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凱,曾光豪,曹 華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yī)院急診醫(yī)學科,上海 200072)
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靜脈溶栓(Intravenou s thrombolysis,IVT)是目前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唯一有效的方法[1]。大約三分之一的AIS 患者合并腎功能不全(Renal dysfunction,RD),定義為腎小球濾過率(eGFR)低于60 mL/min/1.73m2。由于血小板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異常,RD 患者有較高的自發(fā)性腦出血風險[2]。因此,是否對伴有RD 的AIS患者進行IVT 仍有爭議,因為與RD 相關的癥狀性腦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風險增加可能會減弱甚至超過IVT 的益處[3]。以前的隨機對照試驗和西方主要指南均未將RD 作為IVT 的禁忌癥[4]。然而,日本指南指出,對于患有“嚴重腎功能紊亂”的卒中患者,IVT 應謹慎使用[5]。此外,一項觀察性研究表明,與沒有接受IVT 治療的AIS 患者相比,接受IVT 治療的AIS 患者RD 的不良預后風險增加了約50%[6-7]。因此,闡明RD 是否會影響AIS 患者IVT 的有效性很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RD 對卒中患者發(fā)病后4.5 小時內IVT 治療的預后影響。
1.1 一般資料 對本院急診科2017 年5 月~2020 年3 月連續(xù)接受靜脈rt-PA 治療的AIS 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1)年齡≥18 歲;(2)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和體征結合頭顱計算機斷層掃描和/或磁共振成像診斷AIS,并在癥狀出現(xiàn)后4.5 小時內按照指南[8]接受靜脈注射rt-PA(0.9 mg/kg,最大劑量90 mg);(3)提供了詳細的病史和用藥史。排除標準如下:(1)24 小時內接受橋接治療或手術/分流減壓的患者;(2)入院時eGFR數(shù)據(jù)缺失、治療前嚴重殘疾(定義為病前改良Rankin 量表[mRS]評分≥3)或3 個月時mRS 評分數(shù)據(jù)缺失的患者。
1.2 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所有患者的以下變量:年齡、性別、使用NIH 卒中量表(NIHSS)評估的初始卒中嚴重程度、卒中癥狀發(fā)作至治療時間、先前使用抗血栓藥物的治療以及卒中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高脂血癥、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史以及吸煙。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通過臨床隨訪或電話評估3 個月時的功能結果。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后24~36 小時進行腦部CT 掃描。根據(jù)簡化的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協(xié)作方程計算eGFR:eGFR(mL/min/m2)=144×(SCr/0.7)-0.329×(0.993)年齡(適用于女性且SCr ≤0.7mg/dL);eGFR=144×(SCr/0.7)-1.209×(0.993)年齡(適用于女性且SCr>.7mg/dL);eGFR=141×(SCr/0.9)-0.411×(0.993)年齡(適用于男性且SCr ≤0.9 mg/dL);eGFR=141×(SCr/0.9)-1.209×(0.993)年齡(如果男性且SCr>0.9 mg/dL)。計算得到的eGFR 小于60 mL/min/1.73m2視為具有臨床意義的RD[9]。
1.3 結局指標 主要轉歸是3 個月時出現(xiàn)不良轉歸(mRS 評分為3~6 分)或死亡。次要轉歸接受IVT 治療患者出現(xiàn)SICH,所有患者在IVT 后24 至36 小時內都接受了計算機斷層掃描或磁共振成像。SICH 是根據(jù)美國國家神經疾病和卒中研究所rt-PA 試驗中使用的標準定義的:最初36 小時內新腦出血的計算機斷層掃描或磁共振成像證據(jù),與基線NIHSS 評分相比增加了1分以上。
