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沙沙
內容摘要:《爾雅》是我國最早的系統(tǒng)的訓詁學著作,在訓釋方式上采用同義相訓、描述等方式對詞語進行釋義。前人已總結出《爾雅》的訓釋方式,本篇主要對訓釋方式的特征進行探討,通過例證發(fā)現(xiàn)《爾雅》釋義的本質特征,并提出相關不足。
關鍵詞:《爾雅》 同義詞 同義相訓 特征
《爾雅》是我國第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一本系統(tǒng)的訓詁學著作,被譽為“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鍵”[1]。《爾雅》傳世十九篇是將2091個條目基于語義場進行分類,具有同義詞詞典的特征。而管錫華在《<爾雅>非同義詞詞典論》中統(tǒng)計出《爾雅》中同義關系的詞條所占比例不足一半,主張把《爾雅》定性為類義詞典。[2]5因此,關于《爾雅》的性質,前人眾說紛紜,但詞典說是最具科學性的。
作為詞典,《爾雅》的詞義訓釋有其自身的特點,對后世詞典編纂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前人已總結出《爾雅》主要通過以義類聚、多詞同訓的方式訓釋詞義。在本篇文章中主要對《爾雅》的訓釋方式所體現(xiàn)出的相關特征進行探究,并揭示詞典釋義在認知上的三個特征:以眼前定義遠方、以熟悉定義陌生、以具體定義抽象。進而從語料庫的角度分析,對《爾雅》釋義進行進一步探討,指出詞典釋義的有關不足。
一.同義詞、近義詞定義
《爾雅》將古籍中所出現(xiàn)的有關字詞,通過同義詞類集的方式分列成各條,再從各條中采取人們已知的常用詞進行訓釋,這就是同義為訓。而同義為訓的表現(xiàn)形式卻是復雜多樣的,其中就有用同義詞、近義詞定義。從訓詁學的角度來說,《爾雅》中所用到的合訓法很明確地體現(xiàn)出以同義詞、近義詞定義被訓釋詞。例如:
《爾雅·釋詁》:“遘、逢、遇,遻也?!盵2]90
《爾雅·釋訓》:“明明、斤斤,察也。”[2]278
這兩例都是將同義詞語集合,以一詞釋多詞的方式進行釋義。第一例中,“遘、逢、遇”都含有“遇”的意思;第二例中,“明明”、“斤斤”都有“明察的樣子”這一含義,可見它們之間的同義關系。
同義詞、近義詞定義的前提是訓釋詞和被訓釋詞之間有一個或幾個義項相同,而非所有義項一一對等,這就是黃金貴提出的“一義相同”的說法,即“同義詞是按一個義位(詞義)系統(tǒng)橫向聚合的詞群”[3]。如:《釋詁》中將“遻”的“遇”的義項用來定義“遘、逢、遇”。但從《說文》中看:“遻,相遇驚也?!盵4]明確了“遻”的義項是主“驚”,卻因為被訓釋的三個詞的詞義,不能將《爾雅》中的“遻”的詞義重點放在“驚”上,其釋義存在詞條限義的特點。由此可見,《爾雅》同義詞的聚合標準是“一個意義”,“一個意義”的來源包括本義、引申義、假借義、古義、今義等。[5]在這一點上,郭璞對《爾雅》系統(tǒng)運用同義訓詁有著十分深刻認識,在《爾雅注疏·序》中評論其“總絕代之離詞,辨同實而殊號”,道出了《爾雅》在同義訓詁方面對于“求同”的看重,同時對同義詞之間義項的差別進行“辨釋”。因此,基于《爾雅》同義詞聚合形式大的多樣性,《爾雅》釋義不僅存在詞條限義,還有二義同條的特點,更兼之三、四義同條。以《釋詁》:“績,繼也?!盵2]32、“績,事也。”[2]42、“績,業(yè)也?!盵2]97、“績,成也?!盵2]98為例。第一條是一組引申義,后三條是又一組相同的引申義,即為二義同條。再如《釋詁》:“郃、盍、翕、仇、偶、妃、匹、會,合也?!盵2]29中,“妃”單成一組“媲”義,“妃、合、會”為一組“對”義,而“仇、妃、”構成一組“匹”義,這便是多義同條了。凡此同義為訓的多種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爾雅》同義詞、近義詞釋義的特殊性。
二.描述與同義詞、近義詞結合
《爾雅》雖然以同義相訓為主,用同義詞、近義詞定義的方式對《釋詁》、《釋言》、《釋訓》中的詞進行同義類集,以熟悉定義陌生。但在《釋宮》、《釋蟲》、《釋獸》等篇目中多用描寫釋詞相結合的方法。這些描述在同義詞、近義詞定義的基礎上,更直觀地訓釋出相關字詞的含義。例如:《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盵2]357從事物的質地方面入手,對“豆”“籩”“登”的定義進行描述;《釋宮》:“兩階間謂之鄉(xiāng),中庭之左右謂之位,門屏之間謂之寧,屏謂之樹,閍謂之門,正門謂之應門?!盵2]349-350從事物的地理位置入手,描述了處于不同方位的宮室;《釋親》:“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也?!盵2]340從描述二者關系方面,進行釋義;而《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盵2]503不僅是將“荷”定義為“芙渠”,還對荷的各個部分都進行了定義式的訓釋。而綜觀所有的訓釋,這條顯然已經(jīng)給了讀者一個完整的“荷”的形象……
以下還有通過描述為被訓釋詞釋義的相關例子:
《釋山》:“石戴土謂之崔嵬,土戴石為砠?!盵2]455
《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為侄,謂出之子為離孫,謂侄之子為歸孫?!盵2]335
《釋樂》:“大鐘謂之金庸,其中謂之剽,小者謂之棧?!盵2]384
《釋丘》:“如乘者乘丘,如陼者陼丘?!盵2]436
《釋水》:“逆流而上曰溯洄,順流而下曰溯游。正絕流曰亂?!盵2]467
……
可見這種描述與同義詞、近義詞相結合的方法:描摹事物、說明關系、定義式訓釋……幾乎在《爾雅》十九篇中皆有出現(xiàn),更體現(xiàn)了《爾雅》所創(chuàng)立的釋義系統(tǒng)和編纂方法的典型性。
