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娜 栗新燕 楊纓 杜曉娟 王文麗
隨著社會醫(yī)療水平的全面提高,意外傷害逐漸取代了感染性疾病對兒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威脅地位,成為世界范圍內導致兒童住院、殘疾、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1-2]。經濟發(fā)展迅猛、機動車保有量指數倍增使得交通意外對兒童生命的威脅逐漸得到社會的關注,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死亡位居中國部分地區(qū)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因的前三位[3-6]。交通意外發(fā)生率逐年增加,而內蒙古自治區(qū)卻缺少相關研究,本次調查旨在了解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死亡的構成、特征及影響因素,為降低本區(qū)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死亡率和消除可預防的兒童死亡提供數據支撐。
1. 研究對象:來自于內蒙古自治區(qū)12個盟市所轄的103個區(qū)縣所有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病例組:2015年10月1日—2017年9月30日期間死于交通意外的5歲以下兒童。對照組:按照如下匹配條件選擇調查前1年內從未發(fā)生過意外傷害的5歲以下健康兒童:(1)與病例居住在同一村(居)委會或相鄰村(居)委會;(2)與病例性別相同;(3)與病例年齡相差在6個月以內。住址為優(yōu)先匹配條件。對病例組及對照組的主要看護人進行專項調查。
2. 專項調查:參照“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jiān)測方案”3+1上報模式,資料來源于2016—2017年內蒙古婦幼衛(wèi)生監(jiān)測報表及《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死亡調查表》、《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對照調查表》。調查表內容包括(1)兒童及家庭基本情況:①兒童的基本情況;②家庭的基本情況;③兒童的看護情況。(2)傷害發(fā)生時的基本情況:①傷害發(fā)生的道路及要素;②傷害發(fā)生時兒童的看護及救護情況。根據《全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監(jiān)測方案》,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率=(當年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數/當年活產數)×100 000/105,各意外死因的死亡率=(該意外死因的死亡兒童數/當年活產數)×100 000/105。
3. 質量控制方法: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工作人員負責調查表的填寫,采用逐級審核的方式并依托全區(qū)婦幼衛(wèi)生數據逐級質量控制,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4.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采用Epidata 3.0軟件進行數據的雙人雙錄入,同時進行邏輯糾錯,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交通意外死亡與各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內蒙古自治區(qū)2016—2017年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死亡率及基本構成:內蒙古婦幼衛(wèi)生監(jiān)測數據顯示內蒙古自治區(qū)2016—2017年活產數共計438 986例,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194例,排名前三位的依次為:交通意外(63例)、意外窒息(51例)和意外跌落(34例)。其中因交通意外死亡占32.5%(63/194),死亡率為14.4/10萬。其中:男童占58.7%(37/63),女童占41.3%(26/63);新生兒占3.2%(2/63),嬰兒占20.6%(13/63),1~4歲兒童占76.2%(48/63);城區(qū)兒童占23.8%(15/63),牧區(qū)兒童占22.2%(14/63),半農半牧區(qū)兒童占44.5%(28/63),農區(qū)兒童占9.5%(6/63);東部區(qū)(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兒童占44.5%(28/63),中部區(qū)(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兒童占22.2%(14/63),西部區(qū)(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兒童占33.3%(21/63)。各年度死亡的基本構成情況見表1。
表1 2016—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死亡基本構成情況
2. 內蒙古自治區(qū)2016—2017年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死亡的道路及其他要素構成情況: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傷害發(fā)生時的道路情況來看,死亡多發(fā)生于非交叉路口(61.9%,39/63)、無限速標志(57.1%,36/63)、無人行步道(81.0%,51/63)及無非機動車道(68.3%,43/63)、無交警或電子眼監(jiān)控(76.2%,48/63)的路段,42.9%(27/63)的傷害發(fā)生時路況良好,狹窄和彎道分別占27.0%(17/63)和22.2%(14/63),顛簸及其他路況占7.9%(5/63);55.6%(35/63)的傷害發(fā)生于單車道,33.3%(21/63)發(fā)生于雙車道,四車道及以上占11.1%(7/63)。傷害發(fā)生時的其他要素情況詳見表2。