1.4 統(tǒng)計分析 連續(xù)變量被描述為平均值±標準差或具有四分位間距的中位數(shù)(IQR)。使用學生的t 檢驗或Mann-Whitney U 檢驗分析組間差異。分類變量被描述為頻率和百分比,并使用皮爾遜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進行比較。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用于評估IVT 和RD 的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主要結局的影響。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采用SPSS 21.0,雙尾P 值<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腦卒中合并和不合并RD 患者的基線特征 在癥狀出現(xiàn)后4.5 小時內入院的477 名連續(xù)卒中患者中,93 名患者有資格進行后續(xù)分析,其中36 名(39%)患者有RD。年齡65±11 歲,男性63 例(68%),發(fā)病時間中位數(shù)(IQR)為75(40~130)分鐘,eGFR 中位數(shù)(IQR)為66(52~83 mL/min/1.73m2)。有或無RD 患者的基線特征和結果如表1 所示。與非RD 組相比,RD 患者年齡顯著增大(P<0.05),高血壓、心房顫動、既往卒中和抗血栓治療人數(shù)較高(P<0.05),發(fā)病至到院時間縮短(P<0.05),以及NIHSS 評分更高(P<0.05)。
表1 腦卒中合并和不合并RD患者的基線特征
2.2 腦卒中合并和不合并RD 患者的結局比較 在3個月的隨訪中,RD 組患者的mRS 評分高于非RD 組患者[中位數(shù)(IQR);5(2-5)vs. 2.5(1-5),P< 0.05]。3個月時,RD 組患者的不良轉歸(75%,27/36)和死亡率(28%,10/36)明顯高于非RD 組(分別為49%(28/57)和16%(9/57))(P<0.05)。同樣,RD 組預后良好率(mRS為0-1)(19%,7/36)顯著低于非RD 組(44%,25/57)(P<0.05)。RD 組和非RD 組間SICH 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3% vs. 7%,P=0.323)。
2.3 結局指標的相關因素分析 在單變量分析中,eGFR 每降低10 mL/min/1.73 m2,不良轉歸(OR=1.19,95%CI=1.09-1.30)和死亡(OR=1.18,95%CI=1.06-1.32)的風險顯著增加(表2)。在多變量分析中,將所有單變量分析中P<0.1 的變量調整到模型中。調整后,RD(eGFR<60 mL/min/1.73 m2)仍與不良轉歸相關(OR=2.15,95%CI=1.01-4.56,P=0.045),但與死亡率之間不相關(OR=0.625,95%CI=0.34-1.14,P=0.215)(表3)。
表2 患者臨床特征的單因素分析。
表3 主要結局的多變量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接受靜脈注射rt-PA 的患者中,RD與3 個月隨訪的不良轉歸獨立相關。以前關于RD 與不良轉歸風險之間關系的報道相互矛盾[4-7]。這可以解釋為這些研究使用了不同的腎損害分類、不同的不良結局評分定義、不同的隨訪評估時間段、不同的研究對象基線特征以及不同的腎功能評估方法。隨著eGFR的逐漸下降,死亡和殘疾的風險增加。最近,Hao 對7796 名卒中患者進行的meta 分析表明,RD 會增加接受溶栓治療的患者預后不良的風險[10]。此外,Bhat 在一項大規(guī)模的基于人群的研究中評估了1120295 名成年人,結果顯示,eGFR<60 ml/min/m2的受試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和死亡率急劇上升[11]。
決定卒中后結果與腎損害影響之間聯(lián)系的機制尚不清楚。體外研究表明,患有嚴重腎臟疾病的患者會產生纖維蛋白凝塊,這些凝塊更緊密,更不易滲透以及被纖維蛋白溶解[12]。在這項研究中,RD 與SICH 的風險增加無關。類似的結果在大多數(shù)相關研究中都有報道[13]。在Huhtakangas 等對11 個歐洲卒中中心4780 名接受IVT 治療的患者進行的評估顯示,eGFR 低的患者的SICH 發(fā)生率較高;但在多變量logistic 分析中,SICH發(fā)生率并不顯著[13]。根據(jù)本研究的結果,結合其他研究,RD 患者IVT 后預后不良率較高可能與SICH 的發(fā)生無關。RD 與常見的血管危險因素有關,包括衰老、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和吸煙。此外,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通常可歸因于其他原因,如心臟病和感染易感性[14]。
雖然這項研究在設計上是回顧性,無法證明因果關系;但是結果表明RD 是接受靜脈注射rt-PA 患者長期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在將來的研究中可能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甚至用于制定相關的指導方針。臨床醫(yī)生必須在急性卒中情況下迅速行動,以實現(xiàn)有效和早期再通。因此,基于eGFR 評估腎功能是一種快速實用的IVT 候選患者檢測方法。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而言,調查蛋白尿是一項有效但耗時的檢查,可在IVT 后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內考慮。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應分析eGFR 引起的蛋白尿。
總之,在接受IVT 的急性卒中患者中,RD 與3 個月時卒中不良結局風險增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