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瀅 施澤藝 王茜
摘? 要: 研究采用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問卷、母親的教養(yǎng)行為問卷、焦慮量表(STAI)和抑郁量表(CES-D),對上海市279名中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發(fā)現:(1)早期青少年感知的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與青少年情緒問題顯著負相關;(2)母親心理控制、自主支持的教養(yǎng)行為在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與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情緒之間起著完全中介作用;(3)青少年的性別對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到自主支持的路徑有顯著調節(jié)作用,對女生作用更大。
關鍵詞: 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心理控制;自主支持;焦慮;抑郁
一、問題的提出
“我供你讀書,課外補習,每天這么辛苦,你對得起我嗎?”“考試如果再考不好,以后我不管你了”,這種引起孩子愧疚情緒,在孩子犯錯時威脅要收回對孩子關愛的教養(yǎng)行為是心理控制的典型表現。心理控制是指家長通過干預、內疚感引導、取消撫愛等方式,以操縱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限制孩子的行為和語言表達,從而間接達到對孩子控制的教養(yǎng)行為。12 與心理控制形成鮮明對比,自主支持的教養(yǎng)行為是指家長能夠鼓勵孩子積極主動,支持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并且感受孩子的想法。34 家長心理控制的教養(yǎng)行為會阻礙青少年自主性的滿足、發(fā)展的獨立能力、健康的自我感和個人同一性,是青少年情緒問題如焦慮、抑郁的重要預測因素。123 相反,自主支持這一教養(yǎng)行為能夠滿足青少年追求自主的心理需求,從而對他們的情緒健康起積極的作用。
與父親相比,母親作為主要照料者更多地參與青少年的生活,對青少年的控制顯著高于父親。45Luebbe等人的縱向研究發(fā)現,母親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青少年的負面情緒管理能力越差,從而越常有焦慮的情緒問題。6 也有研究發(fā)現母親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青春期女孩的控制感越低,從而情緒問題如抑郁癥狀越多。7 國內的相關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一項以我國香港地區(qū)青少年為被試的研究發(fā)現,母親的心理控制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越差,如絕望感越高,控制感、生活滿意度和自尊越低。與心理控制不同,母親的自主支持則能更好地保護青少年的情緒發(fā)展。8研究者在縱向研究中發(fā)現,青少年感受到來自母親的自主支持越多,他們在一年后使用不良的情緒管理策略(如壓抑策略)越少,從而抑郁癥狀越少。9 母親自主支持與青少年情緒健康的關系在以中國青少年為被試的研究中也獲得了支持。該研究發(fā)現,母親使用更多的自主支持,青少年感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少的消極情緒,生活滿意度也更高。10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成為社會日益關注的話題。2019年上海初中學生的抑郁檢出率為23.2%。11 青少年情緒問題而導致的心理危機事件近幾年時有發(fā)生。正如上文所述,母親教養(yǎng)行為與青少年的情緒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深入探討何種因素能夠預測母親更多的自主支持、更少的心理控制,從而進一步減少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如焦慮與抑郁)尤為重要。本文將引入“母親對青少年自我發(fā)展的社會化目標”這一變量,并研究其在母親教養(yǎng)行為與早期青少年情緒問題的作用機制。
Darling 與Steinberg提出,家長對孩子的社會化目標,即家長對孩子的理想成長狀態(tài)和掌握特定技能的信念,直接影響他們的教養(yǎng)行為,12 而教養(yǎng)行為是家長基于自身社會化目標對兒童所采取的教養(yǎng)實踐行動。前人對家長的社會化目標總結出很多維度,例如自我發(fā)展目標、孝道目標和學業(yè)成就目標等。
本研究主要聚焦社會化目標中的青少年感知母親對自我的發(fā)展目標。自我發(fā)展目標指的是家長希望培養(yǎng)孩子擁有積極的自我認識,如希望孩子能夠有高自尊,成為獨特的個體等。雖然家長的自我發(fā)展 目標在強調個人主義的文化下更為常見,但在中國強調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家長也依然認可。1 研究表明,對孩子持有自我發(fā)展目標的家長會給孩子提供更多的自主支持,施加更少的心理控制。然而大量研究仍集中在西方的家長人群,僅有少量學者關注中國家長自我發(fā)展目標。2 因此研究以集體主義文化為背景的中國家長自我發(fā)展目標與教養(yǎng)行為、青少年情緒健康的關系更具有現實意義。
