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英
(荊州市胸科醫(yī)院 湖北 荊州 434000)
肺癌屬臨床發(fā)病率及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手術是臨床治療肺癌的主要方案,為提高手術療效,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降低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臨床需強化肺癌圍術期護理干預[1]。加速康復護理屬肺癌護理的全新理念,護理人員將傳統(tǒng)護理模式進行改進優(yōu)化,并融入疼痛控制、麻醉醫(yī)學、外科手術方案等內容,以降低手術應激反應,緩解術后疼痛,加速康復,縮短住院時間為主要目標[2]。臨床關于肺癌圍術期護理中應用加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尚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及分析評估,本文總結統(tǒng)計我院肺癌患者各項基線臨床資料,分析加速康復護理的具體應用相關問題。
擇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在我院就診84 例肺癌患者,以護理方案差異為依據,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各42 例。統(tǒng)計評估兩組各項基線臨床資料,研究組男25 例,女17 例,年齡52 ~77 歲,平均數(shù)(65.88±2.07)歲,病程1 ~3 年,平均(1.22±0.68)年。對照組男24 例,女18 例,年齡54 ~78 歲,平均(65.97±2.11)歲,病程1 ~4 年,平均(1.59±0.77)年,兩組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可比。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及癥狀評估確診為肺癌,符合單肺葉切除指征,術前未行放化療治療,且同意參與。
排除標準:需行多肺葉切除或姑息性手術治療,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及其他無法配合人員。
對照組患者行肺癌圍術期基礎性護理干預,術前禁食時間為12 h,術前禁水時間為4 h,告知患者手術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術后禁食時間為6 h,保持去枕平臥位6 h,術后第2 d 起可食用流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完成康復訓練,依據患者個人意愿確定訓練具體時間。
研究組患者行加速康復護理,護理人員依據加速康復護理理念制定各項護理干預措施。(1)術前護理:術前禁食時間為6 h,術前禁水時間為2 h,以此來緩解術前患者體內液體負荷狀態(tài)。術前護理人員需為患者介紹加速康復護理的基本流程及作用,告知患者配合注意事項。同時,需為患者講解肺癌手術相關知識,并實施心理疏導,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術前利用VAS評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行應激性鎮(zhèn)痛干預。強化術前營養(yǎng)支持,可指導患者服用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營養(yǎng)物質,并適量補充白蛋白。指導患者完成術前完成吹氣球、深呼吸、咳嗽等呼吸訓練,配合行有氧運動訓練,以緩解手術所致機體應激性反應。(2)術中護理:術中護理人員需調節(jié)手術室溫度為25℃,濕度為45%~65%,妥善做好患者肢體保溫,配合醫(yī)師完成麻醉及手術操作。術中護理人員需遵醫(yī)囑調整麻醉藥物用量,控制術中輸液量上限為1 500 mL。輸液期間使用加溫設備,維持患者體溫為36.5℃。手術操作期間需避免頻繁擠壓及翻動患者肺部,以降低手術所致應激性反應。(3)術后護理:術后護理人員需間隔30 m i n 擠壓胸管,以預防血塊堵塞胸管,維持胸管引流通暢,并觀察胸管水柱區(qū)域是否存在大幅度波動,密切監(jiān)測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等,如患者引流液顯著減少,可于術后24 h 將胸引流管拔除。術后6 h 可拔除導尿管,觀察是否存在乳糜胸、吻合口瘺、出血等癥狀,并密切監(jiān)測呼吸狀態(tài),如存在氣促及胸悶等癥狀,需及時告知醫(yī)師處理。大部分患者合并術后疼痛,為此護理人員采用口服甾體類抗炎藥物及自控鎮(zhèn)痛泵聯(lián)合鎮(zhèn)痛干預,并評估鎮(zhèn)痛消失,觀察患者鎮(zhèn)痛后是否存在氣促、煩躁、心率加快等不良反應。如患者術后無腹脹及惡心嘔吐等癥狀,麻醉反應結束后4~6 h 即可進食。術后第1 d 指導患者完成床上四肢被動運動及呼吸訓練,并逐步過渡至床邊行走及站立練習。如患者引流管拔出,體溫正常,傷口愈合良好,疼痛輕微或無痛,無肺部感染及胸腔積液,下床活動正??沙鲈骸?/p>
對比兩組術后拔管時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兩組VAS 評分,分值范圍為0~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烈疼痛,得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
研究組術后拔管時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術后各項指標比較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拔管時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VAS 評分對比(± s)
表1 兩組術后拔管時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VAS 評分對比(± s)
組別 n 拔管時間/d 恢復時間/d 住院時間/d VAS 評分/分研究組 42 2.79±1.05 4.66±1.52 8.44±1.27 1.89±0.45對照組 42 4.22±1.53 7.08±2.13 10.05±1.33 4.77±1.38 t 4.994 5.993 5.673 12.858 P 0.000 0.000 0.000 0.000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組更具優(yōu)勢,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肺癌在各類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位居前列,其誘因復雜,致死率較高。手術是臨床治療肺癌的主要方案,受麻醉方案、術中補液量、基礎性疾病、免疫機能等因素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效果存在較大差異,部分患者合并多種并發(fā)癥,預后效果不佳。為提高肺癌手術療效,改善預后,需強化圍術期護理干預,通過合理的護理措施制定減輕肺癌手術所致應激性反應,并緩解術后疼痛,降低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
加速康復護理屬多學科相互融合的護理干預模式,強調對圍術期生理及病理變化的有效控制,可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并能夠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致死率。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中應用加速康復護理模式,護理人員依據康復外科基本理念,結合肺癌手術特點制定具體護理操作[4]。術前,護理人員將禁食時間調整為6 h,禁水時間調整為2 h,并給予患者碳水化合物及白蛋白等營養(yǎng)物質,可顯著緩解術前饑餓感及煩躁情緒,有助于預防術后胰島素抵抗等癥狀,并可提高手術耐受性。術中護理側重于限制輸液量及維持體溫等干預措施,可最大程度上降低手術所致機體應激性反應。常規(guī)護理模式下,肺癌患者術后需長時間留置胸管與尿管,極易誘發(fā)肺不張及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也可導致患者術后疼痛加重。本研究中,護理人員術后6 h 將尿管拔出,并密切監(jiān)測胸管引流情況,術后24 h 如引流液顯著減少將胸管拔出,整體拔管時間縮短配合限制體液輸液量使各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降低,有助于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同時,術后護理中,護理人員優(yōu)化疼痛護理及康復訓練等干預方案,開展疼痛護理期間采用鎮(zhèn)痛泵及藥物聯(lián)合鎮(zhèn)痛模式,可顯著強化鎮(zhèn)痛效果,有效緩解術后疼痛等并發(fā)癥,以此來為早期康復訓練營造有利條件。開展康復訓練期間,護理人員縮短術后禁食時間,可改善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配合主動運動及被動運動等綜合性干預措施可提高關節(jié)運動能力,改善血液循環(huán),有助于縮短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
總結分析各項數(shù)據,研究組患者術后拔管時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VAS 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可認為加速康復護理能夠縮短恢復時間,減輕術后疼痛,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其臨床應用價值優(yōu)于基礎性護理。
綜上所述,肺癌患者圍術期應用加速康復護理效果顯著,可縮短術后恢復時間,緩解疼痛,值得全面推廣[5]。同時,本次持續(xù)開展時間較短,缺乏同類型數(shù)據內容的橫向比對分析,就診患者總體數(shù)量較少,加速康復護理應用于肺癌患者圍術期護理的相關問題需開展持續(x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