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態(tài),楊 杰,吳文靜,王小琴△
1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1;2 湖北省中醫(yī)院
糖尿病腎?。╠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1]。國內學者研究顯示DN 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已超過慢性腎小球腎炎而成為慢性腎臟病的首要病因[2]。DN 一旦進展到終末期,病情很難逆轉且病死率高,所以早期防治至關重要[3]。西醫(yī)針對DN的治療措施主要包括降糖、降壓、調節(jié)脂代謝紊亂及降低尿蛋白等[4]。這些措施在延緩DN進展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療效有限。近年來中醫(yī)在DN 的診斷及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5]。本研究通過分析中醫(yī)藥治療早期糖尿病腎?。╡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EDN)的文獻,探究EDN 中醫(yī)用藥規(guī)律。
1.1 文獻資料檢索萬方、CNKI、維普等數據庫,以“早期糖尿病腎病”或“糖尿病腎?、笃凇辈ⅰ爸嗅t(yī)藥治療”或“中醫(yī)治療”為檢索詞,時間為建庫至2019年10月。
1.2 資料篩選
1.2.1 納入標準 1)研究對象符合DN MogensenⅢ期診斷標準[6]:3 個月內尿液檢查連續(xù)2 次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jection rate,UAER)為20~200 μg/min(30~300 mg/24 h),并排除其他引起尿白蛋白增加的因素;2)以中醫(yī)藥為主要治療方法并經數據分析證明治療有效;3)有明確藥物組成;4)重復文獻按照1篇文獻整理;5)臨床研究文獻。
1.2.2 排除標準 1)文獻屬中醫(yī)藥外治法;2)個案報道、動物實驗、機制探討、藥理研究及綜述類文獻;3)各數據庫中重復收錄的相同文獻。
1.2.3 篩選結果 共搜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獻129篇,含中藥復方134首。
1.3 數據資料規(guī)范整理將篩選出的中藥復方中含有的藥物錄入Microsoft Excel 2010 數據表,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7]及《中藥學》[8]對藥物名稱進行統一規(guī)范處理,如將“沙參/北沙參”“懷牛膝/牛膝”“大黃/熟大黃/制大黃”“制附子/炮附子”“田三七/三七粉”等分別統一為“沙參”“牛膝”“大黃”“附子”“三七”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對高頻用藥進行系統聚類分析。
2.1 頻數分布134 首中藥復方共涉及藥物171味,按功效分為16 類,總用藥頻次達1572 次。其中使用頻次在20次以上的藥物20味,累計頻率達56.8%,見表1。
表1 用藥頻數分布情況
2.2 藥物歸類按《中藥學》[8]將涉及的171味中藥分為補虛藥、活血化瘀藥、清熱藥、利水滲濕藥、收澀藥、解表藥、攻下藥、止血藥、平肝熄風藥、溫里藥、化濕藥、理氣藥、消食藥、祛風濕藥、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共16 類。前5 位中以補虛藥使用頻率最高,依次為活血化瘀藥、清熱藥、利水滲濕藥、收澀藥。對5 種常用中藥類別中使用頻次排名前4 的中藥進行頻次分析,其中補虛藥黃芪最常用,活血化瘀藥中丹參最常用,清熱藥中生地黃最常用,利水滲濕藥中茯苓最常用,收澀藥中山萸肉最常用,見表2。
表2 5種常用中藥類別中主要中藥使用頻次
2.3 藥物性味歸經在171 味治療EDN 的中藥中,涉及5種藥性、7種藥味、12種歸經。藥性主要有寒、溫、平3 類,寒性藥物使用最多,為38.0%(65/171);藥味以甘、苦、寒為主,占藥味總數的82.8%(226/273);歸經以肝、肺、脾、腎、胃、腎經為主,占所有藥物歸經的76.9%(333/433),見表3。
表3 藥物性味歸經統計
