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琴
摘要:所有的文字都是符號,理解文字符號背后所蘊含的含義和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爱嬅娓小焙汀按敫小狈椒ǖ倪\用,賦予這些文字以生命,這些文字便會被喚醒,它們會和學生在情感上實現(xiàn)“共情”,從而對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畫面感”? “代入感”? “共情”? 體會? 情感
一、“畫面感”和“代入感”在教學中運用的原因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而進入初中以后,我們語文的學習,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像是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們教師,面對著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一陣“亂彈”,換來學生的一臉茫然。而學生進入初中后,對其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則有了更高的要求,分數(shù)由過去的90多,直接降到80多,甚至更低,導致學生恐慌,家長不滿。
分數(shù)上不去,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提升更是無從談起。我們必須認識到,初中語文的學習和小學完全不同,像是從4g直接進入到5g時代,語文學科的學習,確實變得有難度了。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币簿褪钦f,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學生通過閱讀獲得的情感體驗被激發(fā)出來,就要引導學生去探究語言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情感,實現(xiàn)“共情”。筆者嘗試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運用“畫面感”與“代入感”的方法,來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共情”。無論是對自己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頗見成效。
二、“畫面感”和“代入感”在現(xiàn)代文教學中的運用
在現(xiàn)代文課文的學習中,有些文章感情熾烈、生活體驗真切,作品寫實性、抒情性極強。若不能構(gòu)建“畫面感”,沒有“代入感”,僅僅靠教師口干舌燥地講述,再讓學生去記憶,這樣的學習收效甚微。學生既走不進課文,更走不進語文。而教師的講述對學生來說可謂是倍加摧殘,學生也是飽受折磨。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一文。開篇第一句“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為什么雙腿癱瘓后,“我”就變得暴怒無常呢?如果我們的學生不還原這一生活場景,回到作者的身份和處境中去,他的情緒,我們是沒法理解的,就不會知道為什么他變得暴怒無常,不真切感受史鐵生失去雙腿后的痛苦,是沒法體會他的無奈與絕望的。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大家在過去的生活中,有沒有哪位同學不小心將腿摔斷骨折過?”,如果有,請回憶一下,你生活中的種種不便,然后講述給大家聽;如果沒有類似生活經(jīng)歷的同學,也可以想想你生病最嚴重時候的一次經(jīng)歷;如果連這個也沒有,可以想想,你的身邊,有沒有常年患病的親人或熟人,回憶一下,他的性格是怎么樣的。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的學生立刻就可以還原出這樣的畫面:曾經(jīng)熱愛運動、熱愛足球的史鐵生,坐在輪椅上,捶打著自己失去知覺的麻木雙腿,那種不甘、那種被病痛裹挾在黑暗里苦苦躑躅著,被病痛囚禁在逼仄的屋子里,門外的陽光近在咫尺,但他就是無法觸碰。如同有時候你和溫暖就隔著一扇門,但這扇門,你卻始終無法逾越。學生將自己代入到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去時,想象自己就是失去雙腿的史鐵生。我們再還回到普通讀者的身份時,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用他的輪椅,穿過歲月的年輪,一直到他60歲生命終點的時候,回顧他的一生,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本書了,他的不屈,他的堅強,他的樂觀,在我們年輕的小讀者們看來,都是觸手可及的了?!霸谝粔K兒,好好活……”這句話之所以能作為文章的主旨句,就迎刃而解了。這是一個戰(zhàn)士,對生命的宣誓;這是一個戰(zhàn)士,對無情生活的宣戰(zhàn)。“活著”,就是一種希望,就是一種態(tài)度,就是一種成功。母親病逝后,“活著”就是對母愛的一種回應,也是對沒享過一天福的母親的最后報恩。我們的老師帶著我們的學生,“代入”到這樣的角色當中去,實現(xiàn)了與文本的共情,那么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三、“畫面感”和“代入感”在詩歌教學中的呈現(xiàn)
在詩歌學習中,“畫面感”“代入感”是否同樣行之有效呢?我們不妨看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倍潭?8個字,哪怕我不對其進行解釋,在學生來看,字面上沒有任何一個看不懂的字詞。但這首小令,它的精妙之處,我們的學生真的懂了嗎?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多老師最喜歡設計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要么請學生把這首28個字的小令進行擴寫,要么請同學們在這首小令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把這幅畫面詳細地描繪出來。為什么很多老師會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呢?因為大家都知道,應該把我們的學生放到這樣的畫面中,“孤獨、寂寞、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實現(xiàn)了“共情”,哪還需要老師過多的講解呢?枯干的藤條,一圈一圈纏繞著不知年歲的古樹,沒有一片綠葉,沒有一絲綠意,沒有一絲生機;樹頂上,一只凄婉的烏鴉發(fā)出死亡的哀號,一聲聲就像是穿胸而過的琵琶鉤;走過裊裊炊煙的村落,無論是記憶中的還是現(xiàn)實中的,都不重要,因為我們的主人公無法停下他流浪的腳步,繼續(xù)流浪;夕陽將落盡,余暉灑在主人公身上,不是溫暖,盡是荒涼。陽光下,主人公一身的塵土似乎就在我們的教室上空飛揚,我們的鼻腔里都充斥著他一路的風沙。在這落日里,望不到盡頭,望不到明天,所有的感情都在這畫面里,都在這蒼涼的色彩里,在這蕭瑟的秋天里。我們的學生,此刻就是那手握韁繩、眺望遠方與明天的旅人,就是告訴別人自己穿越千年的孤獨與悲涼的主人公。
四、“畫面感”和“代入感”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文言文的學習中,“畫面感”“代入感”也尤為有效。例如,七年級下冊文言文《河中石獸》這篇課文,對學生就是個考驗。這樣的文章恐怕不是單單帶著我們的學生逐字逐句疏通文義,就能夠輕易理解文本的。
“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這一段揭曉石獸的奧秘,我們?nèi)绻麅H僅通過文字的表述,學生恐怕還是不好理解。但如果我們帶著學生,在腦海中生成這一畫面,水沖到哪個部位,泥沙如何軟,石獸位置又是怎么發(fā)生變化,學生理解起來就似乎變得簡單了。
所有的文字都是符號。當我們教會我們的學生,賦予這些文字以生命后,這些文字便會被喚醒。它們會在學生稚嫩的心靈里,生成一幅幅畫面,有先秦的、隋唐的、明清的……在這一幅幅畫面里,有時我們的學生走進去,有時作品中的主人公、作者走出來?;ハ啻┧髸r空,彼此便不再遙不可及。我們語文諸多的篇目,本身就是畫卷,無論是內(nèi)容的還是情感的,抑或是思維的。不然,木心的《西班牙的三棵樹》何以會那么生動?三毛離世多年,而她的《橄欖樹》何以還會棲息在少年的夢里?文字和畫面,一定有太多纏繞指尖的秘密,等著我們語文人去探尋。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