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語文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部編教材要求每學期必讀名著兩部,選讀名著4部,大大增加了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量。部編教材編寫時,還增添了名著的節(jié)選篇章,如《秋天的懷念》節(jié)選自《我的地壇》《再塑生命的人》節(jié)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三顧茅廬》節(jié)選自《三國演義》,《劉姥姥進大觀園》節(jié)選自《紅樓夢》,《孤獨之旅》節(jié)選自《草房子》等。當無數節(jié)選的文本成為我們課堂教學的內容時,我們該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呢?顯然,從整本書節(jié)選而來的文本,教學時不能脫離整本書而單獨進行講授。
一、關注整本書內容,清晰了解小說情節(jié)
有人說:“讀《草房子》真正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文學的享受,藝術的享受;是一種真、善、美的享受。” 《孤獨之旅》節(jié)選自《草房子》,文章開頭:“杜小康失學了,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這是生活改變的開始。但如果僅僅只是閱讀所選文字,學生將不能準確把握人物的變化及成長。杜小康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一戶人家”“杜小康家有油麻地最高大也最結實的房子”“后三間,左兩間,右兩間,前面立起一道高墻,連成一個大院。院門兩扇,為紅色。雖然已多年未上新漆,但那門在擦拭過之后,依然很亮,照得見人影”。這就是杜小康之前的生活狀況。如此的家境,一夕之間改變,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也因此,他離開了最喜歡的學校。學生能夠從這樣的情境中了解失學的杜小康,會更加明白他的孤獨與迷茫?!豆陋氈谩方Y束在暴風雨之后,杜小康找到了鴨子,鴨子還生了蛋,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恫莘孔印分杏羞@樣一個情節(jié):過了一個星期,杜小康在校園門口出現了。他挎一只大柳籃子。柳籃里裝著七零八碎的小商品。柳籃上還放了一只扁扁的分了許多格的小木盒。一格一格的,或是不同顏色的糖塊,或是小芝麻餅什么的。盒上還插了一塊玻璃。玻璃擦得很亮,那些東西在玻璃下顯得很好看。他坐在校門口的小橋頭上。令油麻地小學的教師和學生們都感到震驚的是,這個當初整日沉浸在一種優(yōu)越感中的杜小康,竟無一絲卑微的神色。他溫和、略帶羞澀地向那些走過他身旁的老師和同學問好或打招呼。杜小康不沉浸于過去優(yōu)越的生活,也不因現在生活的不堪而痛苦,他能正確地面對現實,這是他人生的成長,也讓小說人物形象更立體。因此,教學時,要讓學生提前閱讀《草房子》中與杜小康相關的情節(jié)《紅門》,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只有將文本置于整本書中,置于整個故事中,學生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小說情節(jié),把握人物形象。
二、立足整本書閱讀,準確把握文章主題
溫儒敏教授在談到部編版的總體特色時提到:注意以德樹人,卻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潤物無聲,不那么“說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整本書主題進行把握,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豆陋氈谩肥且黄砷L小說。從小說的具體情節(jié),杜小康不得不離開同學、學校,和父親兩個人去放鴨,從而脫離了熟悉的社會環(huán)境和群體,這讓他感到孤獨?!澳吧奶炜蘸湍吧乃妗保沧屗械娇謶趾蜔o助,面對大自然“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讓“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與卑微,恐懼之后,又是更深的孤獨,沒有人交往,生活單調,然而卻回不去。杜小康不知道自己還要走多遠,也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樣子,對前途充滿了迷茫和恐懼。這些都讓他感到無限孤獨。在一個暴風雨的夜里,杜小康像大人那樣戰(zhàn)勝了風暴,攏住了走散的鴨子時,“他哭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這是委屈的哭,因為這樣艱辛的生活本不應該由他這樣幼小的心靈和身體承擔;這也是激動的哭,在承受了這樣的“磨難”之后,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杜小康從害怕孤獨、逃避孤獨到學會堅強、勇敢面對、分擔責任,這一蛻變的過程,就是他成長的過程?!恫莘孔印酚洈⒘擞吐榈匦W校長的一句話:“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杜小康面對生活的變故,沒有自怨自艾,而是選擇堅強面對,他坦然地接受生活給予他的一切,把這一切都當成是人生成長必然經歷的過程,即使去學校售賣東西,也毫無卑微之色,這是真正心靈的成長,是自我的覺醒。因此,教學時,要讓學生結合《草房子》中的相關情節(jié),與所選文本相結合,探討杜小康成長的經歷。只有將文本立于整本書中,學生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文章主題,讓文本真正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真正發(fā)揮文學的力量。
三、聯(lián)系整本書語言,把握作者寫作特色
溫儒敏教授說,語文課怎樣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讀精講,反復操練,沒有激發(fā)閱讀興趣,也沒有較多的閱讀量和閱讀面,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寫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作為一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的景物描寫也是獨具特色,他說:“我一向認為,風景描寫很重要,尤其是寫給孩子看的書,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睘榱诉m應兒童的閱讀追求,他注重對色彩的描繪與搭配,借色彩的感性形象去呈現一種如詩如畫的意境。而色彩描寫其實也是一種抒情、一種渲染?!八P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白茫茫的水。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到達這里時,已是傍晚。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了的感覺。他望著父親,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茫?!?,是一片白色,給人一種空而遠的感覺。這種空而遠,不僅僅是因為外在熟悉的樹木、村莊、橋梁等已成為遙遠之物,眼前“已經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四周只是草灘或者洼地,已無一戶人家”,重要的是因為內心對前方的茫然與恐懼——“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方是未知的”。少年心中離開油麻地之初的心情正如眼前的這一片茫茫的水色,迷茫與害怕暴露無疑。當到達目的地蘆葦蕩里,眼前“如綠色的浪潮”瞬間就驚住了杜小康。為什么說“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葦蕩”呢?難道他真的沒有見過蘆葦蕩?顯然不是的。這只是他從來沒有嘗試過在如此孤獨的心境下,在前方如此迷茫的情況下,看到過這給人強大壓迫感的綠潮般的蘆葦蕩。“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這正反映了杜小康內心巨大恐懼感對其心靈的包圍與絞殺,也正是強烈的孤獨感幾乎壓垮幼小心靈世界的生動寫照……文中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景物描寫、色彩描寫,都不是單一的,也不是純粹地為描寫而描寫,它們的出現都融合了人物的主觀情緒,或悲或喜、或明或暗都與人物的生命情調、心靈色彩息息相關,帶有人物的感情與溫度。因此,教學時,不能就文本而文本,不能只關注所選文本的語言特色,還要通過對整本書語言特點的研究,把握作家寫作的語言特色,提升學生對語言的鑒賞,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
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中談道,對于選讀的“文學名著”,必須使學生真正能解讀它,能欣賞它;必須借此養(yǎng)成學生閱讀其他“文學名著”的能力和習慣。所以,教學時以教材為依托,關注單篇文本教學,達成對整本書的閱讀興趣,而單篇文本教學的設計,又必須置于整本書閱讀之中,引領學生完成由文章到文學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