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改邏輯起點出發(fā),分析中職語文課程內容專題設計的特點,就中職語文專題教學提出了整體設計與局部突破相融合、核心任務與關聯任務相結合、總體評價與多維評價相支撐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中職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專題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12-0064-04
【作者簡介】徐健,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海安,226600)職教教研員,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yè)教育管理與教學。
一、核心素養(yǎng):中職語文新教改的邏輯起點
2014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個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推動語文教改進入新階段,最為重要的成果首先就是提煉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教學旨歸;其次是構建了以專題為組元方式的課程內容;最后是推動教師教學與評價行為的跟進改變。
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職業(yè)教育的課程設計要嵌入專業(yè)定向教育,中職語文更要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創(chuàng)設與專業(yè)、行業(yè)、企業(yè)相近的教學情境,推行任務驅動、問題導向等符合職校生特點的語文教學方式,在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職校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專題組元:整體構建中職語文課程內容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性、綜合性和情境性,新編中職語文課程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整體建構、系統(tǒng)設計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吨械嚷殬I(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的課程設計由基礎模塊、職業(yè)模塊和拓展模塊構成,教學內容分為15個專題。那為什么用專題組織語文課程教學?
(一)專題形式:構建利于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綜合性語文學習資源
專題是指針對某個特定對象而特別收集制作而成的一種集中作品,這個對象可以是具體的某個人物或者某個事物,也可以是某個抽象的范圍或者領域。中職課程標準對每個專題都設定了內容要求。以專題4古詩文選讀為例,其內容要求分為三個方面:學習中國古代經典詩文,閱讀并了解作品內容,體會其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梳理所學作品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區(qū)分古今語言;學習中國古代詩文的表達方式,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課程內容“專題化”后,專題就被視為一組“有著一定邏輯關系”的學習資源。過去的語文“單元”雖然也是由以“文體”“主題”或“內容”為關聯的一些篇目組成(這也可以看成“專題”),但此次“專題”則不同,除了資源本身顯現的一定邏輯關系外,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可以挖掘其他具有共性的關系,從而讓選文的學習資源得到“綜合性開采”。因此,語文學習內容專題化不是零碎的而是聚合的,不是雜亂的而是具有關聯性的,不是離散性的而是具有類屬性的。學生所學的不僅僅是單篇文選,更是以單篇文選為核心組元的語文“富礦”資源。
(二)專題學習:開展利于核心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情境化語文學習
作為人類重要的實踐活動,學習根據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發(fā)現學習與接受學習”。從教育的視角看,在突出學習主體性的前提下,學習方式分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當這三大學習方式投射到具體的學科并與學科結合就會衍生出具體的學科學習方式。其中,與語文學科結合就會形成“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實踐活動”三大學習活動。但實施的過程中,容易重“閱讀與欣賞”輕“表達與交流”,“語文實踐活動”被弱化甚至被放棄。此次語文新教改以專題學習的方式組織教學,就是要讓語文學習的“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語文實踐活動”融為一體,而且更為突出學習的探究性。從“專題”的語詞概念看,專題是指專門研究或討論的題目。因此,專題學習首先是具有指向性的學習,這與教學的目的性相一致。其次,專題學習是具有研究性的學習,這與目前提倡學習主體的發(fā)現式學習相吻合。最后,專題學習是具有綜合性的學習,這與語文實踐的多元性相適應。因此,語文學習將是學習者針對具體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學習情境中選擇并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來實現對語文學習資源的開發(fā)與應用,從而促進自身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
(三)專題教學:實施利于核心素養(yǎng)整體性提升的多元化語文實踐
與傳統(tǒng)的單篇與單元教學相比,語文專題教學更關注學習知識的綜合與應用,并在應用中形成與特定專題相關的語文素養(yǎng)。要獲得必備的知識,就必須進行單篇教學,但專題教學中的單篇教學不是以獲得碎片化的知識為目的,而是在專題的統(tǒng)攝下,讓碎片化的知識系統(tǒng)化。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知識的系統(tǒng)化上,這還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單元教學。專題教學是在知識系統(tǒng)化的過程中,由學習者在專題領域內運用現有的知識和技巧來重新綜合,形成與專題相關的語文素養(yǎng)。由此可見,語文專題教學要建立在與專題相關的單篇教學基礎上,形成系統(tǒng)化的單元教學知識并形成能力。當然,單篇教學也可以進行專題教學,只不過此“單篇”要具備一定的資源性(表現為篇幅更長、主題更多元、內涵更豐富等)。比如基礎教育的語文必修中設計的《鄉(xiāng)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就是專題學習;再如《歐也妮·葛朗臺》,傳統(tǒng)的語文單篇教學是節(jié)選,現在就可以運用整本書閱讀?;谡Z文專題教學的整體性、情境性、內隱性,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整體中的綜合性、情境中的實踐性、內化后的外顯性是相互關聯、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專題教學要求語文教師改變教學的方式,變教師的單向傳授為師生的雙向互動,構建協(xié)同探究的師生學習共同體和合作探究的學習形態(tài)。
三、實施策略:中職語文專題教學的有效開展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一體與要素”關系,做好教學的整體設計與局部突破
