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李筑艷
摘 要 利用文獻計量法對2016—2020年間CNKI上的電子商務領域期刊文獻進行知識圖譜分析。首先,對發(fā)文的研究學者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與共現分析;其次,對關鍵詞統(tǒng)計提取出研究熱點,并且展開共現聚類描述;最后,對五年間的熱點演化進行可視化闡釋。通過對近五年電子商務的研究作者和前沿熱點的整理和展示,希望可以對想了解該領域進展和態(tài)勢的研究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 電子商務;知識圖譜;可視化;文獻計量;前沿熱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2-0006-05
電子商務,是抽象于整個實踐交易過程的名詞,是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手段進行商務交易活動的一系列流程的代名詞。尤其在國內,近幾年是一個迅猛發(fā)展的行業(yè),商業(yè)模式和學科研究都處于高速的動態(tài)演化中,大量的研究文獻則需要知識圖譜來提煉展示該領域的研究現狀,這對學者的理論研究和企業(yè)的實踐探索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研究學者會因為自身對學科概念內涵與外延理解的局限性,以及電子商務的時代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新性延伸,在其發(fā)表的論文中所關聯的關鍵詞會存在缺乏一定的嚴謹性和全面性等偏差[1]。本文在CNKI中采用主題檢索策略,根據《中國分類主題詞表》提供的電子商務主題詞及其副主題詞,確定三個主要檢索詞“電子商務”“電子支付”“電子商務信用”和近幾年出現的“網絡金融”和“互聯網金融”,以及交易過程會涉及到的“網絡營銷”“網店”“網絡客戶”“網上購物”“網上交易”“網上銷售”。期刊類別設定為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日期從2016年截至2020年12月2日。
對檢索到的7 371篇期刊論文進行去重,剔除會議、征文通知、期刊篇名索引等,最終得到7 100篇文獻。2016年有2 267篇相關論文發(fā)表,2017年有1 863篇發(fā)表,2018、2019、2020年分別有858篇、1 350篇、762篇論文發(fā)表。
由于高產作者數量較多,本研究取8篇及以上的作者進行了詳細統(tǒng)計,并使用知網和百度學術輔助查詢他們的詳細信息,將部分同名同姓而非同一人發(fā)表論文的作者剔除。由于數據來自網絡,可能存在一定誤差。具體內容見表1。
這15位作者的地域多分布在北京、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機構主要集中于各大高等院校,其中浙江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較突出。這些作者中職稱是教授的有10人,副教授有3人,講師2人。作者的研究領域大多分布在管理科學與工程、科學技術史、情報學和法學等,以及隸屬于管理學院、經濟學院、信息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等。正是因為電子商務研究學者專業(yè)背景的多樣性,為電子商務研究的多學科交叉性質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利用VOSviewer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本文選取了出現4次以上的作者進行共現聚類網絡構建,見圖1。
268位作者共形成了192個聚類、95條連接。其中有幾個聚類明顯的群體,分別是以李延輝為中心的池毛毛、王偉軍、趙晶的華中師范大學研究小團體,以莊雷為核心的王飛、趙成國組成的南京工業(yè)大學研究團體,以林家寶為核心的華南農業(yè)大學研究團體,以及浙江大學的曾億武和郭紅東等。這些研究者既是2016年至2020年共發(fā)表論文5篇以上的高產作者,也是與他人合作研究次數較多的典型代表。
3.1 國內電子商務研究熱點分析
3.1.1 關鍵詞詞頻統(tǒng)計分析
關鍵詞是作者根據文章研究的內容所提取出來的概括詞,是文章的主題中心的高度概括,統(tǒng)計某一領域的關鍵詞詞頻可以分析出其熱度變化和受關注程度。本文從期刊論文中提取、去重得到12 875個關鍵詞,對部分詞進行合并、刪除,選取了出現頻次排名前50的關鍵詞顯示在表2中。
國內電子商務的興起,將金融、零售、農業(yè)、支付、物流和工商管理都帶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層級。金融服務和電子支付圍繞著互聯網交易推出各種產品,由此延伸出學者對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以及相應金融監(jiān)管和企業(yè)風險管理手段和政策的更新升級,形成與行業(yè)發(fā)展的動態(tài)平衡。圍繞農業(yè)為核心的電子商務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關鍵詞農產品電商、農村電商、鄉(xiāng)村振興、農村金融的相關研究應運而生,并且給精準扶貧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在商貿零售方面,電商的業(yè)務形式加速拓展,跨境電商、供應鏈、O2O、物流、網絡營銷等相關主題也被研究者所重點關注。除此之外,依靠飛速發(fā)展的計算機技術所誕生的大數據、區(qū)塊鏈、數字經濟等研究也在電子商務的研究范疇之內。關鍵詞之間的聯系是多樣性的,因果關系、并列關系、包含關系等皆有存在,多樣化的研究角度也得益于電子商務多學科交叉的背景。
3.1.2 關鍵詞共現聚類結構分析
除了對關鍵詞詞頻進行詞頻排序和分析之外,聚類和關聯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結構與關系發(fā)現的角度。本文利用VOSviewer軟件選取出現20次以上的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共140個關鍵詞,形成了7個聚類團體、共1 688條連接的網絡共現圖,見圖2。
第一個聚類中關鍵詞有“互聯網+”、農村電商等涉及電子商務具體運營與應用相關的話題;第二類有O2O、商貿流通等與電子商務的現狀和路徑研究相關;第三個有P2P網絡借貸、大數據、區(qū)塊鏈等金融、數據技術相關;第四類有一帶一路、新常態(tài)等對于國內電子商務轉型升級、發(fā)展趨勢的思考;第五類有供給側改革、實體經濟等,是站在國家經濟和政策層面的研究;第六類包含眾籌、社會化電子商務等,是對電子商務與社會融合的現狀、未來趨勢的分析;第七類是稅收征管。
