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堅,袁詠丹
分形理論視域下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戲劇動物比喻研究——以《哈姆雷特》和《牡丹亭》為例
謝世堅,袁詠丹
(廣西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本文以分形理論為視角,對比分析《哈姆雷特》和《牡丹亭》中動物比喻辭格,探討其喻體建構(gòu)的異同。研究發(fā)現(xiàn),分形理論可為兩部劇作中的動物比喻提供“外在”和“內(nèi)在”表象建構(gòu)的解釋,兩部戲劇多由明喻辭格表現(xiàn)“外在”表象,由隱喻、借喻辭格表現(xiàn)“內(nèi)在”表象。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和兩者的寫作風(fēng)格相異,《牡丹亭》中“內(nèi)在”動物表象多為“文化繼承型”,《哈姆雷特》多為“自然聯(lián)想型”。
湯莎戲劇;哈姆雷特;牡丹亭;動物比喻;分形理論
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對比研究由來已久,日本學(xué)者青木正兒首次將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相提并論,并強調(diào)“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1]170。湯、莎戲劇是學(xué)者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庫。我國學(xué)者最先關(guān)注湯、莎比較的是趙景深,他運用平行比較的方法,分析了湯、莎在取材、風(fēng)格等方面的相似之處[2]。徐朔方對《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牡丹亭》的語言與結(jié)構(gòu)等方面進行對比研究,拉開了湯、莎戲劇比較研究興起的歷史序幕[3]。而后許多學(xué)者相繼從不同視角出發(fā),對湯、莎戲劇提出了獨特的見解,陳瘦竹從審美視角對湯、莎戲劇各自的獨特優(yōu)勢進行了具體細致的闡述[4]。白之對《冬天的故事》和《牡丹亭》的共同點進行對比,認為兩出戲劇都采用了悲喜劇的形式,且人物之間、表象之間與實在之間的矛盾和差異最終都被調(diào)和、統(tǒng)一[5]。進入新世紀尤其是2016年以來,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比較研究更成為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注的焦點,研究成果頗豐??上У氖牵瑴虾蜕系谋容^研究雖已趨于體系化,但大多集中在文化、戲劇、創(chuàng)作等角度,對二者修辭語言的比較研究少有關(guān)注。
比喻作為常見的修辭手法,在湯、莎戲劇中也被頻繁使用。文獻檢索顯示,國內(nèi)外不少學(xué)者對莎劇中的修辭進行了研究,新的發(fā)展是一些學(xué)者運用語言學(xué)的前沿理論研究莎劇的修辭,例如,Lyne從認知角度對莎士比亞的修辭語言做了系統(tǒng)的探究,揭示了莎士比亞是如何運用隱喻和明喻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6]。謝世堅及其團隊從隱喻認知視角對莎劇的修辭展開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陳潔、謝世堅對莎氏四大悲劇中的人生隱喻辭格表征進行闡述與分析[7]。相比之下,湯劇的修辭研究則顯得冷清一些,有影響的論作尚未出現(xiàn)。
分形理論是非線性科學(xué)前沿理論之一,“提供了描述系統(tǒng)整體生長空間形態(tài)的數(shù)學(xué)”[8]。徐盛桓揭示了分形理論與隱喻之間的關(guān)系,并提出“隱喻分形說”[9-11],如他所言,語言借用數(shù)學(xué)理論為工具的研究已比較多見,但以分形幾何作為理論的研究國內(nèi)仍少有。文章嘗試在分形理論的視域下研究湯、莎戲劇的比喻修辭,主要探討湯、莎戲劇中的動物比喻,希望能夠進一步認識湯、莎戲劇的修辭語言特征和比喻修辭的建構(gòu),揭示兩位戲劇大師語言表達的異同,為湯、莎戲劇修辭比較研究探索新的路徑。
數(shù)學(xué)家布萊士·帕斯卡曾說:“不認識整體就不可能認識局部,同樣,不認識局部也不可能認識整體?!狈中卫碚撘云洹胺中巍碧匦?,與“系統(tǒng)”互補,在各個學(xué)科中應(yīng)用廣泛,促使人類更好地認識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guān)系。分形理論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當(dāng)今世界科學(xué)界與混沌理論、孤子理論被公認為三大非線性科學(xué)前沿[12],由美籍法國數(shù)學(xué)家曼德布羅特(Benoit B Mandelbrot)提出,他在法蘭西學(xué)院講課時,開設(shè)了專門的分形幾何學(xué)課,并在著作中提出了“分形”(fractal)概念和分形理論。