本研究將聚焦中國青少年,探討早期青少年感知母親的自我發(fā)展目標與青少年情緒問題的關系,以及母親的教養(yǎng)行為的中介作用和性別的調節(jié)作用,并提出對策與思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上海市兩所初中的291名學生參與此次調查,剔除無效問卷12份,實際填寫問卷有效的為279人,其中6年級176人,7年級115人,平均年齡及標準差為12.24±0.60歲。其中男生142人(占比50.9%),女生137人(占比49.1%)。
2.研究工具
(1)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問卷
采用Wang等人編制的問卷。該問卷共6個條目,從1(非常不重要)到7(非常重要)計分,分數越高,表明子女感知到母親認為其自我發(fā)展目標越重要。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7。
(2)母親的教養(yǎng)行為問卷
這部分問卷由心理控制問卷和自主支持問卷組成:其中心理控制問卷采用Wang等人編制的問卷。該問卷共10個條目,包含母親“引發(fā)子女內疚感”“愛的撤回”兩個維度。采用從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的7點計分,分數越高,表明子女感知到母親對自己的心理控制越嚴重。母親心理控制問卷的 Cronbachs α系數為0.91。自主支持問卷采用Wang等人編制的問卷,共8個條目。3該問卷包含“自主選擇”和“交換意見”兩個維度。采用從1(非常不符合)到7(非常符合)的7點計分,分數越高,表明子女感知到母親對自己自主支持越多。母親自主支持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
(3)青少年情緒問題量表
青少年情緒問題量表由焦慮量表(STAI)和抑郁量表(CES-D)兩部分組成:采用Marteau等人編制的簡短版狀態(tài)——特質焦慮問卷(STAI)。該問卷共6個條目,從1(從來沒有)到7(總是),要求被試根據自己最近一個月內的情況選擇相應的分數。總分越高,表明焦慮越嚴重。該量表在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0。抑郁量表(CES-D)采用Kohout等人編制的抑郁量表(CES-D)。該問卷共10個條目,從1(從來沒有)到7(總是),要求被試根據自己最近一個月內的情況選擇相應的分數??偡衷礁?,表明抑郁越嚴重。該量表在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1。
3.實驗程序
在征得學校領導和學生本人、家長知情同意后,經香港中文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問卷填寫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主試為經過嚴格訓練的心理教師,主試向被試詳細解釋指導語,要求其根據指導語和自己的實際情況認真獨立作答。被試完成所有問卷大約需要30—40分鐘。
4.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3.0對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采用AMOS 23.0對結構方程模型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三、研究結果
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的數據均來源于被試的自我報告,變量間的關系可能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響。數據回收后,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對共同方法偏差進行了統計分析。1結果表明,未旋轉和旋轉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都是16個,第一個因子旋轉前的方差貢獻率為22.26%,旋轉后為14.81%,均小于40%的臨界值。因此,認為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各研究變量的描述統計結果
各研究變量的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早期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與青少年焦慮、抑郁呈顯著負相關;母親的自我發(fā)展目標與母親的心理控制呈顯著負相關,與母親的自主支持呈顯著正相關;母親的心理控制與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情緒呈顯著正相關,母親的自主支持與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情緒呈顯著負相關。女生感知到母親對自己的自主支持顯著低于男生(t=-2.41,p<0.05)。
3.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與青少年情緒問題的關系:母親的教養(yǎng)行為的中介作用
將母親的自我發(fā)展目標作為預測變量,青少年情緒問題(焦慮、抑郁)作為結果變量,母親的教養(yǎng)行為(心理控制、自主支持)作為中介變量。首先,根據青少年自我報告的數據結果,建構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教養(yǎng)行為和青少年情緒問題的結構方程模型,各路徑系數見圖1。模型擬合指數良好(具體為c2=0.12,df=2,GFI=.99,CFI=1.00,RMSEA=.000)。在AMOS中采取Bootstrap程序檢驗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顯著性,采用重復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原始數據(N=279)中抽取5000個Bootstrap樣本。如果間接效應95%的置信區(qū)間不包括0,表明該中介效應顯著。表2的結果表明: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通過心理控制和自主支持對青少年情緒問題的間接效應顯著,其中心理控制的中介效應值為-0.035(p<0.01),自主支持的中介效應值為-0.095(p<0.05)。
