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蕊,柳 梅,彭麗清,翁方中
(湖北省武漢市第一醫(yī)院/湖北省武漢市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湖北 武漢 430000)
肺源性心臟病是由支氣管-肺組織、肺動脈血管病變引起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右心房擴大及心臟功能衰竭的一種疾病,可引發(fā)肺性腦病、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并發(fā)癥[1]。肺源性心臟病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發(fā)展及預后情況已受到臨床高度重視與關(guān)注,及早診治并對患者預后進行有效評估,對緩解患者病情發(fā)展及改善預后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對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預后評估缺乏敏感指標。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為機體內(nèi)重要轉(zhuǎn)移酶,多分布于細胞膜和線粒體上,已有研究表明,GGT與多種疾病均存在密切關(guān)聯(lián)性,如肝臟疾病、心臟病變等[2,3]。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屬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為反映腎功能的敏感指標,但除腎臟疾病外,研究指出,CysC水平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臟受累也存在相關(guān)性[4]。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為急性實相蛋白,對多種肺部疾病的診療和預后均有一定預測價值。本次研究選取我院95例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探討患者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與其預后的關(guān)系。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95例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診斷標準》,均經(jīng)影像學檢查或手術(shù)確診;②有咳嗽、咳痰、胸悶、喘息、呼吸困難等癥狀;③血氣分析檢顯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顯示PaO2<60mmHg,PaCO2>50mmHg;④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急性肺栓塞;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③合并內(nèi)分泌疾??;④嚴重感染;⑤肺結(jié)核;⑥急性腦血管疾病;⑦惡性腫瘤;⑧血液系統(tǒng)疾??;⑨資料不全。95例患者中男52例,女43例,年齡45~78歲,平均(60.29±6.77)歲。并選取同期于本院進行體檢的50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體檢報告顯示心肺功能正常;②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同觀察組。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59.17±6.82)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
1.2方法: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檢測: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mL,置于無菌干燥試管中,3000r/min離心15min,分離血清,于-80℃環(huán)境中保存待檢。血清GGT采用貝克曼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CysC、hs-CRP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試劑為儀器配套試劑,檢測過程均嚴格依據(jù)試劑盒說明進行。臨床資料收集:收集觀察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高血壓史、冠心病史、凝血指標[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吸煙史、高血脂史、是否行全身激素治療、年齡、糖尿病史、是否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并記錄患者住院期間24h內(nèi)死亡情況。
2.1觀察組與對照組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比較:觀察組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血清GGT CysC和hs-CRP水平比較
2.2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預后情況:本次95例患者中存活75例,死亡20例,死亡率為21.05%。
2.3存活組與死亡組臨床資料比較:死亡組性別、吸煙史、Fib、冠心病史、APTT、高血壓史、PT、高血脂史、TT、糖尿病史、全身激素治療、年齡、呼吸機輔助通氣與存活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存活組與死亡組臨床資料比較
2.4存活組與死亡組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比較:死亡組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組(P<0.05),見表3。
表3 存活組與死亡組血清GGT CysC和hs-CRP水平比較
2.5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預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是否死亡為因變量(死亡=0,存活=1),將存活組與死亡組資料中差異顯著的因素(GGT、CysC和hs-CRP)作為自變量,均為原值輸入,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GGT、CysC和hs-CRP是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4 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預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肺源性心臟病是臨床常見疾病,其發(fā)病誘因較多,以慢性支氣管炎并發(fā)肺氣腫最為多見,其次為支氣管擴張或哮喘、重癥肺結(jié)核等[5],主要表現(xiàn)為長期咳嗽、咳痰,可見呼吸困難癥狀,尤其是運動后。近年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肺源性心臟病發(fā)病率明顯升高,有資料顯示,該病死亡率達到19.35%[6]。呼吸衰竭為肺源性心臟病重要并發(fā)癥,許多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預后差,本次研究中,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率為21.05%,可見其死亡率較高。及早預測其預后,對采取相關(guān)治療措施、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GGT主要分布在腎臟中,其次為胰腺、肝臟,對占位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診斷具有重要價值。以往對GG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臟病變中,近年來其在肝膽疾病外的臨床應用也獲得關(guān)注。相關(guān)研究表示,GGT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有效預測心腦血管疾病、肝膽病變及呼吸系統(tǒng)疾病[7]。周萍等[8]研究顯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其血清GGT水平呈正相關(guān),高水平GGT為患者近期死亡危險因素。CysC為分泌性蛋白質(zhì),能自由透過腎小球,其每日分泌量固定,產(chǎn)生率穩(wěn)定,絕大多數(shù)通過腎臟排泄,可作為反映腎臟功能的理想標記物。但是有研究表示,血清CysC水平在肺部疾病患者中也可見異常表達[9]。錢利華等[10]檢測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CysC水平表達情況,顯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CysC水平異常升高。hs-CRP為敏感炎性指標,在機體發(fā)生炎性變化時,其水平也會異常升高。周陽貞等[11]研究指出,急性加重期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顯升高,經(jīng)臨床治療后下降,且hs-CRP水平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具有相關(guān)性。劉燕等[12]研究指出,血清hs-CRP水平對評估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臨床轉(zhuǎn)歸具有一定臨床意義。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血清GGT、CysC和hs-CRP的表達水平與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有關(guān)。分析患者預后情況,發(fā)現(xiàn)死亡組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組,意味著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預后與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存在相關(guān)性。進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血清GGT、CysC和hs-CRP是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死亡的影響因素,表明GGT、CysC和hs-CRP可作為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預后的評估指標。關(guān)于GGT、CysC、hs-CRP與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預后的相關(guān)性機制暫不明確,可能是患者體內(nèi)多種炎癥細胞激活,釋放了大量炎性因子,引起相關(guān)氧化應激反應,繼而造成GGT、CysC和hs-CRP合成和釋放增多,但具體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論證。
綜上所述,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呈高表達,且與患者預后存在相關(guān)性,對肺源性心臟病呼吸衰竭患者血清GGT、CysC和hs-CRP水平進行監(jiān)測,在患者預后評估中具有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