分形幾何學(xué)是一門以不規(guī)則幾何形狀為研究對象的幾何學(xué)。不規(guī)則現(xiàn)象在自然界無處不在,曼德布羅特最先描述的海岸線即為一例“分形”現(xiàn)象:從遠處看時,海岸線的形狀極其不規(guī)則,但從近距離觀察時,其局部形狀又與整體形態(tài)相似,并且從整體到局部,都是自相似的。“自相似”就是整體同它分割出來的部分在存在形態(tài)、信息分布、形狀展現(xiàn)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并且由于部分構(gòu)成了整體,這就使整體是自相似的[9]14。隱喻與明喻、借喻同為比喻中的不同類別,其基本要素便是相似性。這一相似性源于整體和分形出來的表象之間的相似性,是隱喻的建構(gòu)規(guī)律[9]14。
“隱喻分形說”認為本體和喻體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為概念和其某一表象的關(guān)系。如圖1所示,一個概念可以以多種表象呈現(xiàn),這些表象就是此概念的分形,表象的呈現(xiàn)也會影響概念的構(gòu)成,概念的呈現(xiàn)更需要使表象具體化。喻體將本體的各種表象信息,比如形態(tài)、特征、功能、價值,投射于本體,由于其間的相似性,認知主體通過聯(lián)想、想象等一系列加工從而接受本體。以下我們將考察湯、莎戲劇的代表作《牡丹亭》與《哈姆雷特》中動物比喻的表達,并探討其喻體的建構(gòu)。
圖1 概念及其表象示意圖(引自徐盛桓[11]9)
動物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生物,以動物為喻體來狀物摹形、擬聲繪態(tài)已是人類語言表達的一大習(xí)慣。《牡丹亭》和《哈姆雷特》作為垂世不朽的經(jīng)典之作,語言鋪錦列繡,所使用的動物意象不可勝舉。據(jù)本文不完全統(tǒng)計,《牡丹亭》中共出現(xiàn)86種動物意象,使用的修辭格主要有比喻、借代、擬人等;《哈姆雷特》中有46種動物意象,主要使用比喻、雙關(guān)、典故等修辭格。經(jīng)甄別,《牡丹亭》中動物比喻辭格共有41處,《哈姆雷特》共49處,這些比喻辭格可分為明喻、隱喻、借喻三種形式,表1列出了兩部劇作中三種比喻形式的使用頻率。比喻辭格的理論分析大多圍繞本體和喻體的建構(gòu)展開,分形理論雖屬數(shù)學(xué)學(xué)科,但同樣也適用于語言研究,即分形和整體,或這樣形態(tài)的整體及其部分,與比喻表達的本體—喻體建構(gòu)的格局如出一轍,下文將舉例闡述。
表1 《牡丹亭》與《哈姆雷特》中三種比喻形式使用頻率
在Zeiger看來,simile是“a direct comparison between two or more unlike things; normally introduced byor”(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事物之間明顯的比喻,通常由like或as引導(dǎo))[13]363。漢語的明喻與英語的simile相差無幾,即明顯的打比方[14]113。
1.《牡丹亭》中的動物明喻
《牡丹亭》中涉及動物為喻體的明喻辭格共有7處,如,
①【鮑老催】(末)單則是混陽蒸變,看他。。(《牡丹亭·驚夢》)(1)
此句是花神的唱詞,“他似蟲兒般蠢動”,本體是“他”,指柳夢梅,喻體是“蟲兒”,取其動作分形“蠢動”,比喻柳夢梅的“蠢蠢欲動”。喻詞“似”“般”同時出現(xiàn),為漢語比較句的平比結(jié)構(gòu),馬建忠《馬氏文通》認為:“象靜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極比?!盵15]135這種結(jié)構(gòu)使得語言的話題性更強。此例的兩個明喻修辭生動體現(xiàn)了杜柳間的感情之濃、幽會的情境之烈。
2.《哈姆雷特》中的動物明喻
《哈姆雷特》中的simile共有16處,如,
②HAMLET
All which, sir,
though I most powerfully and potently believe, yet I hold it
not honesty to have it thus set down;
for you yourself, sir,
should be old as I am if,,
.()(2)
此例的本體為“you”,指的是波洛涅斯,喻詞是“l(fā)ike”,喻體是“crab”,哈姆雷特在這里以螃蟹的動作分形“go backward”來諷刺波格涅斯的所言非實。
英語辭格Metaphor就是“an implied comparison between two (or more) unlike things achieved by identifying one with the other”(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事物之間隱含的比喻,用把一個事物等同于另一事物的方式構(gòu)成)[13]358。漢語修辭學(xué)中隱喻又叫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的關(guān)系較之明喻更為密切[14]126。