最后,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的多組比較檢驗青少年性別的調節(jié)作用,結果顯示:在模型中,限定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到自主支持的路徑時,Δc2=6.64,Δdf=7,p<0.05,這說明性別在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到自主支持的路徑上的調節(jié)作用顯著。具體為:與男生(β=0.33)相比,母親的自我發(fā)展目標對女生的作用更大(p<0.001,β=0.62),這說明,母親樹立同樣的自我發(fā)展目標時,女生能感知到更多的自主支持,從而減少焦慮、抑郁情緒。
四、結果分析與討論
1.早期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與青少年焦慮、抑郁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期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與青少年焦慮、抑郁情緒呈顯著負相關。首先,研究選取的是預初和初一年級(12-13歲)學生,這個階段青少年處于自主發(fā)展的關鍵期,同時也是情緒問題發(fā)生的高危時期。Josselson關于青少年“分離—個體化”觀點認為,早期青少年個體通過與父母的分離來追求自主性的發(fā)展,個體只有順利完成“分離—個體化”的過程才能實現身心健康的發(fā)展。1本研究中早期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是母親希望培養(yǎng)孩子擁有積極的自我認識,如希望孩子能夠有高自尊、成為獨特的個體等。可見青少年感知到母親對于自己心理分離的支持和認同,順應其自身自主發(fā)展的需求,也就更少發(fā)生情緒問題。
學業(yè)成績對大多數中國父母來說可能是最重要的,但本研究中的自我發(fā)展目標優(yōu)先考慮獨立性,如希望孩子與眾不同、自我表現、自力更生和富有冒險精神。2 由于教育全球化進程,中國家長也在更新教育理念,關注以自主發(fā)展為中心的現代教育培養(yǎng)目標,早期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的目標與青少年自我意識增長的內在需求相一致,容易形成積極的家庭情緒氛圍,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青少年的情緒健康發(fā)展。
2.母親教養(yǎng)行為在自我發(fā)展目標與青少年焦慮、抑郁關系中的中介作用
根據Darling與Steinberg的教養(yǎng)方式理論模型,父母的社會化目標塑造著他們的教養(yǎng)方式,并進一步影響青少年的社會情緒適應。當父母認可自我發(fā)展的社會化目標,他們可能避免使用心理控制這種不利的教養(yǎng)行為。1 本研究發(fā)現,當青少年感受到母親較高的自我發(fā)展目標時,他們的焦慮、抑郁問題較少,并且這一關系由母親的教養(yǎng)行為(心理控制和自主支持)完全中介。具體而言,當母親的自我發(fā)展目標越高時,心理控制程度越低,自主支持程度越高,從而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水平越低。這一結果與前人在大學生樣本中的發(fā)現是一致的。2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當個體處在自主支持性的人際關系中時,內在的心理需要會得到滿足,個體也將變得更積極、更樂觀,情緒問題相對減少。
當代中國初中學生需要面對升學競爭和教育市場化等現實環(huán)境。多數家庭中,母親承擔著孩子的主要教養(yǎng)任務。已有研究表明,父母的自我發(fā)展目標能夠負向預測心理控制這一對孩子發(fā)展不利的教養(yǎng)行為3,而心理控制則與青少年嚴重的情緒問題(如抑郁)有關。4 因此,母親認同自我發(fā)展目標,充分給予青春期子女自主發(fā)展的空間,踐行積極的教養(yǎng)行為,避免過多干涉和“內卷”,將有助于促進青少年的情緒健康。
3.性別在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和自主支持間的調節(jié)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女生感知到母親對自己的自主支持顯著低于男生。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通過增加自主支持對男女生的作用體現出顯著差異,對女生作用更大。親子關系中,相較于父親而言,母親似乎承載更多的期望與情感。Gilligan曾提出關系危機理論,來說明青春期母女關系的糾結對于女性發(fā)展的危機性與重要性。5 這種存在于母女之間的情緒糾結,往往決定了母女相處模式。母親在女兒進入青春期階段,開始面對來自女兒的質疑與挑戰(zhàn),往往容易引發(fā)沖突。同時情緒加工的性別差異研究發(fā)現,情緒易感性存在顯著性別差異,主要表現為男女人群的積極情緒易感性相似,但女性更易受負性情緒事件的影響。6 與同齡的男孩相比,進入青春期的女孩有更多的情緒困擾,包括較低的自我形象和較高水平的抑郁、焦慮、飲食障礙等。7 她們可能比男孩更易感于日常生活中的親子沖突和壓力,對負面評價和關系也更加敏感,情感需求比男孩更高,加之這一時期母女關系的糾結,從而可能某種程度感覺自己得到的自主支持較少。
