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良,李今朝
(1.錦州醫(yī)科大學盤錦市中心醫(yī)院 研究生培養(yǎng)基地,遼寧 錦州 124000;2.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隨著心血管?。–VD)的發(fā)病人數(shù)逐年增加。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逐步升高?,F(xiàn)階段患有該癥人數(shù)約有2.9 億,其中患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HD)約為1100 萬,心血管病死亡率依然高居第1 位,占疾病死亡>40%[1]。盡管全球CHD 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因人口增長和老齡化問題導致CHD 死亡的絕對數(shù)量仍在增長[2]。CHD 是冠狀動脈發(fā)生了粥樣病變引起管腔狹窄或阻塞,使心肌缺血、缺氧、壞死而產(chǎn)生的心臟病。2 型糖尿?。═2DM)是由胰島素抵抗或分泌缺陷所導致,以慢性血糖升高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內(nèi)分泌疾病。常伴有CHD 的主要危險因素,如高血脂等。而且容易發(fā)生血管并發(fā)癥,其中大中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心腦血管事件就是其主要死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因為神經(jīng)病變而使感覺癥狀輕微,一旦合并CHD,由于患者感覺不敏感,病變往往很嚴重,常為多支病變或一支多處病變。即便接受血糖控制治療,CHD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發(fā)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依然高于單純CHD 患者,其與心肌梗死(MI)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風險相同[3]。本研究通過比較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比值(LMR)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及預后的關系,旨在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9 月至2019 年8 月在盤錦市中心醫(yī)院心內(nèi)科住院通過冠狀動脈造影確定為CHD合并糖尿病及單純CHD 的共106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組(A 組)59例和單純CHD 組(B 組)47 例。A 組男性38 例,女性21 例;年齡(64.0±9.3)歲。再根據(jù)A 組LMR 值的中位數(shù)高低分為A1 組30 例(LMR≥3.51)和A2 組29 例(LMR<3.51)。B 組男性29例,女性18 例;年齡(62.8±7.7 歲)。另取該院體檢的31 例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C 組):男性18 例,女性13 例,年齡62.7±8.2 歲。CHD 診斷標準:近期典型的心絞痛癥狀,且造影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及其主要分支中任一血管狹窄≥50%。糖尿病診斷標準:參考美國糖尿病學會2013 年提出的標準:①空腹血糖≥7.0 mmol/L(>8 h 無任何熱量攝入);②糖化血紅蛋白≥6.5%;③糖尿病典型癥狀+隨機血糖≥11.1 mmol/L;④OGTT 試驗,2 h 后血糖≥11.1 mmol/L。排除標準:①嚴重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Ⅳ級);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③急性心肌梗死(4 周內(nèi));④近期感染發(fā)熱;⑤貧血;⑥甲狀腺疾??;⑦血液病;⑧免疫性疾??;⑨腫瘤等。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研究對象資料能夠通過病例系統(tǒng)及隨訪得到。入院時常規(guī)采集研究對象一般信息,詳細詢問病史,第2 天晨空腹(禁食>12 h)采集靜脈血,檢測血常規(guī)、血脂、肝腎功、糖化血紅蛋白等指標。以及1 年后電話隨訪主要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等。
采用Gensini 評分[4]記錄每個患者冠狀動脈造影時的結(jié)果,且結(jié)果需由2 名經(jīng)驗豐富的介入科醫(yī)生共同確診。對患者冠狀動脈影術(shù)后1 年依次進行電話隨訪,記錄是否發(fā)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含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腦卒中[5]。心血管性死亡定義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shù)后因為心臟原因所致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定義為反復胸痛或心電圖出現(xiàn)新的變化(連續(xù)2 個導聯(lián)的ST-T 改變或新發(fā)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或影像學證實新發(fā)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障礙,同時伴心肌標志物新增>20%。非致死性腦卒中是指近期非致命性的腦血管缺血或出血事件。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比較用用方差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各變量相關性用Pearson 相關分析。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得出血清LMR 值預測CHD 及CHD 合并糖尿病狹窄程度的敏感度和特異性。再對CHD 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高LMR 組和低LMR 組進行Kaplan-Meier 分析,應用Log-rank檢驗1 年后MACE 的累積發(fā)生率有無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組性別、年齡、高血壓史、吸煙史、白細胞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淋巴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及肌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單核細胞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院意義(P<0.05)。見表1。
