由形象化、片段化的思維向著抽象化且邏輯化的方向發(fā)展。
教育教學中應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提高小學數學的學習效果。教師應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中找到其優(yōu)點和缺點,將傳統(tǒng)的教學想法進行轉變,以往有很多小學教師由于其教齡較長難以短時間內從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中改變,無法使用全新的教學思路,這就需要教師學習更多的教學思想,明確在當前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生理狀態(tài)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并且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學習問題,教師需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有一些知識教師認為十分簡單,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卻相對較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態(tài),設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并且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開展不同的趣味性活動,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問題情境,能夠讓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提高數學學習的主動性,并且做到事半功倍,讓學生通過比賽或者是競賽的模式,提高數學學習的主動性,更好地了解學習中的相關技巧,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
(二)采用分層教學方式,幫助學生適應數學學習
小學生天性愛玩,好奇心相對較重,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借助學生這一獨有的性格特點改變原本的教學模式。利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設置更多的趣味教學活動,或者是在課堂開始之前,借助懸念引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思考,通過創(chuàng)設懸念也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且強化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幫助學生深究意識的內涵,確保數學學習的高效性以及準確性。學生主動思考、主動進行探究,能夠激發(fā)、感受到數學獨有的魅力,強化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并且發(fā)現、了解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深層含義,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分層教學則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種相對較好的數學教學方式,需要逐步落實分層教學的理念,并且體現出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將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能夠發(fā)揮出學生學習的優(yōu)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始終注重學習的創(chuàng)新性,并且創(chuàng)新分層教學法的教學方案,應將分層教學法中的教學理念與當前的教學問題相融合,激發(fā)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以及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問題的設計過程中,針對本節(jié)課所講述的知識點進行深度分析,教師也需要不斷了解和掌握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數學學習能力,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性格以及學習特點,采用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強化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這也是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中的一個重點。教師可以根據每一名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能力不同,通過引導的方式提出難度不同的問題,針對學習成績較為優(yōu)秀,理性思維較強的學生能夠答出較難的問題,而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則可以通過簡單的數學題,了解到本節(jié)課所涉及的教學知識,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分層教學的教學模式,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情境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習特點
明確問題情境的設置,能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佳,但是教師在設置教學情境時還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選擇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情境進行設置,任何一個教學情境設置都需要取材于生活,但是在取材生活時要充分挖掘課本中的內容,做到預知情境,即將生活與情境相融合,教師也能夠想到學生在情景中會面對哪些情況,學生有能力去面對怎樣的突發(fā)狀態(tài),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設計一個良好的情景。學生能充分掌握知識的前提下,對知識進行遷移,將生活與知識相融合,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興趣得到提升,能夠將更多的全新生活情景放入該知識點中,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與知識之間的距離,也能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在利用情境教學時,也不能忽略情景中的趣味性與知識性,教學不可以顧此失彼,如果僅僅為了教學中的趣味性而失去了知識性,則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興趣雖然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但是在研究和認知某一項事物時,也需要從興趣逐步轉化成為理論知識的學習,才能保證學生的頭腦處于靈活的狀態(tài),既可以迸發(fā)出更多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能讓數學的學習效果、學習質量得到質的提升,呈現的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以及學生數學學習的狀態(tài)。通過現階段對小學生的年齡和知識水平進行分析,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有趣味性,也要有相對較強的邏輯性,能夠解決現實問題。教師在教學時還需要注意知識性這一內容,如果過多的趣味性導致學生的邏輯思維發(fā)展受到了阻礙,同樣會出現教育效果較差的這一問題。
(四)借助新舊知識的矛盾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很多小學生都已經開始利用網絡獲取自己想要了解到的知識,而學生自身的眼界也在逐步地開闊,學生的個性化更加突出,反應能力更強,很多學生擁有自己的想法,教師不能夠進行一刀切的教學,而需要了解到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做到因材施教,在設置教學情境時也需要具有時代性和新穎性,爭取在更短時間內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學情鏡具有挑戰(zhàn)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學內容更加新穎,更加與學生的需求相吻合,做到可持續(xù)的教學發(fā)展,滿足學生在學習時的學習需求。教師也可以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這種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原有的知識基礎之上,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利用舊的知識能夠更好地學習新的知識,而新知識的存在則是對舊知識的提升和補充。通過新舊知識的融合,既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也能了解到知識與知識之間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學習新的知識、利用舊知識能找到一個最好的落腳點,幫助學生穩(wěn)固、復習,同時幫助學生預習,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框架,教師可以利用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的矛盾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了解新舊知識存在哪些不同,進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欲望,使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從而夯實數學學習的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情境教學,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邏輯思維,也能夠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和分析,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性格特征等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增強學生課堂學習主動性與參與性。
參考文獻:
[1]姜雙全.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chuàng)設[J].學周刊,2020(20).
[2]吳勝萍.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方法分析[J].學周刊,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