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靖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精神科,江蘇 泰州 214500)
精神分裂癥臨床表現(xiàn)主要包含陰性癥狀和陽性癥狀,其中陰性癥狀表現(xiàn)為語言貧乏、情感遲鈍以及意志力減退等,陽性癥狀表現(xiàn)為幻覺、妄想、言語混亂以及行為紊亂等,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將會誘發(fā)嚴重精神殘疾,不僅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生活質量,而且將會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氯氮平具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可以控制精神疾病中的幻覺、妄想、興奮躁動等表現(xiàn),但不良反應也相對明顯,如嗜睡、食欲不振等[1]。隨著藥理學的不斷發(fā)展,臨床上逐漸將利培酮應用到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過程中,利培酮屬于強有力的D2拮抗劑,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減少發(fā)生椎體外系不良反應的可能,可治療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癥,并可減輕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情感表達,在臨床上取得較好的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討利培酮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神經細胞因子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靖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間入院接受治療的80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59歲,平均(40.89±2.79)歲;其中女性22例,男性18例。試驗組患者年齡20~60歲,平均(40.63±2.81)歲;其中女性20例,男性2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靖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患者家屬自愿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診斷標準:參照《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指南》[3]中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全部入組對象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經臨床基礎檢查確診為精神分裂癥,且為首發(fā)患者;入組前3個月未接受任何相關藥物治療者等。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器官疾病和器質性疾病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對本次試驗用藥產生不良反應或過敏者等。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氯氮平片(北京益民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846,規(guī)格:25 mg/片)治療,藥物使用劑量為25 mg/次,3次/d,同時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藥物使用劑量。給予試驗組患者利培酮片(浙江華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330,規(guī)格:1 mg/片)治療,藥物劑量為1 mg/次,1次/d,結合患者具體表現(xiàn)和病情發(fā)展情況合理調整用藥劑量,最大劑量<8 mg/d。所有患者治療時間均為8周,并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8周后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表示為患者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4]減分率≥80%;有效表示為PANSS評分減分率在45%~79%之間;無效表示為PANSS評分減分率<45%??傆行?(顯效+有效)例數 / 總例數×100%。②治療前、治療8周后血清神經細胞因子,于治療前后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血清(轉速3 500 r/min,時間9 min),血清神經生長因子(NGF)、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DNF)、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因子(GFAP)水平的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③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6個月PANSS評分,總分值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血清NGF、BDNF、GFAP水平及PANSS評分)用(±s)表示,采用t檢驗,多時間點計量資料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臨床療效)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8周后,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血清神經細胞因子 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血清NGF、BDNF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血清GFA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神經細胞因子比較(±s, μg/L)
表2 兩組患者血清神經細胞因子比較(±s, μ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NGF:神經生長因子;BDNF: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GFAP:膠質纖維酸性蛋白因子。
組別 例數 NGF BDNF GFAP治療前 治療8周后 治療前 治療8周后 治療前 治療8周后試驗組 40 32.89±7.93 46.39±8.87* 28.24±6.43 39.14±6.21* 2.61±0.38 1.88±0.35*對照組 40 32.26±7.91 39.27±7.93* 28.28±6.26 32.85±6.22* 2.59±0.47 2.33±0.41*t值 0.356 3.785 0.028 4.526 0.209 5.280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PANSS評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3~6個月兩組患者PANSS評分均呈逐漸降低趨勢,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PANSS評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PANSS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后3個月比,#P<0.05。PANSS: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
組別 例數 PAN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治療后6個月試驗組 40 76.32±5.42 41.38±3.12*32.47±2.97*#對照組 40 75.89±4.69 52.39±4.17*44.38±3.12*#t值 0.379 13.370 17.487 P值>0.05<0.05<0.05
精神分裂癥屬于精神科常見疾病,且發(fā)病年齡逐漸向年輕化趨勢發(fā)展,具有易發(fā)作、難治愈等特點,一般多伴有精神、感知以及行為障礙,不僅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其家庭負擔。目前,臨床上對精神分裂癥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腦內部發(fā)生改變以及母親孕期異常等具有密切聯(lián)系。在傳統(tǒng)治療過程中,臨床上主要采用氯氮平抗精神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但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極容易使患者產生不良反應,導致臨床效果受限[5]。
利培酮是一種新型治療藥物,其主要成分為苯并異噁唑衍生物,這種成分能夠有效與ɑ1受體相結合,并且在應用過程中對改善患者陰性和陽性癥狀具有重要作用[6]。除此之外,相關醫(yī)學專家表示利培酮對多巴胺受體和5-羥色胺具有較高親和力,并且運動功能抑制、強直性昏厥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在臨床實踐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7]。本研究中,治療8周后,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3~6個月試驗組患者PAN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利培酮在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能夠改善患者陰性和陽性癥狀,效果顯著。與正常人相比,精神分裂癥患者體內神經營養(yǎng)因子水平較低。NGF、BDNF可直接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不僅能夠有效清除自由基,而且有助于降低細胞內鈣離子超載,進一步減小興奮性氨基酸的毒性,從而實現(xiàn)保護神經元的目的;GFAP屬于Ⅲ類中間絲狀體,特異地表達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星形膠質細胞胞質內,其水平高低與神經系統(tǒng)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利培酮口服后可被完全吸收,并且在1~2 h內達到血藥濃度峰值,其半衰期為3 h左右,多數患者可在1 d內達到利培酮穩(wěn)態(tài),用藥后經尿液和糞便排出,保護神經元,并且以最低程度的親和力,和H1-組胺能受體與腎上腺素受體產生配對,增加其神經元因子水平[8]。本研究中,治療8周后,試驗組患者NGF、BDN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GFAP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利培酮在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清神經細胞因子水平,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利培酮在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改善患者陰性和陽性癥狀,而且有助于改善血清神經細胞因子水平,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