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要:現(xiàn)在的初中生大多喜歡有“靈性”的課堂,他們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知識,更不喜歡教師一串問題講到底、一幅圖片看到底、一組視頻播到底,學生也要成為課堂的“主角”、課題的“編劇”和作業(yè)的“導演”。因此,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探索符合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方法。運用多種教法厚實課堂基礎,通過各種實踐形式激活思政元素,讓思政課堂“立”起來。
關鍵詞:初中? 思政課? 教學方法
作為初中思政課教師,要立足于初中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積極探索思政課教學的新方法、新路子、新形式,著力打造適合學生發(fā)展、充滿活力的思政課堂。筆者經(jīng)過實踐探索,總結出六個方法,傾力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思政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一、緊緊圍繞“一個中心”
就教學來說,學生若是主角,老師就是導演,一節(jié)課就是一部大片,效果怎么樣就看“演員”和“導演”的配合默契與否。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一上課就想睡覺、一下課就精神抖擻。事后了解,原來是老師的課堂缺乏激情,也沒有照顧到學生的感受,不管學生是否在認真聽課,老師都會埋著頭一直講到下課,因此,學生不喜歡這樣的課堂也在情理之中。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老師不斷調(diào)整課堂教學的手段和方法,真正把滿足學生對知識和成長的需求作為傳授知識的根本出發(fā)點?!暗赖屡c法治”課,尤其是法律課,比較枯燥,如果不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課堂生動起來,一味地忽視學生的真實感受,“教”與“學”的關系只會越來越僵化(見表1)。
二、著力做好“兩個抓手”
由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殊性,老師不僅要傳授好課本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身心健康成長。學好“道德與法治”課,必須做好兩件事情:一是課堂認真聽課,二是高質(zhì)量完成作業(yè)。與此對應的是,老師要認真做好課堂教學工作,精心設計好課后作業(yè)。作為老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對教材重難點知識進行提煉和梳理,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對教材進行合理取舍,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作業(yè)要求人人過關。只有把“課堂”和“作業(yè)”牢牢抓在老師手里,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
例如,法律知識本身就比較枯燥,再加上是零基礎,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有很多未知和不確定因素。如果老師不抓住課堂、不關注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況,就有可能導致學生課上睡覺、走神、做小動作。筆者認為,可以運用圖片、音頻、視頻等教學媒體吸引學生的注意,可以列舉身邊的案例進行教學,可以播放《今日說法》《法治進行時》《與法同行》《普法欄目劇》等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nèi)容。當然,也可以把這些法治節(jié)目與學生所學知識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課后作業(yè),這樣學生就能做到高效聽課和高質(zhì)量完成作業(yè)了。
三、精心梳理“三大模塊”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依據(jù)安徽省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綱要對教材進行模塊化梳理。筆者認為,從七年級開始,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模塊化教學,可以采取列表形式呈現(xiàn),或者以思維導圖形式呈現(xiàn),也可以以導學案等方式呈現(xiàn)。這種模塊化的學習,需要老師對每個模塊的內(nèi)容進行有效、合理、科學的整合,這種整合不是對知識簡單的刪減,而是依據(jù)課程標準對主要的知識點進行概括、提煉和整合。這樣,學生學起來目標更加明確,更有針對性,對整個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體系的構建就更加容易了。
四、正確處理“四個關系”
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四個關系”:一是學生與老師的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反之,就會阻礙學生的發(fā)展。這就需要師生雙方合理對待師生間的矛盾和沖突,當然,有時老師要求過嚴,實際上也是一種關愛,作為學生,要從心底理解老師、尊重老師。作為老師,要盡最大可能做到因材施教,盡可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對待學生的錯誤要持善意、包容的心態(tài)。二是學生與學生的關系。同學關系緊張也會影響學習效果,作為“道德與法治”課老師,要在課堂上滲透交往品德教育,告訴學生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是成長過程中必備的品質(zhì)和技能,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讓我們更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三是學生與課堂的關系。一節(jié)好課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的參與度越高,越能說明學生對這門課感興趣,也反映了課堂的精彩與高效,同時也凸顯了老師在教學設計等環(huán)節(jié)做到了精妙、獨特、新穎、激趣。四是學生與作業(yè)的關系?!暗赖屡c法治”課的作業(yè)布置非常有講究,除了基本的書面作業(yè)外,還要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yè)。例如,在講解《家的意味》這一框題中如何孝親敬長的內(nèi)容時,可以讓學生回家?guī)透改赶匆淮文_、捶一次背、做一頓飯、掃一次地……學生在這種實踐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孝敬長輩的意義所在。
五、努力實現(xiàn)“五個目標”
一是堅持立德樹人。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路徑,持續(xù)推進“移動思政課堂”發(fā)展,實現(xiàn)中學生全面健康成長。二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鼓勵學生解讀詩詞、談論詩詞、賞析詩詞,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三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以調(diào)整課程結構、豐富課程內(nèi)容、推進學科融合等措施聚焦學生發(fā)展,培養(yǎng)現(xiàn)代中學生必備品格。四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通過參加集體活動、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學科滲透等舉措,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五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允許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大膽質(zhì)疑、理性爭辯,鼓勵學生針對有爭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納學生不同的“答案”,注重師生互動,讓學生學會質(zhì)疑、探索、思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六、精巧善用“六個欄目”
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欄目編排設計上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如《運用你的經(jīng)驗》往往作為新課導入使用;《探究與分享》旨在揭示矛盾,澄清觀點,認清事實;《相關鏈接》《方法與技能》《閱讀感悟》往往在正文部分使用,其中,《相關鏈接》主要展現(xiàn)與正文學習相關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是正文知識的有益補充;《方法與技能》給學生提供了可操作的具體做法;《閱讀感悟》往往以美文或故事等形式呈現(xiàn),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學習內(nèi)容;《拓展空間》一般在課堂結束前使用,主要是把教學內(nèi)容由課內(nèi)引向課外,啟發(fā)學生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要注重聯(lián)系社會生活,即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要緊緊圍繞“一個中心”,著力做好“兩個抓手”,精心梳理“三大模塊”,正確處理“四個關系”,努力實現(xiàn)“五個目標”,精巧善用“六個欄目”。運用多種教法厚實課堂基礎,通過各種實踐形式激活思政元素,打造立體式的思政課堂。
參考文獻:
[1]胡田庚.中學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胡田庚.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施久銘.核心素養(yǎng)的中國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盧少軍.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與教學評價改革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5]李文橋.部編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創(chuàng)新應用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