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峰
說到猝死,大家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心臟病。而有一種致命的疾病卻常被忽略,這就是下肢靜脈血栓栓塞。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后,會使得下肢腫脹疼痛。而血栓一旦脫落,則會在血管中流動,如果流到了管腔比較狹窄的肺動脈,就會堵塞肺動脈,導致肺部缺血缺氧,出現劇烈胸痛、呼吸困難,甚至發(fā)生猝死。
靜脈血栓形成,是靜脈的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炎癥,并伴有繼發(fā)性血管腔內血栓形成的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四肢淺表靜脈或下肢深靜脈。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有多種。通常,靜脈流速比動脈血流要緩慢,如久病臥床、外傷或骨折、較大的手術、妊娠、分娩、長途乘車或久坐不動及下蹲位等,均可導致血流緩慢、瘀滯,因而促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此外,靜脈血液含有的代謝廢物多、血壓低、流速很慢,也容易導致血管瘀滯不暢。
下肢靜脈血栓患者臨床表現多樣,個體差異性大,可表現為下肢腫脹、發(fā)麻、疼痛、淺靜脈怒張、凹陷性水腫、皮膚暗紅、皮溫升高等等。常見的癥狀是一側下肢突然出現腫脹、疼痛,感覺發(fā)沉。此時可以發(fā)現一側下肢變粗,皮膚顏色改變如發(fā)青紫、暗紅等,皮膚淺靜脈擴張,足部背曲或壓迫小腿肌肉會引發(fā)疼痛。
靜脈超聲檢查是診斷下肢靜脈血栓首選方法。因超聲檢查具有無創(chuàng)性、可重復性、操作簡便、價格低廉的特點。而下肢靜脈造影被認為是診斷下肢靜脈血栓的“金標準”,它不僅可以判斷有無血栓,而且可以詳細了解血栓的位置、范圍、形態(tài)以及側枝循環(huán)的情況。
對于下肢靜脈血栓的治療,主要分為3種: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介入治療。
1.藥物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藥物治療以溶栓、抗凝、促靜脈回流這三類藥物為主,其中以抗凝、溶栓為重要。
藥物治療下肢靜脈血栓是一種輔助的、治標不治本的方法。雖然風險小,但是其作用也有限。其中抗凝治療是應用早且廣泛的方法,抗凝本身并不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但它能抑制血栓的蔓延,配合機體自身的纖溶系統(tǒng)溶解血栓,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它能有效地減少肺栓塞的發(fā)生,在肺栓塞防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其他治療方法的同時,一般均應用抗凝治療作為輔助治療。
2.手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一般不作手術取栓,但對于廣泛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伴動脈血供障礙而肢體趨于壞疽者(股青腫),則常需手術取栓。
髂股靜脈血栓取除術的手術時間,一般在72小時內,尤以48小時內效果較好。手術越早,血栓與靜脈壁粘連、炎癥反應程度越輕、靜脈內膜破壞越輕、繼發(fā)血栓形成越少,手術取栓可越徹底,術后療效更佳。
雖然這種方法治本效果好,但手術有風險,特別是靜脈血流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發(fā)生炎癥、感染等風險就更高。
3.介入治療腔內介入治療主要針對大血管,如髂靜脈和下腔靜脈等。當靜脈血栓形成后再通不完全時,局部容易形成狹窄,利用靜脈造影明確狹窄的部位后,從對側股靜脈插管至狹窄處,用球囊導管擴張,并放置支架,恢復管腔內徑。
置管溶栓術是一種典型的微創(chuàng)介入療法。其將一根特制頭端多側孔的溶栓導管,直接置入靜脈血管血栓部位,留置導管期間將溶栓、抗凝藥物直接注射至血栓內,增加藥物在病變部位的濃度,增強療效,減少出血等副反應。
介入方法雖然簡單,但只適合大靜脈短段狹窄,且支架放入靜脈管腔內本身也是誘發(fā)血栓形成的一個因素,遠期效果尚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