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依托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有機融入課程思政的育人實踐,闡述了本項目組如何通過各種具體措施,達到在進行語言基礎教育的同時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作者簡介】 陸小英(1974-),女,漢族,江蘇無錫人,江蘇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江蘇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2020年度校級科研立項資助一般課題“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生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SITJY202021) 。
課程思政是于2014年提出的一種教育理念,其基本內涵是“依托、借助于專業(yè)課、通識課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或者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專業(yè)課、通識課的教育實踐活動”。其宗旨在于將各課程的育人功能發(fā)揮至最大限度,凸顯其育人價值,構建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體系,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課程思政,顧名思義是以課程為載體,以各學科知識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為切入點,以課堂實施為基本途徑的育人實踐活動。思政課程屬于顯性思政,課程思政則屬于隱性思政。課程思政具有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特色。因而,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獨到的滲透性和親和力,是思政課程的極佳補充。
高職英語是高職院校的基礎通識課,也是語言基礎課程。其內容涉獵廣、涵蓋面大,包含政治、文化、歷史、經濟等多個領域。這些材料不僅有著包羅萬象的語言知識,而且還能為思想品德修養(yǎng)教育提供最原始的素材。因此,本項目組把高職英語教改作為一個隱性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優(yōu)勢。
一、課程思政介入高職英語教改的現實問題
當前的外語教育仍然存在“強工具性,弱人文性”的問題,引發(fā)母語危機和文化安全,本土文化主權意識被削弱等現象。課堂上,教師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思想政治人文教育較少涉及,忽視了西方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意識方面比較薄弱。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項目組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長期以來,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孤島困境,思政與課程教學“兩張皮”現象一直存在。外語教學課程思政并不是外語教學和課程思政的簡單相加,而是外語教學和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關鍵是如何進行內容的合理分配。
2.在高職英語課時量逐年減少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將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相互融合并被學生接納?
3.高職英語教師的關注點在于語言教學以及應試技巧,教師的職業(yè)能力發(fā)展主要圍繞這兩個中心。因此,忽視了高職英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因為教師本身的課程思政意識不足,自然錯失了許多寶貴的機會來顯現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功能。如今在這種背景下,應思考如何處理從中英兩種語言概念轉換的簡單傳遞,提升至進一步融通中外文化,凸顯中國元素,實現話語方式的轉變。
4.在教學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教師應思考從什么渠道搜尋合適的課程思政語料,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建立有效的課程思政的呈現模式,以此激發(fā)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求知欲,真正成為課程思政教學的主動參與者。
二、項目實施的前期準備
1.本項目的研究對象:大一新生。對進行課程思政融入 的創(chuàng)新班與沒有進行課程思政融入的普通班作對比研究。
2.總體框架。本項目對創(chuàng)新班的高職英語教學進行多模式的課程思政融入(創(chuàng)新班和普通班學生的思想意識均處于大一新生的基本水平),普通班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而創(chuàng)新班的授課內容則根據專業(yè)特點、人才培養(yǎng)方案以及學生的情感特征,尋找有利的契合點,通過研究團隊與學生共同努力來挖掘課程思政素材進行課程設計,根據相應的知識點來設計教學模塊,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并強調“在理論與運用中保持平衡的觀點”。 本項目擬解決課程教學和課程思政的孤島困境問題,達到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目標,從而改變單一的“填鴨式”英語教學。
三、項目實施的具體實踐措施
1. 從頂層設計角度明確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陡呗毟邔=逃⒄Z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高職高專教育培養(yǎng)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型專門人才。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yǎng)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yè)務活動的能力”。高職英語課程在完成語言知識教育和語言能力培養(yǎng)目標任務以外,還要發(fā)揮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2. 剖析教學內容,有機融入或挖掘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第一,優(yōu)化已有的教材內容,挖掘思政元素。英語教材內容豐富多彩,項目組成員精挑細選,將語言基礎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規(guī)范、思想認識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傳播中國文化,培養(yǎng)職業(yè)精神,將技能培養(yǎng)與價值引領教育統(tǒng)一起來。以《新視野英語》教材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A bright future”(一個光明的未來)的話題,引導大學新生如何作出課程選擇并進行公民責任感教育;結合“Time slows down”(時光駐足)的學習,展開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教育;結合“A real addition”(真正的成癮)展開網絡安全教育,討論如何克服網癮,培養(yǎng)自主學習習慣;結合“Hero”(英雄)的話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討論面對疫情,抗疫戰(zhàn)士如何舍小家為大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3. 根據時事政治,及時補充鮮活的題材。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此,課堂學習材料的選取也應該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氣息,并且要貼近現實生活,從而提升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效果。
