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怡
【摘要】冬奧會作為文化事件中的重大事件(Mega-event),對此的新聞報道有著傳播奧運精神,普及體育知識的作用。作為中國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從1980年開始對冬奧會進行新聞報道,至今已報道了10屆冬奧會,形成了獨有的冬奧會報道體系。本論文以《人民日報》1984年至2018年10屆冬奧會的報道為討論樣本,從報道理念為著手,立足于體育傳播角度探討《人民日報》冬奧運報道的文化轉向。
【關鍵詞】人民日報;冬奧會;新聞報道
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2.041
美國學者Maurice Roche將Mega-event解釋為“大規(guī)模的文化(包括經(jīng)濟和體育)事件,具有戲劇化的特點、大眾吸引力和國際影響力”。洛桑大學教授Martin Muller根據(jù)Mega-event的媒介化程度對此進行了再分類,將其分為巨型事件(Giga-event)、重大事件(Mega-event)和主要事件(Major-event)。按照Muller的分類,冬季奧運會與世界杯足球賽、世博會等共同屬于重大事件(Mega-event)。
作為文化事件中的重大事件,冬奧會自身獨特的文化屬性吸引著全世界的媒體爭相報道。我國對冬奧會的新聞報道起步較晚,《人民日報》經(jīng)過30年來的探索與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冬奧會報道體系。本文分析了《人民日報》從1980年至2018年共十屆冬奧會報道的歷程,從宏觀上展示《人民日報》在十屆冬奧會報道中的數(shù)量變化以及各階段的報道特征;并對《人民日報》冬奧會報道的文化轉向進行概括與分析,在最后給出建設性意見。
1. 歷史分期與階段特征
通過對《人民日報》從1980年至2018年共十屆冬奧會的報道數(shù)量進行統(tǒng)計,得到如下結果:在此期間內(nèi)的十屆冬奧會(1980年至2018年,缺1984年的第14屆)共有相關報道數(shù)量678篇。經(jīng)梳理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對于冬奧會的報道會隨著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背景因素的變化表現(xiàn)出明顯的特征變動。
1.1 1980年至1998——報道賽事為主
在這一階段,《人民日報》對冬奧會的報道數(shù)量較少,內(nèi)容較單一,主要以賽事和我國運動員成績?yōu)橹?,缺少評論和專題報道。
1.2 2002年至2006——追求成績獎牌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加入WTO、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落成,我國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逐步提升,體育事業(yè)也得到發(fā)展。作為國際重大賽事,冬奧會成為各國展示國家形象與實力的“重要舞臺”。在2002年鹽城湖冬奧會中,中國代表團終于實現(xiàn)了冬奧金牌“零”的突破。因此,在2002年、2006年兩屆冬奧會的報道中,《人民日報》對成績與獎牌的關注尤為突出。例如,2002年的報道《冬奧會賽場昨日連爆冷門 于淑梅發(fā)揮失常名落孫山》就與《用健美之軀托起五星紅旗———記為我國實現(xiàn)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的楊揚》形成了鮮明對比。
1.3 2010年——注重人文關懷
縱觀《人民日報》對十屆冬奧會的報道,2010年的溫哥華冬奧會中體現(xiàn)出了難得一見的人文關懷。《人民日報》不僅花了大量篇幅和筆墨對賽事和運動員進行了專題報道,還新增了許多對加拿大以及其他冰項強國的介紹,并加大對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的關注。如題為《東道主的體育觀》就介紹了加拿大人的體育觀:運動并不等同于金牌和名次,而是能夠帶來健康、勇氣和快樂的實實在在的生命存在方式。
1.4 2014年——意識形態(tài)導向明顯
《人民日報》在對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報道中,體現(xiàn)出不同以往的明顯意識形態(tài)導向。從《索契冬奧會期間 中方不會考慮中日領導人進行任何形式接觸》、《體現(xiàn)中俄關系高水平和特殊性——國際輿論高度評價習近平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等相關報道中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對本屆冬奧會的報道弱化了賽事本身,受國際政治的影響較為明顯。
1.5 2018年——關注冰雪運動普及