1.《牡丹亭》中動物隱喻
《牡丹亭》中動物隱喻辭格共有14處,例如,
③【步步嬌】水清石見,無半點瑕疵。止因,引下個嶺南柳秀才,東房養(yǎng)病。(《牡丹亭·旁疑》)
此句是石道姑的唱詞,詞中“老狗”比喻“陳教授”,即陳最良。“狗”的分形多變,這里要結(jié)合陳最良的性格特點和石道姑的語言特點加以體會。石道姑是劇中的一個丑角,言語粗淺,含村野俗氣,在其看來,陳最良屬市井小人,迂且腐?!肮贰痹谥腥A文化中地位低下,多含貶義,“漢語中以‘狗’為喻體的成語、諺語或俗語,幾乎無一不帶貶義”[16]212,因而石道姑以“狗”之性格分形將“老狗”與陳最良并排相稱,既體現(xiàn)了其語言特點,又體現(xiàn)了陳最良的性格特征。
2.《哈姆雷特》中的動物隱喻
《哈姆雷特》中的隱喻辭格共有19處,如,
④HAMLET
A whole one I!
For thou dost know, O Damon dear,
This realm dismantled was
Of Jove himself; and now reigns here
.()
此例中喻體是“pajock”,隱喻未出現(xiàn)的本體“King”克勞狄斯,在哈姆雷特看來,克勞狄斯卑劣無恥,窮奸極惡,故字字鏗鏘,以戲中獨白揭露其罪行?!翱兹浮痹诖巳∽孕愿穹中?,孔雀性淫張揚,將其與克勞狄斯相喻,人物形象呼之或出。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本體和喻體的關(guān)系較之隱喻更加密切。它不用本體,也不用喻詞,只用喻體來作本體的代表[14]132。如Cuddon所說,英語的借喻中,喻體是象征性的,并包含一個未言明的本體[17]660。
1.《牡丹亭》中的動物借喻
《牡丹亭》中動物借喻辭格共20處,例如,
⑤【真珠簾】憑依造化三分福,紹接詩書一脈香。能鑿壁,會懸梁,偷天妙手繡文章。,始信人間玉斧長。(《牡丹亭·言懷》)
此例為柳夢梅的唱詞,“蟾宮”一詞為偏正類合成詞,即月宮,傳說月中有蟾蜍,此處用蟾作為喻體,借喻月亮。“砍得蟾宮桂”一句,比喻科舉及第,柳夢梅之抱負可見一斑?!绑浮敝中翁厥猓丫呦笳髁x,如“蟾宮折桂”已成為成語,《紅樓夢》第九回中,林黛玉對寶玉說:“你這一去可是要蟾宮折桂了”,在第四節(jié)我們將具體闡釋。
2.《哈姆雷特》中的動物借喻
《哈姆雷特》中的Metaphor共14處,例如,
⑥ MARCELLUS
It faded
Some say that ever, gainst that season comes
Wherein our Saviour’s birth is celebrated,
The bird of dawning singeth all night long.
()
此例中“the crowing of the cock”是喻體,借喻未出現(xiàn)的本體“黎明”或“日出”,取“公雞”之作用分形“報曉”,作者故而將明晰的時間點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根據(jù)分形理論的觀點:“一個概念必定有其若干與它在形態(tài)、狀況、結(jié)構(gòu)、行為、特點、價值或等相似的外延和內(nèi)涵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以表象形式體現(xiàn)出來,這些表象就是其概念的分形?!盵11]8而外延和內(nèi)涵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形式不盡相同,有些會以明顯的表象形式展現(xiàn),讓人便于觀察,輕易感知。有些則表現(xiàn)為內(nèi)在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價值等,僅通過外在是無法輕松把握的,需要一定的記憶、想象與聯(lián)想才能領(lǐng)會其內(nèi)涵。按照表象的建構(gòu)方式,我們在表2對三種比喻形式進行劃分,可以初步觀察出兩部劇作中,動物比喻多由“內(nèi)在”表象所表現(xiàn);以“外在”表象所表現(xiàn)的辭格多為明喻辭格,而“內(nèi)在”表象幾乎全由隱喻和借喻辭格表現(xiàn),下面將進一步分析與闡述。
表2 《牡丹亭》與《哈姆雷特》動物比喻喻體的“外在”與“內(nèi)在”表象建構(gòu)頻率
經(jīng)統(tǒng)計,《牡丹亭》中通過喻體的“外在”感知的動物比喻有4處,皆由明喻辭格表現(xiàn);《哈姆雷特》中共11處,由明喻辭格表現(xiàn)的占多數(shù)。
⑦【番卜算】(老旦、末扮文官上)鎮(zhèn)日陣云飄,閃卻烏紗帽。(凈、丑扮武官上)(凈)長槍大劍把河橋。。(《牡丹亭·御淮》)
此例“龍叫”作喻體,形容聲音之大,振聾發(fā)聵。此喻體的建構(gòu)涉及到人的聽覺,可從外部輕易感知。讀者通過這一表象,將“龍叫”聲音之大與“鼓角”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能夠深入體會金鼓連天、槍炮齊鳴的戰(zhàn)場盛況。
⑧GHOST
Thy knotted and combined locks to part,
And each particular hair to stand an end
.