表1 3 組臨床資料比較
C 組LMR 值較B 組和A 組高,且B 組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院意義(P<0.05)。A 組Gensini評分較B 組和C 組高,且B 組高于C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 組LMR 值及Gensini 評分比較()
表2 3 組LMR 值及Gensini 評分比較()
A 組血清LMR 值與Gensini 評分呈負相關(r=-0.361,P=0.005);B 組血清LMR 值與Gensini 評分亦呈負相關(r=-0.339,P=0.020);對照組血清LMR 值與Gensini 評分無相關性(r=-0.115,P=0.540)。見圖1~3。
圖1 A 組血清LMR 值與Gensini 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圖2 B 組血清LMR 值與Gensini 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圖3 對照組血清LMR 值與Gensini 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CHD 合并糖尿病組ROC 曲線下面積為0.805(95%CI:0.708~0.902,P<0.001)。當LMR 臨界值為0.503 時,其診斷效能最高(敏感性為77.4%,特異性為72.9%)。兩者比較證明LMR 對于CHD合并糖尿病擁有更高的預測價值。見圖4。
圖4 血清LMR 值對CHD 合并糖尿病的診斷價值參數(shù)
A1 組心血管性死亡(0.0 vs.13.8)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6.7 vs.24.1)發(fā)生率低于A2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非致死性腦卒中(3.3 vs.6.9)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Kaplan-Meier 生存曲線分析顯示,CHD 合并糖尿病患者中,A1 組較A2 組1 年后發(fā)生MACE 的風險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5。
圖5 高LMR 組與低LMR 組MACE 事件累計發(fā)生率的Kaplan-Meier 分析
很多研究證明,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及其預后與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及腫瘤壞死因子-α 等有關,且白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計數(shù)都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相關[6-7]。
CHD 作為一種慢性炎癥性反應,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機制[8]。在整個過程中,單核細胞擁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黏附在血管內(nèi)膜,可以直接損傷內(nèi)皮,繼而產(chǎn)生炎性因子與氧自由基;低密度脂蛋白被這些物質(zhì)氧化,產(chǎn)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9]。而后單核細胞又在動脈內(nèi)膜下間隙分化成為巨噬細胞,并大量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從而形成泡沫細胞,降低斑塊穩(wěn)定性[10]。JUNG 等[11]研究指出,單核細胞計數(shù)比白細胞計數(shù)在冠狀動脈狹窄方面有更高的預測價值,且是CHD 的獨立預測因子。在CHD 這種慢性炎癥反應的作用下,由于生理應激反應,淋巴細胞會向淋巴器官再分布或凋亡、導致數(shù)量減少,加速斑塊脂質(zhì)壞死核心的形成、削弱纖維帽,加重斑塊負荷是導致粥樣斑塊破裂的重要原因[12]。其處于應激狀態(tài)時,機體會產(chǎn)生大量的激素和兒茶酚胺,致使NK 細胞活性增高,從而使淋巴細胞計數(shù)下降[13]。既往的研究也指出,淋巴細胞減少會導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導致患者預后不良[14]。
糖尿病與CHD 一樣,也是一種慢性炎癥性反應,其在炎性因子的相互作用下,通過引發(fā)分泌功能障礙或不受控制的細胞凋亡從而直接降低胰島β 細胞的功能[15]。相關研究顯示,T2DM 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下降[16]。有研究表明,CHD 患者的不良的心血管終點事件與低淋巴細胞計數(shù)和高單核細胞計數(shù)有相關性[17-18]。WANG 等[19]進行了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當LMR 下降時,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心血管性死亡率明顯增加。
綜上所述,CHD 合并糖尿病患者的LMR 值要明顯低于單純CHD 和正常患者,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及其預后呈負相關性,并且擁有很高的診斷預測價值,其在臨床可作為快速評價CHD 合并糖尿病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及其預后的簡易、廉價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