2.4 藥物聚類分析對使用頻次在15 次以上的藥物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這些藥物可聚為兩大類。第Ⅰ類:山藥、黃精、黨參、太子參、甘草、茯苓、芡實、黃芪、葛根、枸杞子、牛膝、熟地黃、山萸肉、五味子、金櫻子;第Ⅱ類:地龍、益母草、澤瀉、當歸、紅花、川芎、炒白術、三七、大黃、水蛭、桃仁、丹參、牡丹皮、生地黃、麥冬。見圖1。
圖1 藥物聚類分析譜圖
DN 屬祖國醫(yī)學消渴病“下消”“腎消”范疇[9]?!额愖C治裁》中載:“消分上中下三癥,謂消渴、消谷、消腎也。皆水火不交,燥熱傷陰所致”。《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云:“飲水隨飲而下,小便味甘而白濁,腰腿消瘦者,腎痟也”。根據DN 臨床表現可知其歸屬于腎消?!杜R證指南醫(yī)案·三消》中載:“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指出陰津虧虛,燥熱內結是DN 病機關鍵,陰虛日久損傷陽氣,則成氣陰兩虛。后人在此基礎上繼承創(chuàng)新,進一步提出瘀、毒、熱、痰濕等是造成DN發(fā)生發(fā)展的病理因素[10-11]。
從病因病機看,本病在初期以氣虛或陰虛單一出現,或以陰虛為主要表現[12],氣為血之帥,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以致瘀血內生,故臨證時可見多數患者夾瘀。有學者[13]對歷年EDN 中醫(yī)證候文獻進行研究發(fā)現,EDN 以氣陰兩虛、血瘀證為最主要證型。本研究結果顯示,藥物類別主要為補虛藥、活血化瘀藥、清熱藥、利水滲濕藥及收澀藥,累計頻率達84.0%。治療以益氣養(yǎng)陰固腎、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為大法。性味以甘苦寒為主。寒涼藥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作用,清利濕熱毒邪以除腎絡積血。甘味藥能“補”、能“和”、能“緩”,主要取其補益中焦脾胃,恢復升清降濁功能。甘味藥可通過不同作用靶點起降血糖作用,單獨運用或復方均可控制血糖[14]。再以苦味藥清熱燥濕、瀉火存陰?!饵S帝內經》中闡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于膀胱?!辈±砬闆r下腎失封藏、肝失疏泄、脾失統攝、肺失宣發(fā)可致精微物質外泄,是造成患者持續(xù)蛋白尿的原因,故選用藥物多歸肝、肺、脾胃及腎經。
在治療EDN 的常用藥物中,黃芪的使用頻率最高。黃芪出自《神農本草經》,屬上品類,具有補中益氣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等功效[15]。有補而兼通,性不壅膩的特性。其主要成分有黃芪多糖、黃酮類化合物、黃芪皂苷等,臨床以黃芪皂苷類成分研究報道居多。黃芪甲苷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細胞凋亡、抗纖維化等生物活性[16],在改善DN 方面,可能與抗氧化改善腎內氧自由基損傷、抑制內質網應激、降低腎組織轉化生長因子(TGFβ-1)mRNA 表 達及影響Smads 信號通路有關[17-18]。故各醫(yī)家將其廣泛運用于DN的治療?;钛鏊幹惺褂妙l率最高的是丹參,古有“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之稱。其治療DN 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可能與細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相關,通過調節(jié)糖脂代謝、炎癥反應及氧化應激等保護腎小球濾過屏障,減輕腎損傷以達到延緩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目的[19]。此外藥物聚類分析形成兩個聚類方:Ⅰ類為六味地黃丸合四君子湯、水陸二仙丹加減化裁而來,主要功效為健脾益氣、固腎滋陰。Ⅱ類為桃紅四物湯合一眾活血化瘀藥化裁而成,兼益氣滋陰。由此可以看出本病的治療宜標本兼顧,以益氣滋陰固本為重中之重,再根據臨證配伍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濕等類藥物。
中醫(yī)藥治療EDN 有其獨特優(yōu)勢,并有一定的臨床效果。由于本研究缺乏對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故存在一定局限性,希能為同仁提供參考與借鑒,更有待各位同道對此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