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麗 張兆春
摘要:物理學習一直是令很多高中生頭痛的問題,造成物理學習的困境成因復雜多樣。本文結合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對學生學習困境的形成因素、主要表現(xiàn)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并就在教學實踐中應如何改進教學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提出一些嘗試與策略。
關鍵詞:物理學習 困境 成因及對策
物理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具有概括性與抽象性的特點,高中物理的學科特點要求學生能夠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年齡特點及思維能力的局限造成許多高中生在物理學科的學習中陷入困境,諸多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常常使得高中物理教學陷入被動。
一、形成物理學習困境的主要因素
(一)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因素
初中物理是從現(xiàn)象和生活實例入手,讓學生初步接觸物理現(xiàn)象,了解物理學的最基本規(guī)律,結論生成單一,規(guī)律簡單易懂,知識應用范圍狹窄,很少有較為復雜的計算和較為抽象的概念與分析。而高中物理概念抽象,規(guī)律大多也是人們經過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積累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物理結論,表述抽象難懂,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要求學生具備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等抽象思維能力,這與剛邁入高中學習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不相符合的。
此外,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數(shù)學知識與思想在數(shù)學科目的學習中尚未涉及,如高一物理一開始接觸的極限思想、微元思想、數(shù)形結合思想以及矢量運算和不等式計算等數(shù)學知識是按部就班按課本順序授課的數(shù)學學科沒有涉及的,這種學科之間橫向聯(lián)系的失調使得原本難以理解的抽象物理概念變得更加難學。
(二)學生思維能力與認知能力的因素
從初中到高中物理學習要求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學生對物理學習仍然停留在對現(xiàn)象與應用的簡單的感性認識上,物理思維方法與能力還不成熟,不能從具體到一般,不能從概念與規(guī)律角度去理解物理現(xiàn)象,去分析和解決具體物理問題。
由于物理學科概念性較強,從日常生活的感性認識無法抽象出物理概念與模型,學生空間想象與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足使得學生學習變得困難。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能力認識不足的因素
現(xiàn)行高中物理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雖然各種版本教材內容不完全相同,但課程體系與難度大致相當,根據教育部關于中小學教材難度十國對比分析所顯示的結果來看,我國高中物理教材從難度上比較排在第五位,說明現(xiàn)行教材難度是大致符合我國國情與學生認知能力的。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沒有花費足夠的時間去引導學生探討課本知識與基本概念,也沒有去挖掘物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部分教師急功近利,沒有耐心帶領學生做實驗,對課本知識的講解也往往一帶而過,更多的精力與時間放在物理模型的構建上、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上,總是以“高考的名義”來突出自己教學的重要性,這種狀況下課堂教學的生成必然是“填鴨式”的,如此脫離了學生實際,超越了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使得相當一部分理解與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物理變得越來越困難。
二、高中陷入學生物理學習困境的主要表現(xiàn)
(一)物理概念與規(guī)律理解不透徹
物理規(guī)律與概念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概念與概念之間關系緊密,不可分割。筆者對所授的兩個班級的114名高一學生進行了調查,有高達59.6%(68人)的學生認為“物理概念與規(guī)律理解不透”為學習物理的最大障礙。很多學生對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缺乏認識,沒有從多個維度對概念和規(guī)律進行深挖,沒有弄清其物理意義,造成概念模糊,易混淆。
(二)思維定式,機械記憶,照搬照套
在物理學習中,經常會出現(xiàn)學生機械套用物理現(xiàn)有結論和規(guī)律,將物理學習變成“機械記憶”,只記得干巴巴的幾個公式,缺乏從物理學的視角去分析物理問題,學科思維與學科意識模糊,對物理規(guī)律的適用條件及物理意義沒有正確把握是出現(xiàn)此類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
(三)對復雜的物理過程不能有效簡化與分解
高中物理知識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觀察、實驗能力,還要求具備對較為復雜的物理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能熟練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缺乏將復雜過程簡化、分解成若干個簡單的基本的物理問題的能力,對各個物理過程的運動特點、適用規(guī)律以及各個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缺乏有效的分析思路,不具備從物理現(xiàn)象到構建物理模型,從物理模型到數(shù)學化描述建立一系列物理方程的能力,從而使得綜合的物理問題變成很多學生心目中不可征服的“高山”。
三、應對策略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嘗試
培養(yǎng)學生物理思維能力是物理教學的核心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科思維能力,使學生將物理學科的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方法區(qū)分開來,讓物理學習變得有趣,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一)努力消除學生對學習物理知識的緊張心理
筆者在對所授班級的學生的調查結果中發(fā)現(xiàn)有75%的學生對物理學習是有興趣的,覺得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比較緊密,不是太枯燥,這說明了大多數(shù)學生對物理學習不排斥,為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師應先從課堂入手,將物理問題先形象化而不急于抽象化,將物理研究先具體化而不急于概念化,將物理規(guī)律先物理化而不急于數(shù)學化,先定性后定量,循序漸進,通過對物理問題的分析研究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二)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使物理模型生活化
高中物理知識是由若干類基本物理模型構成的,不同的物理模型對應不同的分析方法與物理規(guī)律。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過于強調模型以及規(guī)律適用,使物理知識與學生思維習慣過于程序化與僵化。實際上,高中階段所接觸到的物理模型都來源于生活,如彈性碰撞模型雖然是一種理想化模型,但它與小時候學生玩過的彈珠以及臺球中白球與花球碰撞非常類似,盡量讓物理模型生活化、具體化,才能使得學生能夠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從具體到一般,從而使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
(三)強化物理概念與物理規(guī)律教學
概念不清、易混淆以及規(guī)律的無法正確適用是很多學生學習物理的最大障礙。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切勿輕概念重應用,輕課本重練習,忽視對概念和規(guī)律進行多維度的理解和挖掘,學生不知道概念和規(guī)律是如何“來”的,在實際分析問題時,又怎么知道如何去“用”呢?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積極讓學生對陌生的物理概念在已有知識中找到來源,找到相似點,弄清其意義才能在具體問題分析中找到分析角度和方法。
(四)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實際,不能將“應試”作為教學的起點與終點
在應試教育和高考的指揮棒下,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言“高考”,一切以高考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脫離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從高一入學起就開始對學生加大訓練量,加大難度,向高考的標準和難度看齊,造成學生對課堂內容理解模糊不清,課下高質量高難度的練習與鞏固無從談起。學生在如此的課程重壓下,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慢慢變淡,最后成績下滑,甚至學習物理時帶有一些不正常的學習心態(tài),如緊張、畏懼心理。教師經常以“模型、題型、方法”為抓手開展教學,大量的練習和講義充斥著我們的物理課堂,教師講授得興趣盎然,學生聽得則是云里霧里,學生連基本的概念與規(guī)律尚未理解和吃透,這種舍本逐末的教學模式導致相當一部分同學想說愛“理”不容易。
在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能力合理安排課堂內容,努力在高考和課堂教學之間找到平衡點,使得物理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fā)展品質的重要場所。
參考文獻:
[1]郭懷中.物理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廖伯琴,張大昌.物理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