家長的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會讓家長對青春期女孩的管教與青春期男孩不同。8母親可能會對青春期男孩的行為更加寬容,卻出于個人安全等多種因素的考慮,通常對女孩有更多事無巨細的管教。有研究者指出,青春期的女孩對家庭中與控制型教養(yǎng)有關的親子沖突更敏感,從而產生更嚴重的情緒問題,如焦慮、抑郁。女孩更傾向于尋求社會支持并通過溝通來緩解壓力,父母積極的自我發(fā)展目標和支持型教養(yǎng)可能更容易使青春期的女孩在家庭中受益。9 青春期女孩雖與母親有較多的沖突,同時也保持高親合的關系。1 青春期女孩更容易因人際關系而影響情緒,而母女之間作為其最重要的人際關系之一,對于情緒健康發(fā)展必然產生重要影響。她們在情緒適應方面更需要母親的幫助和引導,也更傾向于接受母親的關心和建議,母親給予女孩的自主支持對其減少情緒問題幫助更大。
五、研究結論和建議
本研究依據Darling與Steinberg的教養(yǎng)方式理論模型,運用量表調查研究的方法,對初中生進行抽樣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早期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與其焦慮、抑郁情緒呈顯著負相關;早期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可以通過“減少心理控制、增加自主支持”的教養(yǎng)行為間接影響青少年的焦慮、抑郁情緒;女生感知到母親對自己的自主支持顯著低于男生,早期青少年感知母親自我發(fā)展目標通過增加自主支持對女生作用更大。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母親樹立合理的子女自我發(fā)展目標,促進青少年情緒健康
21世紀,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構成了核心素養(yǎng)最基本的框架。因此,作為學校教育外延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除對子女學業(yè)成就期待較高之外,也需要滿足子女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需求。然而,身處集體主義文化中的父母相比個人主義文化中的父母更傾向于使用心理控制和更少使用自主支持來“管”孩子,這一教養(yǎng)方式會阻礙青少年的需求滿足,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2此外,我國家長和青少年普遍對學業(yè)十分重視,可能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兒童社會化的目標。當青少年感知到自己無法滿足家長對理想中自己的期望,他們可能會產生某些情緒問題如抑郁,甚至自殺傾向。3母親往往對于子女有更多的情感卷入,對于子女學業(yè)也普遍有更高要求。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導中應該引導母親更加關注子女在學業(yè)、同伴交往等各方面的發(fā)展。當子女感知到母親對于自己的期望不僅僅是學業(yè)成就,還有獨立自主等社會化的期望,這樣可以既促進子女的情緒健康,也減少親子之間的沖突。
2.選擇合適的教養(yǎng)方式,賦能子女自主發(fā)展
運用自主支持的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協商解決問題,鼓勵他們獨立解決問題(如自主學習、處理沖突),營造民主支持型家庭氛圍。建議家長應該在“管”子女的過程中,不過多包辦代替,給子女更多獨立選擇的自由。母親要跳出目前家庭教育普遍過度焦慮的束縛,不去參照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了解早期青春期子女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減少心理控制,積極創(chuàng)設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增強自我認識,從而促進青少年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成為其自主發(fā)展的源源動力,讓孩子成為其自己,讓家庭教育減負增效。
3.關注青春期子女的性別差異,進行個性化指導
母親同樣的自我發(fā)展目標會讓女孩感到更多的自主支持,從而減少焦慮、抑郁情緒。這一結果表明,女孩如果感知到母親的自我發(fā)展目標,會比男孩更加受益于母親的自主支持。而女孩實際感知到母親的自主支持卻顯著低于男孩。因此母親除了直接給予女兒更多自主支持的同時,也可通過確立更多的自我發(fā)展目標來增強自主支持行為,從而減少女兒的焦慮、抑郁情緒。
在青春期女生教育指導中,針對青春期女生情感豐富細膩、情緒變化迅速等特點,除了加強學校教育中的青春期指導以外,家庭中要加強母親角色言傳身教的示范,比如適合的情感表達、不帶批判的接納、鼓勵女兒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都會讓青春期少女感到來自關系的支持。另外,應強調對于這一階段母親自身社會和心理支持。一方面要幫助母親減少養(yǎng)育壓力,使其感受到其他家庭成員在為其分憂;另一方面母女關系不能過度粘連,賦予女兒自主性,同時讓其感知到來自母親的支持,從而認同母親,促進自身身心發(fā)展。家庭是情緒的容器,因此母女雙方也要妥善處理負面情緒,采用理性溝通的方式解決一些日常沖突。應鼓勵父親更多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一方面父親的參與會給母親更多的支持,同時父親參與家庭照料不但能促進子女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促進孩子智力發(fā)育和情感滿足,還會促進孩子健康性格的養(yǎng)成。進一步增強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參與度,也可以減少親子關系失調或緊張的狀況發(fā)生。同時現代家庭教育中,有意識地消除社會文化對于女性成長的偏見,鼓勵女孩自主成長,增強女性身份認同,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