三.進一步的探討
從上述《爾雅》釋義方式所體現(xiàn)出的兩點特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爾雅》釋義時與同義詞聯(lián)系緊密,具有與同義詞詞典相結合的特點,體現(xiàn)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的三個特征:即以眼前定義遠方、以熟悉定義陌生和以具體定義抽象?!稜栄拧丰屧~之法猶如翻譯,其原則在于以易曉釋難識、以已知解未知、以常見釋罕見。
以易曉釋難識:《釋詁》:“如、適、之、嫁、徂、逝,往也?!盵2]10《方言》:“嫁、逝、徂、適,往也?!?,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盵6]《爾雅》將古籍中“逝、適、嫁、徂”等各地方言皆以通語“往”釋之,極大降低了辨識字義的難度。
以已知解未知:《釋詁》:“甫,我也。”[2]50《儀禮·士冠禮》:“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鄭玄注:“甫是丈夫之美稱……甫字或作父。”《儀禮·士喪禮》:“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宅?!编嵭ⅲ骸澳掣Γ糇忠??!惫偶袥]有見到“甫”用為代詞“我”的例證,則用了已知常用詞“我”來釋義。
以常見釋罕見:《釋詁》:“卬、臺……朕、余,我也?!盵2]50其中《論語》用予、余、我、吾等字,朕字只在《堯曰篇》引用《書》中兩次出現(xiàn);《孟子》用予、我、吾等字,余字只引用《書》時一次出現(xiàn)。這些古籍中出現(xiàn)頻率較少以及“卬、吾、臺”等表示義項“我”的字,都用常用詞“我”來解釋。
以上三種原則體現(xiàn)了《爾雅》采用以熟悉定義陌生的方法推明文中文外之意,訓解人多不識的古字古言,但訓釋也僅是言其大體。由于編纂者不可能完全知曉言語社區(qū)中的所有詞匯及其用法,有時《爾雅》訓釋一字而義不足盡。如《釋詁》:“初,始也?!盵2]1初有“起始”和“開始”的意思,但其意義并未道全?!队P禮》:“伯父帥乃初事?!薄蹲ⅰ罚骸俺酹q故也?!薄短垂贰胺螋斢谐酢薄蹲ⅰ罚骸俺鯙楣适乱病!笨梢姟俺酢奔嬗袔琢x,更互為反訓。有時訓釋一字詳盡,而人不解其意,則是因為文士編纂《爾雅》時,釋義詞匯帶有高雅化傾向。如《釋獸》:“鼳,鼠身長須而賊,秦人謂之小驢。”[2]641
有時《爾雅》釋義脫離相關語境,詞語使用場合及本義之間的微妙之處未能言明。如:《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威王問》中:“篡卒力士者何也?”[7]中的“篡卒”一詞,今人以鄧澤宗為代表的,認為“篡”選用本字,是“挑選士兵”的意思?!秾O臏兵法注譯》:“篡,取也。(見《爾雅·釋詁》)篡卒,挑選士卒。”[8]這種把篡的本字“取也”認為是“挑選、選拔”義,顯然是不對的。《釋詁》:“探、篡、俘,取也?!盵2]140該釋條明顯是以廣義釋狹義,“探”、“篡”、“俘”實際各有專義,不能以一概全。
《爾雅》釋義的有而未盡、盡而不明和脫離語境釋義的不足,正如布龍菲爾德在《語言論》中曾說:“在語言研究中,對意義的說明是一個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這種情況一直要持續(xù)到人類的知識遠遠超過目前的狀況為止?!?/p>
四.總結
總體而言,《爾雅》作為詞典的鼻祖,在詞典學、詞匯學、訓詁學等研究領域中有較高的文化價值,且對后世類書的編纂產(chǎn)生一定影響。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爾雅》在詞匯釋義中具有與同義詞詞典相結合的特點,并且在釋義中大量使用同義相訓、一詞釋多詞的方法,體現(xiàn)其詞匯釋義的本質是基于人們對世界的日常認知,以熟悉定義陌生。
由于《爾雅》詞典性質的爭論仍然存在,且真正的《爾雅》理論研究從近現(xiàn)代才開始進行。因此,我們對于《爾雅》的研究仍要繼續(xù),這不僅是因為其對于語言的研究大有幫助,也是因為“長期的、大量的歷史語料調查可以給我們一個良好的研究感覺,從而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合理的假設,找到合適的例證?!盵9]
參考文獻
[1](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序》(十三經(jīng)注疏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0:2567
[2]管錫華譯注:《爾雅》.中華書局2014年版
[3]黃金貴.古漢語同義詞辨釋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80頁
[4]許慎.說文解字(大徐本)[M].北京:中華書局,1963,第127頁
[5]王建莉.論《爾雅》的同義詞詞典性質[J].辭書研究,2012(02):60-64+94
[6]齊佩瑢:《訓詁學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4-01,第157-158頁
[7]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孫臏兵法》,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第47頁
[8]鄧澤宗:《孫臏兵法注釋》,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頁
[9]石毓智:《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