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寧,劉 昕,田啊林,張曉曉,劉學聰
(1.河北省兒童醫(yī)院口腔科,石家莊 050031;2.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口腔科,石家莊 050031)
牙周炎是因為口腔里細菌堆積而形成的齦上牙石或齦下牙石,并且會對牙周組織產生炎癥刺激并形成牙周袋,且伴有牙松動的疾病[1]。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3(NLRP3)是炎癥復合體,口腔被微生物感染后,NLRP3 與特定的蛋白形成蛋白復合體,可以對炎性因子的分泌等形成一系列的影響[2-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牙周炎NLRP3 炎性小體表達量與炎癥反應、牙槽骨吸收的相關性,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5 月~2018 年5 月我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127 例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體檢的127 例健康人群為對照組。對照組男65 例,女62 例;年齡30~60 歲,平均(38.03±2.34)歲。觀察組男64 例,女63 例;年齡29~57 歲,平均(38.01±2.13)歲。2 組患者主要基線資料間經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組間能夠比較分析。納入標準:(1)符合牙周炎的診斷標準[4]者:天然牙數(shù)目大于16 顆,且至少有4 顆磨牙者;(2)牙周袋深度大于3 mm,伴有結蹄組織附著喪失;(3)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等。排除標準:(1)合并有口腔黏膜疾病者;(2)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者等;(3)近3 個月內接受過牙周治療。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本研究。
1.2 檢測方法 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用RT-PCR 對采集的牙周膜組織進行擴增后再行無酶RNA 逆轉錄,檢測NLRP3 mRNA 的表達情況。
齦溝液內分子含量的檢測方法:按照Elisa 試劑盒的說明書對2 組齦溝液標本進行操作,測定即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趨化因子12(CXCL12)、熱休克蛋白(HSP60)的含量。
1.3 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觀察組細菌分布特征;(2)比較2 組NLRP3 炎性小體mRNA 的表達情況,包括NLRP3、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18(IL-18)、胱冬肽酶-1(Caspase-1)的mRNA 表達量;(3)比較2 組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包括:ICAM-1、CXCL12、HSP60;(4)比較2 組牙周炎的指標變化情況,包括:菌斑指數(shù)(PLI)、齦溝出血指數(shù)(BI)、探診深度(PD)、附著喪失水平(AL)。PLI:用探針輕劃牙面,根據菌斑的量和厚度記分。每顆牙檢查近中頰面、舌面、正中頰面以及遠中頰面。4 個牙面記分之和除以4 即為每顆牙的記分,每顆牙記分之和除以受檢牙數(shù)為個人記分。0 分:齦緣區(qū)無菌斑;1 分:齦緣區(qū)的牙面有薄的菌斑,但視診不可見,若用探針尖的側面可刮出菌斑;2分:在齦緣或鄰面可見中等量菌斑;3 分:齦溝內或齦緣區(qū)及鄰面有大量軟垢。BI:結合視診和鈍頭牙周探針探診,0 分:完全健康,齦緣和齦乳頭外觀健康,輕探齦溝后不出血;1 分:基本健康,齦緣和齦乳頭呈輕度炎癥,輕探齦溝后不出血;2 分:齦炎輕微,牙齦呈輕度炎癥,有顏色改變,無腫脹或血腫,探診后點狀出血;3分:齦炎明顯,牙齦呈中度炎癥,有顏色改變和輕度水腫,探診后出血,出血不溢出齦溝;4 分:齦炎較重,牙齦呈中度炎癥,有顏色改變,并有明顯腫脹,探診后出血并溢出齦溝;5 分:重度齦炎,牙齦有顏色改變,明顯腫脹,有時有潰瘍,探診后出血或自動出血。PD:使用專用的牙周探針測量齦袋或牙周袋的深度,即齦緣至袋底或齦溝底的距離。AL:是測量上皮冠方至釉牙骨質界的距離,是牙周支持組織破壞的結果。(5)對觀察組NLRP3 mRNA 表達量與齦溝液炎癥因子、牙槽骨吸收進行pearson 相關性研究。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使用和計數(shù)資料分別用mean±SD、%表示,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 檢驗;使用pearson 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細菌分布特征 127 例患者中菌株122 株,具體分布見表1。
