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蓓,楊 振,熊 丹,張延方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腎病科,江西 南昌 330012)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常損害患者腎臟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若未有效控制,病情易發(fā)展為終末期腎病[1]。DN的發(fā)病原因及發(fā)病機理較為復雜,近些年的一些研究結(jié)果表明,DN是一種非感染性慢性疾病,而微炎癥與氧化應激水平的升高與它有著密切關系[2]。厄貝沙坦作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可控制患者機體炎癥及氧化反應,但長期服用該藥易導致高血鉀癥[3]。本研究旨在以健脾益腎祛淤利濕法為主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療法治療Ⅲ期DN患者,試圖完善該治療方法。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Ⅲ期DN患者60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2~69歲,平均(58.7±9.8)歲;病程4~13年,平均(7.0±5.9)年。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9~71歲,平均(59.3±10.8)歲;病程4~12年,平均(7.7±5.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南昌市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治療糖尿病的“五駕馬車”[4],即控制血壓、血脂、血糖、體重與抗血小板治療,具體藥物視患者情況而定。本研究中,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西藥厄貝沙坦片(安博維)[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080061]口服,1片/次,1次/d。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予以健脾益腎祛瘀利濕湯口服,中藥方劑:黨參10 g、炙黃芪30 g、覆盆子15 g、生地黃10 g、茯苓15 g、淮山藥20 g、山茱萸10 g、澤蘭10 g、鳥不宿20 g、鬼箭羽15 g、桃仁10 g、紅花10 g、徐長卿10 g、青風藤20 g、紅景天6 g。200 ml/次,1劑/d。4周/療程,連續(xù)治療兩個療程后,考察效果。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血清胱抑素(Cys-C)、尿蛋白排泄率(UAER)及中醫(yī)證候評分。療效判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UAER降至正?;蛳陆?/2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1/2以上,腎功能正常;有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好轉(zhuǎn),UAER有所下降,但不達顯效標準,24 h尿蛋白定量較治療前下降不到1/2,腎功能指標正常;無效:臨床癥狀未改善或惡化,相關實驗室指標無變化或惡化。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hs-CRP、UAER、Cys-C水平均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SOD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實驗室指標比較()
表1 兩組相關實驗室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hs-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UAER(mg/24 h)治療前 治療后Cys-C(mg/L)治療前 治療后SOD(IU/m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11.9±3.2 10.5±2.1? 175.8±10.4 34.8±5.9? 2.27±0.61 1.46±0.62? 78.2±7.1 108.3±8.4?觀察組 30 11.8±3.1 8.8±1.9? 175.0±9.9 20.3±5.4? 2.23±0.71 0.56±0.51? 77.6±6.8 179.1±7.8?t 0.1230 3.4602 0.3032 9.9737 0.0383 6.2192 0.3329 -33.716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均降低,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30 51.3±4.3 32.1±3.4 19.2387 <0.05觀察組 30 50.9±3.9 18.8±4.5 29.5207 <0.05 t 0.3749 12.9485 P P>0.05 <0.05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86.7%,高于對照組70.0%(χ2=3.9685,P<0.05)。 詳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比較(n,%)
DN是誘發(fā)終末期腎病的最主要原因,該病起病隱匿,早期僅表現(xiàn)為微量蛋白尿(30~300 mg/24 h),或尿白蛋白/肌酐(30~300μg/mg)[5],而肌酐水平正常,一旦進入大量蛋白尿期(UAER>200μg/min或>500 mg/24 h)其進展為ESRD的速度是其他腎臟疾病的14倍[6]。糖尿病常誘發(fā)腎小球、腎間質(zhì)小管與腎微血管病變,表現(xiàn)為腎小球系膜增生與K-W結(jié)節(jié)等,因DN早期尿白蛋白多表現(xiàn)為陰性,難以被察覺,因此臨床將腎臟病理作為診斷DN的黃金標準[7]。以往臨床多用血清肌酐估算GFR以判斷患者腎臟功能,但血清肌酐局限性較大,易受個體肌肉量、代謝水平、營養(yǎng)攝入等因素干擾[8]。近年Cys-C逐漸代替血清肌酐成為預測2型糖尿病進展的標準。DN患者腎小球間質(zhì)中存在巨噬細胞等大量炎癥細胞,區(qū)別于傳統(tǒng)炎癥的劇烈機體反應,該類炎癥表現(xiàn)隱匿且持續(xù),被稱為“微炎癥”,實驗室檢查可發(fā)現(xiàn)DN患者血清SOD水平遠低于正常水平,導致自由基代謝失常,沉積于體內(nèi)并刺激產(chǎn)生炎性介質(zhì),間接推動DN的進展[9]。
DN患者常伴有蛋白尿,厄貝沙坦作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可有效降低蛋白尿,改善腎小球組織重構(gòu),對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及蛋白尿的患者,臨床首選厄貝沙坦等ARB藥物,但大劑量使用有高血鉀風險[10]。DN在祖國醫(yī)學中無專屬名稱,但根據(jù)該病的癥狀,可將其發(fā)病進展歸納為“消渴”-“水腫”-“關格”。病機為消渴久病不愈,傷及脾腎,氣化失司導致濕濁毒蘊于三焦,性質(zhì)當屬本虛標實,患者陰陽氣血、五臟俱虛,又兼水濕、淤血、痰濁,治法當健脾益腎、祛淤利濕。本研究所用之方包括黨參、炙黃芪、覆盆子、生地黃、茯苓、淮山藥、山茱萸、澤蘭、鳥不宿、鬼箭羽、桃仁、紅花、徐長卿、青風藤、紅景天,旨在補益脾腎。同時又利濕化濁、活血化淤、清熱解毒。從研究結(jié)果可以看出,觀察組總有效率86.67%,高于對照組70.00%,說明該方可有效改善DN患者的腎功能,阻止疾病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