But this eternal blazon must not be
To ears of flesh and blood.(, 1.5.20)
例8中以“l(fā)ike”為喻詞,“quills upon the fretful porpentine”(豪豬身上的刺毛)作為喻體,形容哈姆雷特得知父親死亡的真相后的震怒?!昂镭i身上的刺毛”是一個能以視覺感知的外在表象。生動的比喻描述使讀者如臨其境,與哈姆雷特一同赫然而怒,同仇敵愾。
一般來說,詞語形象感不是詞語本身的意義內(nèi)涵,而是詞語在特定語境中給予人的一種特定感受。這種與詞語在語境中的特定形象密切相關(guān)的形象感可稱為“自然聯(lián)想型”[18]。“自然聯(lián)想型”詞語經(jīng)過代代沿習(xí),成為一種非理性的“形象概念”,具有了明顯的民族文化色彩,可被稱為“文化繼承型”詞語。喻體的“內(nèi)在”表象和詞語的形象感有關(guān),動物喻體“內(nèi)在”表象的形象色彩使讀者的意識產(chǎn)生情緒反應(yīng)。這些情緒反應(yīng),一些可通過自然聯(lián)想獲得,一些則需要激活相關(guān)背景知識“繼承文化”獲得。兩部劇作以隱喻、借喻辭格表現(xiàn)的“內(nèi)在”表象占大多數(shù)?!赌档ねぁ分械摹皟?nèi)在”動物表象,大都屬于“文化繼承型”,表象詞語受了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而具有相對固定的形象感,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色彩,讀者應(yīng)把握其內(nèi)涵、理解其象征義,從而體會作者意圖?!豆防滋亍分袆游镉黧w種類豐富,內(nèi)在表象靈活多變,多為“自然聯(lián)想型”,讀者通過特定語境即能獲得其特定感受,下面將舉例闡述。
⑨【尾聲】。(旦作扯介)死丫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他打不的你?(《牡丹亭·閨塾》)
此例中陳最良被春香比喻成“村老?!薄鞍V老狗”,“?!焙汀肮贰弊鳛榫唧w概念具有許多表象,如圖2所示:
牛有多種表象,外在形象強壯高大,中國成語中就有“九牛二虎之力”來比喻極大的力氣。魯迅曾用“孺子?!眮肀扔魅蝿谌卧篂榇蟊姺?wù)的人,體現(xiàn)了牛勤奮踏實、不辭勞怨的一面。這里所涉及的是“牛”的內(nèi)在性格——頑固執(zhí)拗。陳最良這一人物迂腐不堪,不知變通,春香便毫不客氣地以“老?!毕喾Q,嘲諷他如老牛一般因循保守,固執(zhí)迂腐。而以“老狗”來喻指陳最良,是取自“狗”這一具體概念的內(nèi)在性格特征——對主人忠心耿耿,陳最良感激杜寶知遇之恩,視管束杜麗娘之言行為己任,因此處處約束,引起杜麗娘和春香反感?!芭!薄肮贰钡膬?nèi)在表象屬“文化繼承型”,是先于感官感受而在頭腦里形成的固定概念,決定著讀者的思維走向,需激活其相關(guān)文化內(nèi)涵,多方面體味陳最良這一人物形象,以便理解作者意圖及所促成的藝術(shù)效果。
⑩HAMLET
Let me not think on’t!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A little month, or ere those shoes were old
With which she followed my poor father's body
Like Niobe, all tears - why she, even she
(
) married with my uncle.()
此例中哈姆雷特將自己的母后比作“a beast”(野獸),“野獸”這一概念整體也有許多分形表象,如圖3所示:
圖3 表象整合為概念示意圖(改自徐盛桓[9]15)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野獸解釋為“家畜以外的獸類”,包括虎、狼,獅等大型生物。哈姆雷特將自己的母后比作野獸,諷刺其在丈夫尸骨未寒之際,便下嫁自己丈夫的弟弟。在哈姆雷特看來,野獸縱然無情,毫無思維可言,也不會如此冷漠。因此,“野獸”作為一個具體概念,表象多變,無特殊文化內(nèi)涵,需要聯(lián)系語境,了解王后的所作所為與性格特點,感知其特定形象,從而感受哈姆雷特內(nèi)心之悲痛。
以上我們基于分形理論,根據(jù)《牡丹亭》與《哈姆雷特》中動物比喻喻體的表象建構(gòu)的不同,把動物喻體的表象建構(gòu)方式分為“外在”建構(gòu)與“內(nèi)在”建構(gòu)。研究發(fā)現(xiàn)兩部劇作中,喻體建構(gòu)的相同之處首先在于,“外在”表象較少,且多由明喻辭格表現(xiàn),這與明喻辭格的內(nèi)涵基本對應(yīng):明喻是直接地、明顯地打比方,變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使陌生成熟悉,以取得形象生動的藝術(shù)效果[16]2。是故只有通過動物喻體的“外在”表象直接表現(xiàn),才能達到明喻辭格的修辭效果。其次,隱喻和借喻辭格幾乎涵蓋了所有喻體“內(nèi)在”表象的表現(xiàn)形式,這與隱喻和借喻辭格的表達方式密不可分。