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迪(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中心醫(yī)院影像科,遼寧 寬甸 118200)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并且容易成為患者的致病因素,患者患病后不僅會出現惡心、嘔吐的感覺,還會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2],因此需要找出更為有效的辦法對患者的情況進行檢查,并且從根本上對患者開展治療。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核磁共振檢查的應用進一步廣泛化,因此本文結合核磁共振檢查過程中的不同體位展開探究,目的在于找出效果更為顯著的體位在今后的臨床過程中進行應用,更好的對患者的情況進行檢查?,F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本文選取來我院治療頸椎病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的150例患者納入到研究之中,將以上患者隨機分為3組,每組均有50例,分別命名為去枕仰臥位組、前屈位組以及平臥位組。去枕仰臥位組中患者的年齡在40-87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8.83歲,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前屈位組患者的年齡在41-88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7.98歲,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臥位組患者的年齡在40-86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8.14歲,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3組患者的性別、病情、年齡等指標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納入與排除標準:以上150例患者均患有頸椎病,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等情況,并同意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以上患者以及家屬知曉患者的檢查方法,了解患者的分組情況,不存在異議。滿足條件后即可記錄患者的基本情況,并開展探究。
2 方法:前屈位組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在枕外隆突下方放置5cm的墊子進行墊起,讓患者保持頸部略有前傾的姿勢,將縱軸磁場與人體的頸椎線相重疊,利用核磁共振機器進行表面線圈中心對準,從而開展檢查。平臥位組患者讓患者采用仰臥位,在患者頸部下方放置10cm的墊子,讓患者頭部自然伸展,四肢放松,幫助患者進行身體固定,將縱軸磁場與人體的頸椎線相重疊核磁共振機器主要對準患者的表面線圈中心。去枕仰臥組患者則采用仰臥位,頭下不墊任何東西,在患者的背部下方墊10cm軟枕,讓患者保持頭部后仰狀態(tài),頭、頸、胸椎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3組患者分別應用不同的體位開展核磁共振檢測,記錄患者的相關情況,并列舉成表格開展對比。
3 觀察指標:對患者的解剖結構、清晰程度以及患者的滿意程度進行記錄。解剖結構顯示情況主要分為頸椎序列、椎間盤突出、骨贅增生、硬膜囊受壓以及椎動脈血流等情況。清晰程度分為1分、2分以及3分3個級別,1分表現為圖像質量較差,偽影較多,不能夠作為患者病情的判斷依據;2分表現為圖像顆粒較粗,存在一定的偽影,但不影響醫(yī)生對患者情況的判斷;3分表現為圖像較為清晰,圖像質量較好,醫(yī)生可用于診斷。
5 結果
5.1 3組患者的解剖結構情況對比:3組患者的頸椎序列情況無顯著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椎間盤突出、硬膜囊受壓、椎動脈血流等情況去枕仰臥組的顯示率明顯高于其他2組,骨贅增生這一指標去枕仰臥位組則明顯優(yōu)于平臥位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患者的解剖結構情況對比(%)
5.2 3組患者的清晰程度對比:去枕仰臥組患者的評分明顯高于其他2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3組患者的清晰程度對比(%)
5.3 3組患者的滿意程度對比:去枕仰臥組患者的總滿意程度明顯高于其他2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3組患者的滿意程度對比(n,%)
椎間盤是人體中十分重要的組織,該組織較容易出現病變,一旦病變不僅會給患者造成不適,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的情況,還會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嚴重情況下還會引起椎骨外動力學結構遭到破壞,出現嚴重的疼痛感[3-4]。傳統(tǒng)對患者開展檢查主要對螺旋CT方法進行應用,但效果并不是十分顯著,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核磁共振的應用進一步廣泛化。核磁共振能夠較好的對患者的頸椎進行平面成像,對患者的受壓迫情況進行直觀的展現,進一步為醫(yī)生的診斷提供證據[5-6]。進行頸椎核磁共振檢查的過程中可以對不同的體位進行應用,不同的體位有著不同的診斷效果,本文結合不同體位在核磁共振中的效果展開探究,通過探究得出結論為腰間盤突出以及椎動脈血流情況下去枕仰臥位組的顯示率高于其他2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骨贅增生情況下去枕仰臥位組情況則明顯優(yōu)于平臥位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去枕仰臥位的圖像清晰程度明顯優(yōu)于其他2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且去枕仰臥位組的滿意程度也明顯優(yōu)于其他2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去枕仰臥位組的效果十分顯著,在今后對患者開展核磁共振檢測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對這一方法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