表2 2016—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傷害要素構成情況
傷害發(fā)生時,66.7%(42/63)的兒童和主要看護人在一起,23.8%(15/63)和其他成人在一起,9.5%(6/63)為獨自一人。71.4%(45/63)的兒童于傷害發(fā)生地點得到急救,47.6%(30/63)的兒童于傷害發(fā)生后就診,未就診原因均為當場死亡。
3. 內蒙古自治區(qū)2016—2017年5歲以下兒童交通意外死亡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意外發(fā)生為因變量,以除去匹配因素外的兒童及家庭基本情況(兒童現住址是否為戶籍地址,父親和母親受教育程度、是否為兒童的主要看護人)和兒童看護情況(看護人帶兒童出行時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看護人帶兒童駕駛/乘坐汽車時兒童的乘坐位置,看護人對無證駕駛、酒后駕駛、闖紅燈、駕駛途中撥打手機、超速、超載、不系安全帶、不使用兒童安全座椅、駕駛/乘坐摩托車時不戴頭盔、機動車占用非機動車道的安全意識)共17項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如表3所示:兒童現住址非戶籍地及對超載、不系安全帶、不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危險性意識不夠為交通意外死亡的危險因素(P<0.05)。
表3 交通意外死亡與相關因素的單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四項自變量納入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如表4所示:兒童現住址非戶籍地及對不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危險性意識不夠為交通意外死亡的危險因素(P<0.05)。
表4 交通意外死亡與相關因素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交通意外、意外窒息和意外跌落為2016—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前三位意外死亡的死因,交通意外已經超越意外窒息成為內蒙古自治區(qū)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的首位死因[7]。從死亡性別及年齡構成來看,男童略多于女童且1~4歲兒童所占比例最大,這與國內一些報道相符[8-10]。內蒙古自治區(qū)由于特殊的自然及地理特征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農牧業(yè)地區(qū),農牧業(yè)作為第一產業(yè)從業(yè)人數眾多也使得傷害的發(fā)生在半農半牧區(qū)占較大比重;東部區(qū)傷害發(fā)生相對較多,可能與本區(qū)的人口密度分布及經濟水平有關。
對交通意外死亡的特征研究顯示:事故多發(fā)生于天氣晴朗且路況及照明良好的農村道路,以單行路和雙行路為主,事故路段大部分未設交警或電子眼監(jiān)控。事故車輛多在直行途中與其他機動車發(fā)生碰撞,除7.7%的兒童在乘車時乘坐兒童安全座椅外其余大部分由成人抱著。以上結果表明人為因素是交通意外發(fā)生的主要因素,而駕駛員及看護人的自覺性及安全意識又是最主要的因素,這與國內部分研究結果一致[11]。交通事故的發(fā)生與事故雙方都有密切關系且有突發(fā)性和不可預測性,提示政府與交通部門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加強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加強農村道路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執(zhí)勤人員配備,從道路硬件條件、駕駛人警惕意識等多方面進行交通傷害的綜合防控。5歲以下兒童各生理系統(tǒng)功能尚處于不成熟階段,較易發(fā)生損傷且造成嚴重后果,大多數兒童在傷害發(fā)生時雖有成人監(jiān)護且得到了現場急救,但在事故發(fā)生地點或去醫(yī)院就醫(yī)的途中死亡者所占比例仍較大。
通過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兒童現住址非戶籍地及對不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危險性意識不夠為交通意外死亡的危險因素。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相比流動性較大且對周邊環(huán)境不夠熟悉,同時外來人口的生活壓力普遍較大、受教育程度不高、安全意識不強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意外的發(fā)生風險[8,12-13]。隨著各種媒體對交通安全知識的普及,大部分人群對交通事故高危因素的危險性意識較強,但對不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危險性意識明顯不足。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兒童安全座椅能對乘車兒童起到充分的保護作用,在小轎車發(fā)生碰撞時使嬰兒和幼兒的死亡率分別降低71%和54%[14]。中國相關研究顯示:約有四成的汽車車主曾讓兒童坐在副駕駛位置、有四成的車主選擇在乘車時把兒童抱在懷里,立法缺失、經濟壓力及兒童不愿配合等原因導致兒童安全座椅購買和使用率低,未配備安全座椅成為兒童在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5]。
綜上,交通意外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對兒童的傷害預防應把重點放在對兒童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上。加強對內蒙古自治區(qū)流動人口的管理,加強家庭、社區(qū)等重點場所的安全教育,普及交通意外的防范知識、提高重點人群防范意識是目前保健服務工作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