4. 根據班級具體情況、學風,選擇合適的情境教學法。項目組成員根據研究對象的認知特點、成長軌跡,進行主題思政教育的量身定制。比如,一部分研究對象英語基礎比較薄弱,教師可以挑選經典的中英文勵志名言來激勵他們;有的研究對象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終日無所事事。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中外名人內心蛻變的事例來引導他們走出低谷,克服彷徨,奔向人生的新目標。
5. 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將思政教育潛移默化地引入。對于項目組成員主動實施的教學活動,研究對象只是被動地接受。因此,必須幫助研究對象組成合作小組,把積極向上的學生和個性內斂的學生組合在一起,進行性格互補,結合興趣特點、特長分工,保證每個學習小組的任務分配都有所側重。學生在高中階段以應試教育為主,鮮有接觸角色扮演朗讀、視頻教學、紅歌選唱等風格迥異的學習方式。應用上述學習方式,學生不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完全沉浸于英語學習中,思政教育也隨之發(fā)生。在團隊合作中,團結協(xié)作、互幫互助、關愛鼓勵等思政元素在活動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在講臺上講“我身邊的英雄故事”突然卡殼,其他同學用熱烈的掌聲鼓勵他,用真誠的目光等待他的敘述。他講完故事后,大家不約而同地齊聲贊美,那就是語言教育與思政教育最完美的結合。
此外,項目組成員引導學生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搜集相關的英語素材,使課堂內容豐盈,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從歷史維度考察西方文明進程,強調世界文化多樣性和不同文明之間的互鑒。學生通過中外比較正確認識西方話語的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盲區(qū),避免“盲從”,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同時,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職業(yè)夢、中國文化認識等主題活動,進一步領會思政教育的具體內容。
四、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反哺”課堂教學,達到思政教育目的
必須打破單一的終結性評價考核機制的壁壘,堅持把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知識技能的考核必須涉及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品德行為。另外,增加口試部分,如談論職業(yè)精神、理想、中國文化主題的考核點。學習過程中的考核還應包含學習態(tài)度、課堂紀律、學習參與度、合作精神以及幫助他人等品德行為。同時,從不同的維度來進行考核,建立任課教師、學習小組、學習同伴以及自身在內的多主體評價機制,力求保證考核的公平合理。這樣,學生在進行項目研究的時候,就有會針對性地參照實施。
在研究過程中,部分學生表示,自己對思政教育的理解,從大而空轉變?yōu)槊看斡⒄Z課對思政教育的內容和目的越來越清晰,最后發(fā)展為自然而然地把思政教育與課程教育融為一體,毫無違和感。這說明,與普通班相比,實驗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五、提升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對學生的“三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課程思政意識,充分利用鮮活的外語課程思政素材,提煉其中所蘊含的潛在的思政教育資源,使外語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功能。定期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廣益,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取長補短。另外,向專業(yè)的思政教師學習,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事政治的學習,研究和積累相關的英文素材,在傳播文化和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
六、結語
本項目能從本質上有效地解決思政教育和高職英語教學“兩張皮”問題,促使兩者有機融合。在研究過程中,充分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巧妙地利用鮮活的高職英語思政素材,精心挖掘課程及補充內容中所蘊含的潛在的思政教育資源,使英語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達到“如春在花,如鹽在水”的教學效果。本項目研究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于師生雙方的成長,都是一種雙贏的效果。如何充分挖掘并發(fā)揮高職英語的課程思政育人功能,將英語語言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使命,值得英語教師在大量的教學改革和實踐中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趙繼偉.課程思政:涵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2):114-119.
[2]吳志芳.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探索[J].職業(yè)教育(評論版),2019(36):87-91.
[3]胡軍.“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外語課程的生成路徑研究[J].職教通訊,2019(2):30-34.
[4]楊維東.外語教育中存在的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問題及應對[J].外語教學,2015(5):73-76.
[5]Austina, Lucinda L,Elizabeth L. Toth. Exploring ethics education in global public relations curricula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urricula descrip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public relations educators[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1(37):506-51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安秀梅.《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