3.2 國內電子商務研究熱點演化分析
研究熱點通常是指在時效性的限制下,受到最多關注的知識主題,這是一個動態(tài)演變的過程。通過對2016—2020年每一年出現關鍵詞詞頻的統(tǒng)計,選取每年排名前20的詞導入可視化軟件,生成如下的關鍵詞演化圖。“跨境電子商務”“農村電子商務”“電商平臺”“互聯網+”“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監(jiān)管”“網絡營銷”“農產品”,一共9個關鍵詞連續(xù)五年出現在前20位。
有關“跨境電子商務”,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的副教授張夏恒《跨境電商類型與運作模式》對跨境電商各種分類進行區(qū)分,認為平臺型和自營型跨境電商的普及率較高,各自的優(yōu)勢、業(yè)務和運行模式的差異需要在實際運營中充分考慮[2];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的劉小軍、張濱分析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在跨境電商物流中的合作存在費用、時間、效率和設施等問題,提出應通過聯運、海外倉、通關環(huán)境、物流信息平臺等因素水平的提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堅實保障[3];張夏恒、郭海玲基于物種、環(huán)境、供應鏈、地理空間等不同角度對跨境電商和物流的協同機理進行研究,提出協同缺失的特征,并且給出實現路徑[4]。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洪勇,探討了農村電商和農村跨境電商產業(yè)鏈向兩端延伸,線上線下融合,多渠道拓展,并提出政策建議[5];董坤祥、侯文華等將遂昌和沙集模式結合以系統(tǒng)動力學知識,構建以產品、商業(yè)和金融模式為核心的電商集群發(fā)展模型,并對其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了展望性建議[6];安徽財經大學的朱世友,在對農村電商和物流之間的關系及現狀進行剖析的基礎上,指出農村電商物流存在規(guī)?;潭鹊?、流通渠道不順、政策不完善、專業(yè)人才匱乏等問題,并在政府引導、信息化水平、創(chuàng)新配送、人才培養(yǎng)等角度提出改善建議[7]。
“互聯網+”的研究中,遼寧大學的張榮指出了線上線下場景融合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正處在國家經濟轉型的“風口”,但金融機構不懂消費、消費行業(yè)不懂金融、互聯網金融機構不懂消費金融,以及消費者觀念不深入等問題是瓶頸,對此提出人才培養(yǎng)、產業(yè)市場建立、以及市場定位、精準營銷等方法是當下解決之道[8];楊堅爭、齊鵬程、王婷婷三位上海理工大學的學者指出傳統(tǒng)零售業(yè)處于發(fā)展停滯狀況,而借助大數據驅動的“新零售”是困境解決的一種方式,在消費者畫像、全渠道場景搭建、新型社區(qū)零售和購物中心建立等方面在未來被寄予厚望[9];南京大學的王鶴霏在“互聯網+”的角度對農村電商扶貧進行剖析,認為在電商扶貧產業(yè)的基礎、創(chuàng)新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問題,需要進行宏觀規(guī)劃和產業(yè)基礎培育,以及在技術、人才、基建上加大投入[10]。
本研究通過對CNKI近五年有關電子商務的期刊論文進行剖析。作者方面,陸岷峰、張夏恒和袁勤儉三位是最為高產的作者,五年內相關論文分別發(fā)表了19篇、19篇、16篇;浙江大學的郭紅東、曾億武也分別有13篇、12篇,并形成了一個研究小團體。關鍵詞分析中,金融、零售、農業(yè)、物流等都是研究涉及較多的領域,形成以電商運營、現狀路徑、風險與監(jiān)管、國家經濟政策和電子商務社會化等為大方向的研究?!翱缇畴娮由虅铡薄稗r村電子商務”“互聯網+”三個關鍵詞既是連續(xù)五年出現的高頻關鍵詞,也是分別在當年熱度排名前五,以此為中心的研究構成了前沿熱點。由此得出,在企業(yè)和市場的實踐中,運營模式的轉型升級要在透徹理解宏觀經濟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互聯網、社會化、數據化、風險管控等因素。
參考文獻
[1]師穎穎.國內電子商務學科知識結構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7.
[2]張夏恒.跨境電商類型與運作模式[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1):76-83.
[3]劉小軍,張濱.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物流的協作發(fā)展[J].中國流通經濟,2016(5):115-120.
[4]張夏恒,郭海玲.跨境電商與跨境物流協同:機理與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11):83-92.
[5]洪勇.我國農村電商發(fā)展的制約因素與促進政策[J].商業(yè)經濟研究,2016(4):169-171.
[6]董坤祥,侯文華,丁慧平,等.創(chuàng)新導向的農村電商集群發(fā)展研究:基于遂昌模式和沙集模式的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6,37(10):60-69,111.
[7]朱世友.農村電商發(fā)展對物流業(yè)的影響及農村物流體系構建[J].價格月刊,2016(3):75-78.
[8]張榮.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fā)展困境與路徑探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1):76-80.
[9]楊堅爭,齊鵬程,王婷婷.“新零售”背景下我國傳統(tǒng)零售企業(yè)轉型升級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8,40(9):24-31.
[10]王鶴霏.農村電商扶貧發(fā)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8(5):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