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清
【摘 ? ?要】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都和孩子們的生活情感息息相關,折射出彼時彼地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理想,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這一切主要通過作品的言語、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客觀環(huán)境等表現(xiàn)出來。而體驗的前提和要素也正是以感性活動為基礎的感受、感知。因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的教學目標。顯然,體驗已經(jīng)成為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從這個角度來說,體驗對于小學生語文學習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在語文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關注。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感受 ?體驗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8.082
什么是閱讀教學?“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通過教師指導閱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方法,提高閱讀能力與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過程。那么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下面根據(jù)教學實踐,談談筆者的一些體會。
一、激勵學生廣泛閱讀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fā)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常常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shù)赜蒙显S多教材中沒出現(xiàn)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中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shù)亟榻B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啟發(fā)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無疑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二、準確地解讀課文,杜絕“四忌”
1.準確地解讀課文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教師要以普通讀者的身份認真研讀課文,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nèi)涵。第一步,作為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課文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第二步,從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第三步,從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
2.解讀課文時,教師要杜絕“四忌”。一忌淺——淺嘗輒止,不去仔細研讀課文,不去認真查閱資料;二忌搬——急于看教學參考書,照搬別人的理解,照搬別人的方法;三忌偏——教師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課文本價值取向,理解有所偏差;四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課文上,而是漫天查找相關資料,找到之后愛不釋手,這就導致了上課撇開文本,大量補充圖文資料,造成課堂教學內(nèi)容“泛濫成災”。
三、實施體驗性閱讀
“體驗”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心理學認為,體驗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與個人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是主體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本來意義及其引申意義的心理過程。人類兩種最基本的學習形式是認知學習和體驗學習。認知學習旨在發(fā)展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體驗學習不僅對學生的感性認知有幫助,而且在發(fā)展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意志和價值觀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小學生因情感經(jīng)驗不足,知識有限,往往很難“入境”(進入角色),不能“入境”便無法“入情”,這樣閱讀教學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因此,語文教師要善創(chuàng)設和再現(xiàn)各種情境,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去充當角色,就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把課文中表達的意境再現(xiàn)出來,使學生在語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們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體驗。特級教師于永正在《月光曲》教學中有這樣一段:
師:從“蘇醒”這個詞你能看出“陶醉”是什么意思嗎?(生:聽入迷了,什么都忘了,連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
師:不錯,陶醉在本課中就是這個意思,看下文就明白了。同學們,8、9兩節(jié)寫得最美,最動人。貝多芬的美妙琴聲仿佛把兄妹二人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請聽一聽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會有和兄妹倆同樣的美妙的感受。聽過之后,一定把課文讀得更有感情。(老師放《月光曲》片斷,學生靜靜地聽。)
師:多么優(yōu)美的曲子!大家聽過之后,一定會把8、9節(jié)讀得聲情并茂。
之后,學生練讀,指名讀,讀得很有感情,課堂非?;钴S,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2.以讀悟情,以讀悟語。閱讀教學要根植于情感,朗讀是加深學生情感體驗的最好方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fā)想象?!闭n標總目標也要求“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閱讀教學中“讀”是最主要、最重要的目的,學生“讀”的能力是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來培養(yǎng)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讀,如默讀、朗讀、誦讀、齊讀、輪讀、接讀和聽讀等。課堂上,應留給學生充分讀的時間。閱讀還應有具體目標,逐步提高,最后達到以讀悟情,以讀悟語的目標。筆者在《小烏鴉愛媽媽》一課教學中,安排的每一次讀都帶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開始的兩次讀是讓學生達到把生字字音讀準,把課文讀正確的要求。然后的讀讓學生體會小烏鴉喂的不容易,從而引出對懂事的小烏鴉的喜愛之情。最后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配以學生熟悉的樂曲讓學生進行表演,既是對課文語句的積累,又是讓學生在“自我發(fā)揮”中深化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3.走出教室,體驗生活。語文無時不在,無時不有,有生活就有語文。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把教室當作主要陣地,教師不離三尺講臺,學生被封閉在狹窄的教室里,這樣學生的個性很難得到發(fā)揮,才能很難得到發(fā)展。因此,為豐富學生的情感,增強生活的體驗與積累,提高語文的教學效果,應該多帶學生走出課堂。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極富兒童情趣和生活常識,筆者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教學資源。學生在大自然新鮮有趣的環(huán)境中,不但更清楚地認識到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了解到的相關知識遠遠比教材內(nèi)容要寬泛和深入得多。尤其是寫景物的作文課,更應該把學生帶出去,去觀賞、去感受,這樣學生才會得到感情體驗和心理體驗,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真情實感。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廣大語文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對閱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促進語文閱讀教學取得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