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軍
[摘? 要]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獲得數學思考,提升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因素。隨著課堂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自主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傾聽;表達;回應
自主交流能力指經過自主探究后,展示者將探究的數學知識(概念、法則、定理、公式等)或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匯報,交流者對匯報進行判斷、分析,并結合自己的想法主動地與其進行探討、反思的能力,是“成長型”課堂的學習素養(yǎng)之一,是學生自主學習不可或缺的能力。首先,自主交流能夠引導學生養(yǎng)成傾聽的習慣,傾聽是交流的必要組成部分,是交流的基礎。其次,交流中觀點與方法的多樣化的呈現,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觀點和方法是否合理、正確。最后,學生的思維在交流中反思、優(yōu)化,最終進階。
誠然,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學生的自主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別是少數學生的交流能力表現特別突出。但在以“學為中心”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對學生自主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以部分甚至是個別學生能力的提高為目標,更不能以這部分孩子的交流水平來衡量整個班級學生的交流水平。所以,在研究中我們不妨按下暫停鍵,對照《自主交流能力發(fā)展指標》,重新審視我們的課堂,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傾聽、表達、回應”三個核心詞上。
一、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
既然是再聚焦,就要對傾聽重新認識:何為傾聽?曾幾何時,筆者在課堂上常常要求學生“保持安靜、坐端正、豎起耳朵聽”。看起來課堂上學生是在聽,但真的在聽嗎?展示者的觀點、方法是入耳了,但入心了嗎?孩子們能否聽懂展示者的觀點,理解其產生的過程?聽的過程中有比較該觀點與自己觀點的異同,進而反思、重建自己的想法嗎?老師們忽略了這些問題。而在筆者看來,這才是真正地傾聽。傾聽不是“坐端正、豎起耳朵聽”的要求,也不是“保持安靜、認真聽講”的紀律,它是一個復雜的行為表現過程,不能僅僅簡化為“聽”,還包含了“看”,更涉及了“想”和“思”。傾聽是交流者通過聽覺和視覺接收展示者在展示匯報中表達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進而解讀,是一種有思維參與的深度學習活動。基于這樣的認識,對于“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可從三個方面來進行。
1. 明示傾聽的內容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在展示活動中該去聽什么:聽展示者對數量關系的分析及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聽其推理、歸納的過程。聽的過程除了接收語音信息,理解展示者的觀點,掌握他解決問題時采用的方法,還要有思維參與——分析、比較,進而達到明白他的觀點、方法與自己的異同。同時,要求學生目光注視展示者,在聽的基礎上用眼觀察、用心思考。
2. 用復述驅動學生聽清
告訴學生聽什么、怎么聽,學生就會傾聽了嗎?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依然經常聽到老師說:學生不愿意傾聽、不會傾聽。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傾聽的動力與愿望。該用什么來驅動學生去傾聽呢?在六下《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一課的探究活動中,筆者用“復述”來驅動學生去傾聽?,F將教學片段整理如下:
例:全班42人去公園劃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滿。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1)嘗試獨立解決。
(2)組內交流要求:
a. 組內成員依次說說自己的方法。
b. 說的同學,要說清楚,聽的同學先努力聽清同伴的方法,再復述。
生1:我先假設大船有1只,小船就有9只,算出來,船坐滿后人數只有32人,比題目里的信息少10人,不符合題意。接著我繼續(xù)按照大船的只數從少到多假設,一直假設到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發(fā)現符合題意。
生2:你是按照大船只數從少到多進行假設,直到假設的大船、小船上的乘船人數符合題意為止。我也是用的假設的方法,只不過我是反過來的,從大船有9只開始假設,請看表格。
生3:你的方法和生1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你是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來假設的,直到找到符合題意的大船和小船的只數為止。我的方法比你們的簡單。先假設大船和小船各有5只,計算出乘船的人數后,與42人相比較,比較后再調整大船、小船的只數,直到人數等于42人為止,請看表格。