語文專題教學有效開展的關鍵在于以專題對課程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同時做好學習資源的局部突破。要以專題的眼光審視學習內容并進行專題教學的整體設計。以語文教材第一單元為例,該單元由必讀課文《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百合花》和自主選讀課文《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哦,香雪》等組成。在專題教學中,要注重單篇教學,但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選擇并確定專題教學的主線。一是可以依據人文主題“青春激蕩”來設計教學。比如教師可讓學生在理解《沁園春·長沙》中毛澤東的青春形象、青春理想,《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郭沫若的青春志向,《紅燭》中聞一多的青春理想,《百合花》中青春形象的基礎上,暢談自己的理想,引導學生在應用中建構語文核心素養(yǎng)。二是可以從“意象”的角度設計專題教學,找出每篇文章中最能體現青春主題的意象,比如《沁園春·長沙》中的“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的“白云、北冰洋的情景和滾滾洪濤”等一組意象,《紅燭》中的“紅燭”,《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等。在認識意象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問題:同學們,如果你們要表達青春主題,你會選擇什么樣的意象并說說你的理由。還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習內容,請學生就所學選文寫一篇屬于自己的青春詩文。三是可以從文章的風格——浪漫主義的角度設計教學。浪漫主義是人的主觀超越現實并向著未來的創(chuàng)造精神。當然,同樣是浪漫主義,不同文章的浪漫主義風格還不盡相同。為什么同是浪漫主義,所學選文卻會略有差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進一步加深對浪漫主義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嘗試寫一篇具有浪漫主義的詩文。由此可見,專題教學更加注重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教學主線的選擇與確定,應由教師根據自身對學科知識的把握能力與學生學習志趣即研究關注點來進行。
除了要注重整體性設計外,專題教學還要關注選文的局部研讀,特別是那些與教學主線相關的字句、語段、篇章的學習,要從語言的建構、語言表達的方式以及負載在語言上的文化等角度開展語文學習。比如,《沁園春·長沙》與《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敘事立足點與敘事視角是什么?毛澤東立足于“橘子洲頭”,選擇的是多維視角(遠眺與近看、俯視與仰視相結合);而郭沫若立足于“地球邊上”,采用的是單一視角(俯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敘事立足點與敘事視角,為下一階段的寫作訓練做準備。還可以將《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與《紅燭》進行文章結構的比較,《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是獨白式的,而《紅燭》則是對話式的。獨白帶來的是單向直接,感情更炙熱;而對話是“雙向交流”,感情更委婉。由此可見,局部研讀不僅可以將思維引向深入,而且可以為專題學習提供理解支撐。
(二)基于教學任務的“整體與單項”關系,處理好教學的核心任務與關聯任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內容是以學習任務群來統(tǒng)攝課程內容的,在18個任務群中設置了20多個專題,而中職語文課程內容直接以專題來建構課程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學習任務群是主題引導下的多種語文實踐活動的集合。為進一步明確學習任務,不同的學習任務群下又設立專題,專題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為任務設定了活動領域,當任務成為典型任務,則專題就成為特定的活動情境、學習領域、活動范圍。
作為一種專業(yè)定向教育的教育類型,職業(yè)教育多年來就在開展“行動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做中學、學中做”已經成為職業(yè)院校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一是突出任務驅動。在專題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協(xié)商學習任務,這充分說明任務的形態(tài)是可以選擇的,可以是知識問題的任務,也可以是知識技能的任務,還可以是知識應用的任務。以任務為導向可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任務達成意識。二是科學設置任務。根據任務分解法,學習任務是由總任務與系列任務構成的。分解后的任務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與完整性并形成系列任務。這些任務必須是典型任務,且要具有多樣、綜合、開放的特質。所有的任務,不論是核心任務還是系列任務都要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任務間可以是線性關系,也可以是非線性關系,但任務必須是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每個任務都是特定情境中的實踐活動,且必須是言語實踐活動(比如閱讀、朗誦、演講、辯論、故事會、主題研究、調研、訪談、寫作、網絡協(xié)同學習等)。三是有效完成任務。要實現任務的達成,實踐活動的展開需要知識(元認知知識、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的支撐、實踐方式的選擇、技術手段的支持?;顒拥目傮w要求:一是活動不要流于形式而成隨意,要指向核心素養(yǎng);二是活動不能為了取悅學生而近嬉戲,要做實言語實踐活動;三是活動不能止于淺表而至膚淺,要實現評價達成。要在特定的言語情境中,通過言語實踐提升活動者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與分析”的關系,實施好總體評價與多維評價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以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來推動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教學評價,在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同時促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家國情懷、社會擔當和個人修養(yǎng)的人文精神的發(fā)展。
一是要注重評價,確保質量。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在質量描述上分為5級不同,中職語文課程質量標準只分為學業(yè)合格與升學要求兩級。在總體評價的導向下,要準確把握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發(fā)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同等級的質量描述。二是要科學評價。就專題實踐來說,不僅要注重結果性評價,更要關注過程性評價,尤其是要關注語文學習中學生在情感維度上的情意發(fā)展。教師要提高自身對評價的理解,提升評價能力。要從活動的過程出發(fā),就活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設計“考察點”和“考查點”,然后基于活動的外顯性或內隱性,設計有針對性的單項評價并形成評價量表。外顯的活動要考察做了什么、做得怎樣;內隱的活動考查想了什么、想得怎樣。此外,內隱的考查要設計考查的評價方法是定性還是定量。評價要盡可能做到可觀察、可測量、可量化。三是要利用評價倒逼質量提升。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評價過程與結果,一方面對學生及時評價和指導,引導學生自覺地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另一方面對教學要即時反思,及時優(yōu)化教學,為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