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李妹
本文是陽江市市級課題《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MS201918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高效、有活力的教學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優(yōu)化各種因素,利用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力,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現(xiàn)今的古詩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低效等問題。在“高效有活力的教學要求”和“沉悶低效的教學現(xiàn)實”的博弈中,進行古詩文教學策略探究,轉變教學理念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打造高效有活力的古詩文教學課堂勢在必得。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激趣;誦讀;拓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4-0017
現(xiàn)今,古詩文教學存在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低效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在教學內(nèi)容上,教師過于注重以高考知識點為中心,課堂上一味生硬地強調(diào)古詩文的字詞意義和語法,淡漠古詩文的人文價值和情感意義。二是在教學形式上,教學模式程序化,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灌輸式地傳授古詩文知識,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度和學習內(nèi)驅力,使得學生只能統(tǒng)一地、單向地接受教師的灌輸?;谏鲜鼋糖楹蛯W情,我們可以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形式兩方面進行有的放矢的策略探究,優(yōu)化教學方法,打造高效有活力的古詩文教學課堂。
一、激趣引導,激發(fā)學習內(nèi)驅力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诮虒W中,如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力,讓學生志于學、樂于學,教學會取得較好效果。語文味交流流派創(chuàng)始人程少堂先生曾說:“做人要老實,上課要狡猾?!苯處熑绻茉诠旁娢牡慕虒W過程中“狡猾”地巧設懸念,巧妙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讓學生樂于跟著教師的思路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將能有效地提高古詩文的課堂教學活力。
1.巧設導入懸念,走好課堂第一步
常言道:“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了一半?!苯處熑缒茉谡n堂起始時巧設導入型懸念,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對課堂的開展無疑起著奠基作用。對于導入型懸念,教師可結合古詩文的作者、寫作背景、題材、知識點等,借助故事、音樂、詩畫等載體,設計各種形式的“導入型懸念”。
如,浙江紹興魯迅中學林忠港老師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根據(jù)古詩文內(nèi)容采用“以圖文對照法”設置懸念:上課伊始,林老師展示程宗元先生的《侍坐》圖,讓學生根據(jù)畫中人物神態(tài)和文本內(nèi)容分別推斷圖中哪個是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1]林老師以圖文對照法設置導入懸念,優(yōu)化了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讓學生在畫作的牽引下,精讀文本,以畫解文,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探索的興趣。
2.活用過渡型懸念,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
高效的課堂教學,“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教師的任務是指引學生獲取知識,而不是單純地為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恰當?shù)卦O置懸念,讓學生跟著教師所設的懸念去思考、去探索。
如,在《燭之武退秦師》的教學中,筆者設置了以下過渡型懸念:(1)秦國為什么進軍鄭國?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2)剛開始燭之武答應去見秦穆公嗎?(3)鄭國國君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等等?這一系列過渡型懸念的設置,不僅能幫助教師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保持充沛的精力完成整節(jié)課,還能讓學生緊跟著教師的思路展開思考,層層邏輯推進,挖掘文意及文章的深層內(nèi)涵。
二、注重誦讀,“言”與“意”并重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靈活地采用“階梯式”朗讀,讓學生逐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步:讓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
第二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朗讀,如:1.對某些字詞句進行反復朗讀,以起到情感的強調(diào)作用;2.讓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進行朗讀與表演。進行創(chuàng)造性朗讀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誦讀的動力,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掌握一些字詞句和理解人物的性格與情感。
第三步:讓學生在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與情感后有感情地配樂朗誦,讀出抑揚頓挫,在誦讀過程中接受古文化的洗禮。
第四步:對于需要背誦的文章,可以設計一些小活動來激發(fā)學生速記與背誦,如小組競爭賽、男女對抗賽、擂臺爭霸賽等。
如,在講授司馬遷的《鴻門宴》時,筆者曾讓學生分角色朗讀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莊不得擊)這一片段,并要求學生對段內(nèi)的動作描寫(“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等)配以動作表演。段中的動作描寫是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讓學生朗讀和表演有利于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也能幫助他們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拓展探究,古詩文與現(xiàn)實相交
古詩文的課堂教學之所以沉悶,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一味生硬地強調(diào)古詩文的字詞意義和語法,淡漠古詩文的人文價值和情感意義,割裂了古詩文與現(xiàn)實的交接。在教學中,應規(guī)避這兩個教學弊端。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文化傳承與理解”。德國教育家布列欽卡也說過:“教育是一種影響,是一種傳遞人類文化財富的過程?!蔽难晕淖鳛檎Z文學科教學的載體之一,其包含著“文學”與“文化”兩方面,其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懷、人生道理、理想抱負應是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如,《荊軻刺秦王》一文中,荊軻身上所閃爍的古代俠客“俠、忠、誠、信、武、智”英雄情懷;《勸學》《師說》《送東陽馬生序》等文中所傳達的“愛學、敬學、會學”思想;《游褒禪山記》一文中所蘊含的“成事者要志、力、物三者合一”的人生哲理。文言文所蘊含的這些“思想與情懷”寶藏,不應在教學中缺失,而應成為育人的載體,引導學生去領悟、去傳承,如此,古詩文的教學才不會缺失“溫度”,也才不會與現(xiàn)實割裂。
盡管古詩文離我們“很遠”,但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優(yōu)化各種因素,利用“激趣”“誦讀”“拓展”等有效的方法來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力,引導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及方法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將能打造出高效有活力的古詩文教學課堂,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何泗忠.語文懸念教學法[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7.
(作者單位:廣東省陽江市廣東兩陽中學52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