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一旦在街上或在家里不慎摔倒,好心人或家人會立即上前幫助扶起。殊不知,這種做法有時是好心辦壞事,甚至會釀成大禍。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組織器官功能會出現(xiàn)生理性衰退,腳腿活動不靈便,摔倒情況較易發(fā)生。大多數(shù)老年人還因骨鈣的流失而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zhì)疏松,摔倒后造成骨折的概率較高。比如,老年人若是一屁股重重地坐到地上,很可能發(fā)生股骨骨折及脊柱挫傷,甚至是骨折。
此時,老人不可急于站起來,路人或家人也不要急于把老人扶起。這是因為,老人一般對痛覺不敏感,如果沒有發(fā)生移位,即使造成骨折也很可能不會感覺疼痛。若是自己站起來或在別人的攙扶下站起來,骨折部位很可能發(fā)生移位,令傷情加重,這不僅會增加治療的難度,而且會延遲骨折部位的愈合時間。如果在摔倒時骨折部位已經(jīng)發(fā)生移位,受傷者若勉強站起來,骨折斷端很可能會傷及周圍組織造成二次傷害。脊柱骨折、損傷脊髓神經(jīng)的患者遭到不當位移后,很可引起截癱等嚴重后果。
此外,有些老人摔倒在地雖然沒有發(fā)生骨折,但如果立即攙扶起來也可能引發(fā)更大傷害:中風或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造成的暈倒,立即扶起會加重出血癥狀;腦供血不足引起的暈厥,病人本應平臥,如將其扶起,反而會加重腦部缺血狀況。
因此,遇到老人摔倒,應先觀察其表情、神態(tài),如神志清醒,可詢問摔倒的原因,然后給予幫助。對心絞痛的老人,應讓其服用急救藥,然后送往醫(yī)院救治。遇到昏迷或有意識障礙的老人,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等待醫(yī)務人員到來再作處理。對嘔吐的老人,應將其頭部側(cè)向一邊,以防嘔吐物返流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在確認無骨折和無脊柱損傷時才可搬動病人,且要三人協(xié)作:一人托頭和胸部,一人托腰和臀部,一人托腿和腳,動作應緩慢平穩(wěn)。
可適當多吃一些含鈣豐富的食物,如奶制品、魚類、豆制品,以及黑芝麻、海帶、紫菜、蝦米、發(fā)菜。每天喝一杯牛奶或豆?jié){對及時補充鈣質(zhì)流失很有幫助。必要時,您可在專業(yè)醫(yī)師的指導下適當補充鈣劑。有條件的,每天可以避開正午曬一小時左右的太陽,以促進吸收進體內(nèi)的鈣轉(zhuǎn)化為骨鈣,從而起到良好的壯骨作用。
如果居室內(nèi)有樓梯,老人最好住樓下,以減少上下樓梯摔倒的危險。老人房間家具擺設要安全并固定位置,不可有絆腳的物品,并調(diào)整好臥室、衛(wèi)生間及樓道等處的光線亮度,不可放置障礙物,以方便老人出入行走。老人以坐廁為宜,最好不用蹲廁。同時,家里應常備手電筒,放在老人熟悉便于拿取的固定位置,以利于急需時使用。
洗澡水溫要適宜,若水溫過高,洗澡時間又太長,易引起虛脫而致人暈倒。洗浴間地面不宜太過光滑。老年人洗澡前不應站姿穿脫衣服,故應準備小凳或椅子。衣著要適中——不宜穿硬塑料材質(zhì)的鞋子,穿衣不宜過分臃腫,以免影響活動。平時要保持睡眠充足,注意避免過度勞累。早晨剛睡醒不要急于起床,尤其是使用安眠藥或降壓藥者,由于夜間血液循環(huán)容量減少,易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應先在床上舒展活動一下身體和手腳,讓血液循環(huán)、血壓等進行調(diào)節(jié)適應,然后再從容地慢慢起床。負重、爬高處拿東西或掛窗簾等家務勞動應叫子女或其他年輕人代勞。
有的老年人覺得拄拐杖丟人而不愿意拄拐。其實,拐杖或助行器是幫助老人行走,防止摔跤和保護身體健康的利器。平時外出應注意:盡量少走或不走路面狀況不佳的地方;在行走過程中不宜性急,要把腳步踩穩(wěn)放在首位,降低速度;一旦體力不支,就要及時停下休息。特別是高齡老人或體弱多病的老人外出時,家屬應一起陪同,并隨時觀察老人的表現(xiàn),如面色、表情、說話和動作等,如有異常情況出現(xiàn),要馬上停止行走,就地進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