不同之處在于,《牡丹亭》中動物隱喻與借喻多為“文化繼承型”,經(jīng)代代沿習(xí),已具象征義,因此在考慮“內(nèi)在”表象的建構(gòu)時,需要理解動物詞的特殊文化含義,激活相關(guān)背景知識,從而理解作者意圖?!豆防滋亍分袆游锉扔饔黧w的“內(nèi)在”表象多為“自然聯(lián)想型”,需聯(lián)系語境并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通曉喻體動物詞的意蘊。此不同之處與作者的寫作風(fēng)格和其所處時代背景是息息相關(guān)的。莎士比亞所處的伊麗莎白一世時代是一個高度開明的時代,有著一種樂觀、理性而強健的精神風(fēng)貌,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莎士比亞可以自由地抒情、自由地敘事,自由地反諷[19]。由于莎士比亞飛揚靈動的寫作風(fēng)格,喻體“內(nèi)在”表象也靈活多變,帶給讀者仿若一場沉浸其中的頭腦風(fēng)暴。而湯顯祖所處晚明,多處受限,當(dāng)時皇帝統(tǒng)治的是一個落后與野蠻并存的前現(xiàn)代社會,正如李建軍所言:“莎士比亞已經(jīng)在‘現(xiàn)代語境’中自由地想象和寫作;而湯顯祖卻困在‘前現(xiàn)代語境’中,不得不通過一種高度象征化和隱喻形式展開寫作?!盵20]18綜上所述,在分形理論視域下,兩部劇作中動物比喻喻體的“外在”與“內(nèi)在”表象建構(gòu)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處,需要我們?nèi)矫姘盐铡?/p>
比喻可能是語言中歷史最悠久的修辭格, 也是最常用的修辭格。它是對“感知過程中產(chǎn)生的某種聯(lián)想關(guān)系進行描述的一種語言藝術(shù)手法”[21]76。本文運用分形理論對比研究《牡丹亭》和《哈姆雷特》中的動物比喻辭格,根據(jù)兩部劇作中動物比喻喻體的表象形式的不同,分為“外在”建構(gòu)與“內(nèi)在”建構(gòu)兩類。兩部戲劇動物比喻喻體建構(gòu)相同之處在于“外在”表象多由明喻辭格表現(xiàn),“內(nèi)在”表象多由隱喻、借喻辭格表現(xiàn),辭格的特性可解釋這一現(xiàn)象。不同之處在于《牡丹亭》“內(nèi)在”表象多為“文化繼承型”,需讀者通過了解動物詞的文化內(nèi)涵并加以聯(lián)想把握;而《哈姆雷特》中的“內(nèi)在”表象多為“自然聯(lián)想型”,讀者通過結(jié)合語境聯(lián)想想象以感受作者意圖,兩位劇作家的寫作風(fēng)格和所處時代背景可解釋這一差異。
修辭為文學(xué)作品爭輝,是作品得以施行諸多藝術(shù)手段以解釋思想的基礎(chǔ),也是作家藝術(shù)修養(yǎng)的主要標志之一。湯顯祖和莎士比亞作為東西方文化中兩顆璀璨的明星,《牡丹亭》和《哈姆雷特》作為其優(yōu)秀代表作,其語言具有無窮魅力。兩部戲劇通過比喻修辭豐富多彩的動物意象,不僅使語言表達更加炫麗多姿,而且生動刻畫了人物和事物的典型特征。利用分形理論考察比喻的不同形式及其喻體的建構(gòu),更能幫助我們感受兩部經(jīng)典劇作的語言魅力,把握劇中人物形象。湯莎戲劇作為語言修辭之寶庫,其它辭格的建構(gòu)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1)湯劇版本說明:本文所用《牡丹亭》為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各例中動物比喻修辭格均用下劃線標出。
(2)莎劇版本說明: 本文所用《哈姆雷特》為阿登版莎士比亞(THE ARDEN SHAKESPEARE)(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版)。各例中動物比喻修辭格均用下劃線標出。
[1]青木正兒.中國近代戲曲史[M].王古魯,譯.北京:中華書局,2010.
[2]趙景深.湯顯祖與莎士比亞[J].文藝春秋,1946,2(2).
[3]徐朔方.湯顯祖與莎士比亞[J].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78(02):208-216.
[4]陳瘦竹.異曲同工——《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M]//樓宇烈.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5]白之.白之比較文學(xué)論文集[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6]Lyne, 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7]陳潔,謝世堅.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明喻與暗喻的認知探究[J].四川戲劇,2015(3):46-51.
[8]李曙華.當(dāng)代科學(xué)的規(guī)范轉(zhuǎn)換——從還原論到生成整體論[J].哲學(xué)研究,2006(11):89-94.
[9]徐盛桓.隱喻本體和喻體的相似——分形論視域下隱喻研究之二[J].當(dāng)代修辭學(xué),2020(2):11-23.