生1:你也是用的假設的方法,先假設大船、小船各有5只,計算出乘船的人數,發(fā)現比42人少2人。接著你增加1只大船,減少1只小船,發(fā)現乘船人數剛好是42人。
這樣的任務和規(guī)則對交流雙方都有約束。表達者會想方設法說清楚自己的方法;傾聽者則努力聽清對方的表達,否則無法復述對方的方法。從課堂觀察來看,這樣的設計驅動學生去傾聽。在小組交流里設計這樣的任務驅動,既營造了輕松的氛圍,有利于聚精會神地聽,又使得訓練的面更廣了。
3. 用評價倒逼學生聽懂
上文說了從指標的觀察要點來看,“傾聽”這一維度很難觀察。而交流者對展示者匯報的評價,恰好能反映交流者是否在傾聽,是否是有思維參與的傾聽?那么,在展示匯報后,教師可以適當地裝裝“傻”,隨機或有意識地問問臺下的學生:“他剛剛匯報講的是什么意思?”“你覺得他的方法怎么樣?”“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為什么?”用評價來倒逼學生傾聽,引導學生帶著思考去傾聽,去分析、比較。隨機的挑選與有意識的指名相結合,使得每一位學生不得不帶著思考去聽。
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表達是指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行為。研究之前,先按下暫停鍵,看看什么是數學表達?數學表達是指交流者運用數學語言(口頭語言、文字語言、 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體會,并對展示者匯報的方法與結論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評析以及做出必要的比較,它包括比較、交流、改進與錯誤糾正、總結、歸納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1. 言之有理求真
本文所研究的表達,僅指“成長型”課堂中,交流者對展示者匯報的方法與結論的評價和意見。對于展示者的匯報,交流者該怎么表達自己的想法呢?首先要在傾聽后表明自己的觀點,接著再說清自己判斷的依據,做到言之有理。鄭毓信教授在《從“數學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到“深度教學”》中談到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學生通過學習逐步形成了“揣摩老師才有可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的認識。一線的教師對這點也有感觸。學生的表達是教學反饋的一種,教師應根據學生交流中的表達來調整教學,如果學生不是真表達,必然會影響教師對教學的調控。如何避免這一現象的發(fā)生?這就要求學生在經過分析、比較后做出判斷,并說明判斷的依據。這樣要求,學生在表達前,其思維會聚焦在哪?學生們會思考:展示者匯報的方法可行嗎?這樣得到的結論是正確的嗎?如果匯報中有錯,錯在哪?應該怎么做,怎么說?此時,學生表達時說出的是內心的思考與分析、比較后的結論,是真實學情的反饋。
2. 言之有物求實
課堂上時常聽到“你說得很好,很清楚,我一聽就明白了”,乍聽起來,是對展示者的表揚,但你細品,從交流者的表達中你聽出了什么?展示者又從回應中得到怎樣的反饋?第一,反映了交流者的聽的狀態(tài),只是生理上的聽,沒有分析、比較這樣的思維進行參與;第二,沒有有效信息的反饋,是無效的表達。怎么改變?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傾聽,聽懂交流者的表達,再去思考他的方法和結論與自己的異同,反思自己該如何調整。把展示者的匯報與自己傾聽后的思考結合起來進行表達,做到言之有物。
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要引導學生“想清楚了再講”,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怎樣表達同學們才能聽懂,還需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切不可操之過急。正如吳賢老師所說,“對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實質上也是在幫助學生形成思考的能力”。而從不會表達到敢表達、善于表達的過程更能讓學生體悟到什么才是學習。學習需要沉潛,從“淺度”表達到“深度”表達需要生長。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在靜默中開始思考,練習表達。
三、回應意識的養(yǎng)成
交流不是自說自話的表達,而是心中有他人的溝通。生生交流中需培養(yǎng)交流者回應的意識,引導交流者不僅能評價別人、會表達,還要會回應展示者的后續(xù)觀點,促使交流得以完整地進行?;貞偈菇涣麟p方思考:怎樣表達,才能讓對方心服口服?交流雙方生成的真實回應,能更好地反映雙方的學情。這一過程中教師特別需要傾聽交流雙方的表達,聽懂雙方說的是什么,在學生表達不清楚或因為知識偏差不理解對方意見時要及時介入,指導學生運用多元表征清楚表達,引導學生圍繞重點、難點交流,不跑題,不做無謂爭執(zhí)?;貞谋澈笫亲鹬厮?,是包容,是求同存異的態(tài)度。
“成長型”課堂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標,作為其核心素養(yǎng)的自主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應緊緊抓住“傾聽、表達、回應”這三個方面來訓練。傾聽、表達、回應在交流中三位一體,相輔相成。三者可以形成一個閉環(huán)。只要教師心中始終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中心”,學生的交流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