表1 牙周炎患者病原菌發(fā)分布
2.2 兩組NLRP3 炎性小體mRNA 表達情況 觀察組NLRP3、IL-1β、IL-18、Caspase-1 的mRNA 表達量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LRP3炎性小體mRNA表達量比較
2.3 兩組齦溝液炎癥因子比較 觀察組齦溝液ICAM-1、CXCL12、HSP60 量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齦溝液炎癥因子比較
2.4 兩組患者牙槽骨吸收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PLI、BI、PD、AL 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4。
2.5 牙周炎患者NLRP3mRNA 表達量與齦溝液炎癥因子、牙槽骨吸收相關性研究 觀察組NLRP3mRNA與齦溝液炎癥因子、牙槽骨吸收進行pearson 相關分析,NLRP3mRNA 與ICAM-1、CXCL12、HSP60、PLI、BI、PD、AL 均呈正相關(r=0.511,0.602,0.525,0.484,0.344,0.286,0.311,P<0.01),見表5。
表4 兩組患者牙槽骨吸收比較
表5 NLRP3mRNA表達量與齦溝液炎癥因子、牙槽骨吸收相關性研究
牙周炎的病因很多,牙周炎的發(fā)生與周圍的細菌存在有關,一旦形成牙周炎,則對周圍組織形成不可逆性損害,長時間的炎癥還會對牙槽骨發(fā)生破壞作用[5-6]。牙周炎還可能會造成牙體脫落,影響和損壞頜骨骨質[7-8]。
牙菌斑是粘附于牙齒表面的細菌團塊,不能用水等方式去除。人的口腔中定植的細菌多數(shù)都是非致病菌,牙周炎的治病菌主要有福賽類桿菌、變黑普氏菌等[9-11]。在本研究中,127 例患者中菌株122 株。觀察組患者的PLI、BI、PD、AL 均高于對照組。說明牙周炎患者的各項指標均存在異常,并且患者炎癥還可以進一步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排斥反應。NLRs 是識別病原微生物相關分子模式的模式識別受體,存在于細胞質中[12]。NLRP3 炎癥小體是牙周炎病理發(fā)展過程中的調控因子,又稱血管通透因子,在牙周炎時可以誘導牙周膜細胞生長,抑制上皮細胞凋亡等[13]。IL-18 和IL-1β參與能殺傷和抑制牙周炎相關細胞,促進炎癥細胞的吞噬,促進細胞增殖和分化,與牙周炎引起的急性炎癥反應程度有關[14]。在本研究中觀察組NLRP3、IL-1β、IL-18、Caspase-1 的mRNA 表達量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在牙周炎中,炎性因子水平均較高,可刺激發(fā)生牙周炎,進而反射性的使白細胞介素的分泌增多。
牙周炎時,為明確病變進展程度,對牙齦相關指數(shù)進行檢測,包括PL、BI、PD 和AL 等。在感染過程中,菌斑微生物可通過侵襲牙周組織導致局部的牙周組織細胞壞死,菌斑微生物通過激發(fā)機體活化炎癥相關細胞,間接地導致牙周局部組織破壞。免疫因子失衡會導致骨平衡因子失衡,進而導致骨吸收;炎癥反應的過度激活能夠影響成骨及破骨細胞的平衡,進而促進牙槽骨吸收和破壞,嚴重時會有牙列松動、牙齒脫落[15]。Beukers N 等[16]研究證實,NLRP 炎性小體的表達過度能夠加劇牙槽骨的吸收。在本研究中,NLRP3 mRNA與ICAM-1、CXCL12、HSP60、PLI、BI、PD、AL 均呈正相關。在梅群廣[17]對NLRP 的研究中得出了:與牙周炎組織中NLRP 炎性小體的表達過度能夠加劇炎癥反應及牙槽骨吸收。這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在本研究中,觀察組齦溝液ICAM-1、CXCL12、HSP60 量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在牙周炎發(fā)生時,齦溝液中的炎性因子均升高,炎性反應增多,機體免疫力隨之降低。蛋白復合體NLRP 炎性小體由受體NLRP3 及下游分子Caspase-1mRNA 組成,在牙周組織內菌斑形成的過程中可以蛋白水解酶活性。
綜上,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膜細胞中,NLRP3mRNA表達量與齦溝液炎癥因子、牙槽骨吸收成正相關,且高表達的NLRP3 炎性小體能夠加劇炎癥反應及牙槽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