[10]徐盛桓.隱喻解讀的非線性轉(zhuǎn)換——分形論視域下隱喻研究之三[J].浙江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19(5):1-9.
[11]徐盛桓.隱喻喻體的建構(gòu)——分形論視域下隱喻研究之一[J].外語教學(xué),2020(01):6-11.
[12]張越川,張國祺.分形理論的科學(xué)和哲學(xué)底蘊[J].社會科學(xué)研究,2005(5):81-86.
[13]Zeiger, A. Encyclopedia of English[M].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78.
[14]李亞丹,李定坤.漢英辭格對比研究簡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
[15]馬建忠.馬氏文通 [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
[16]李國南.英漢修辭格對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7]Cuddon, J. A.[M].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92.
[18]鐘良弼.從“蟋蟀”和“杜鵑”看詞語的文化傳統(tǒng)[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1(1):7-12.
[19]楊光祖.文學(xué)批評的倫理之光——李建軍《并世雙星:湯顯祖與莎士比亞》論[J].名作欣賞,2017(16):131- 137.
[20]李建軍.并世雙星:湯顯祖與莎士比亞[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2016.
[21]范家材.英語修辭賞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1992.
On Animal Metaphors of Tang Xianzu’s and Shakespeare’s Pl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ctal Theory: A Study ofand
XIE Shi-jian, YUAN Yong-dan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There are many metaphors in Tang Xianzu and Shakespeare’s play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ctal theory, the present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animal metaphors inand, and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vehicles. The study shows that fractal theory can provide explan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s for the animal metaphors in the two plays. In the two plays, the “external”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s are often expressed through simile, and the “inner” are metaphor and metonymy. Because the two authors differ in their times and writing styles, the “internal”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s inare mostly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atural association”.
Tang Xianzu’s and Shakespeare’s plays;;;animal metaphors; fractal theory
2020-12-25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湯顯祖和莎士比亞戲劇修辭比較研究”(19BYY098)。
謝世堅(1966-),男,廣西橫縣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xué)和莎士比亞研究;袁詠丹(1996- ), 女,湖南邵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xué)和莎士比亞研究。
H15
A
2096-9333(2021)02-0043-07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