2018年的平昌冬奧會作為2022北京冬奧會前的“最后一棒”,對于我國而言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在對此屆冬奧會的報道中,《人民日報》更加關注冰雪運動的發(fā)展問題,主要從體育人文和運動項目著手進行相關報道。
2. 冬奧會報道的文化轉向
2.1 從比賽到人
奧林匹克憲章中對于奧林匹克運動宗旨有這樣的闡釋:使體育運動為人類的和諧發(fā)展服務,以提高人類尊嚴。在2010年之前,《人民日報》對于冬奧會的報道始終著力于競賽本身,缺乏對運動員的人本關懷。大多報道只展現(xiàn)賽場上的運動員形象,卻很少著眼于日常訓練、生活等角度。2010年,《人民日報》對溫哥華冬奧會進行了一系列專題報道,如《李琰,冰壇鐵娘子》一篇就從生活與訓練等多個方面對時任中國短道速滑隊主教練李琰進行了報道。
2.2 從“金牌導向”到全面關注
在1980年到2006年間的七屆冬奧會報道中,《人民日報》以金牌為導向的報道傾向較為明顯。2002年冬奧會期間,《人民日報》第10版曾刊登多篇《冬奧會 中國奪金先鋒隊完全檔案》系列報道。但從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開始,報道方向開始多元化,不再只聚焦于獲獎選手,轉而面向更多運動項目、國際運動員風采等。筆者認為這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著密切關系,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大大提升了我國的“體育自信”,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迫切需要用金牌來證明自己,運動員也越來越開始享受比賽,不懼失敗。
2.3 從關注比賽到推廣運動
在查閱2018年平昌冬奧會的相關報道時,筆者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開始關注冰雪運動的普及與發(fā)展問題。其原因十分明了,在經(jīng)歷了前兩次的失敗后,我國與2013年再次提出申辦冬奧會。申奧成功帶來喜悅之余,如何落實“三億人上冰雪”的口號也成了難題。2018年平昌冬奧會期間,《人民日報》除報道比賽外,還刊登了如《奧運會的“冰山效應”》等冰雪運動的介紹,著重于介紹其他國家冰雪項目的推廣情況,并提出對冰雪運動在我國發(fā)展的建議。
3. 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
3.1 存在的問題
經(jīng)過30年的發(fā)展,《人民日報》不斷探索新的報道理念,總結經(jīng)驗,但仍然能夠發(fā)現(xiàn)其在冬奧會的報道中存在一些問題。
3.1.1 “唯金牌”論的傾向
“唯金牌”論長期以來影響著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這無疑是與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相違背的。作為主流媒體的《人民日報》雖然在1998年就曾發(fā)表題為《警惕唯金牌論危害體育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報道,但在對冬奧會的報道中,還是存在將報道重點放在獲獎運動員和優(yōu)勢運動項目身上的情況。從報道的項目上看,《人民日報》的報道大多傾向于我國的優(yōu)勢項目,如短道速滑、花樣滑冰等,缺乏對冷門項目的關注。
3.1.2? 報道深度存在不足
隨著新興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人民日報》應當轉變報道思路,發(fā)掘自身優(yōu)勢。如今,從《人民日報》過去十屆冬奧會的評論和專題報道來看,《人民日報》的報道大都傾向于宣傳運動員刻苦訓練、勇奪金牌的運動精神,并且多集中在獲獎運動員身上,缺乏對于比賽背后、冰雪運動本身的深度挖掘。
3.2 解決對策
3.2.1 突出奧運精神與人文關懷
冬奧會與其“姊妹”夏奧會一樣,都倡導奧運精神,注重體育對人的塑造。如今的奧運會也不再只是存粹的競技比賽,而是展示國家形象、促進國際交流和推動全球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渠道。國際奧委會與各屆奧運會申辦國都曾多次強調(diào),要舉辦“人文奧運”,其本質是將關注點落回人類本身,通過開展多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動促進體育競賽與文化教育的結合,促進人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逐步提升,國際影響力也日益增強,《人民日報》作為我國主流媒體,應當在對冬奧會的報道中進一步突出人文關懷。在進行報道時,不必只將目光聚焦于賽場,也可以關注舉辦國的人文與冰雪運動發(fā)展情況。
3.2.2 豐富報道形式
除了賽事簡訊,《人民日報》還可以采用特刊類型的系列報道,以更加豐富全面的報道內(nèi)容呈現(xiàn)冬奧會的各個角度。同時,可以加大圖片、視頻報道的比重,充分展現(xiàn)冬奧項目的精彩,讓讀者了解冰雪運動,感受樂趣,并主動參與冰雪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