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智,李 楠,岳曉紅,王 沛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腎衰竭病人腎臟替代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其通過彌散、對流實施物質(zhì)交換,以清除體內(nèi)代謝廢物,從而維持機體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并清除多余水分,實現(xiàn)凈化血液回輸[1]。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85%的尿毒癥病人需依靠血液透析維系生命[2]。心理彈性是指個體面對困難、逆境時積極有效應(yīng)對、良好適應(yīng),且實現(xiàn)自我保護的能力,能充分反映個體積極心理變化[3]。相關(guān)研究顯示,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與健康行為有關(guān),且心理彈性水平高低與病人治療配合度、治療效果相關(guān)[4]。本研究選擇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200例,回顧性分析臨床資料以獲取基礎(chǔ)信息,采取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CD-RISC)實施評價,借助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的影響因素?,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2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40歲,確定行血液透析治療;規(guī)律性血液透析≥3個月,周透析頻率≥2次;意識清晰,且認知、溝通能力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嚴重性并發(fā)癥;伴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近期遭受創(chuàng)傷性事件,如人為災(zāi)害、自然災(zāi)害。200例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評分為(62.16±2.53)分。根據(jù)CD-RISC評分實施分組,中高水平組158例,其中男132例,女26例;年齡:40~60歲144例,≥60歲14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50例,高中及以上108例;婚姻狀況:已婚83例,未婚75例;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77例,≥3000元81例;工作狀態(tài):在職128例,離職或退休30例;透析齡:<3年45例,≥3年113例;健康教育狀況:接受124例,未接受34例;周透析次數(shù):1~2次92例,3次66例;自我效能:<24分43例,≥24分115例;自我管理行為:<40分30例,≥40分128例;應(yīng)對方式:面對128例,屈服或回避30例;社會支持:<22分25例,≥22分133例。低水平組42例,其中男10例,女32例;年齡:40~60歲12例,≥60歲30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及以上13例;婚姻狀況:已婚22例,未婚20例;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21例,≥3 000元21例;工作狀態(tài):在職18例,離職或退休24例;透析齡:<3年31例,≥3年11例;健康教育狀況:接受12例,未接受30例;周透析次數(shù):1~2次23例,3次19例;自我效能:<24分32例,≥24分10例;自我管理行為:<40分34例,≥40分8例;應(yīng)對方式:面對7例,屈服或回避35例;社會支持:<22分31例,≥22分11例。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透析齡、文化水平、工作狀況、健康教育狀況、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行為、醫(yī)學應(yīng)對方式、社會支持狀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臨床資料以獲取病人基礎(chǔ)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文化水平、婚姻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工作狀態(tài)況、透析齡、健康教育狀況、周透析次數(shù),并借助量表評價病人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為、醫(yī)學應(yīng)對方式、社會支持。
1.2.1 心理彈性水平 選用修訂后的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評價病人心理彈性水平,量表內(nèi)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1,共有3個維度,即堅韌維度、自強維度、樂觀維度,共計25個條目,均采取5級評分法,包括“從不”“極少”“偶爾”“經(jīng)?!薄耙恢比绱恕?,分值范圍0~4分,總分100分,評分高低即表示心理彈性水平高低,如<50分則為低水平,≥50分則為中高水平[5]。
1.2.2 自我效能表現(xiàn) 選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實施評價,量表內(nèi)容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82,信效度良好,該量表屬于單維度量表,共計10個條目,均采取4級評分法,分值范圍1~4分,總分10~40分,評分<總分的60%則低水平,≥總分的60%則中高水平[6]。
1.2.3 社會支持狀況 選用中文版社會支持量表實施評價,共涉及3個維度,即客觀支持、主觀支持、社會支持利用度,共計10個條目,維度條目分別為3個條目、4個條目、3個條目,其中1~4、8~10條目采取4級評分法,分值1~4分,第5個條目共4個選項,每項對應(yīng)4級,分值1~4分,6、7條目,根據(jù)來源計數(shù)確定分值,每個來源1分,評分越高,則社會支持越強,<22分則社會支持不足[7]。
1.2.4 醫(yī)學應(yīng)對方式 選用中文版醫(yī)學應(yīng)對量表(MCMQ)實施評價,共涉及3個維度,即面對應(yīng)對維度、回避應(yīng)對維度、屈服應(yīng)對維度,共計20個條目,維度條目分別為8個條目、回避7個條目、屈服5個條目,條目均采取4級評分法,維度評分越高,則醫(yī)學應(yīng)對傾向越嚴重[8]。
1.2.5 自我管理行為 選用中文版血液透析自我管理量表實施評價,量表內(nèi)容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7,重測信度0.86,共涉及4個維度,即伙伴關(guān)系、問題解決、執(zhí)行自我護理、情緒處理,共計20個條目,維度條目數(shù)分別為4個條目、5個條目、7個條目、4個條目,均采取4級評分法,包括“從不”“偶爾”“經(jīng)?!薄耙恢比绱恕保种捣秶?~4分,總分20~80分,評分高低即表示自我管理行為好差,<40分則自我管理行為差,≥40分則自我管理行為良好[9]。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定性資料比較行χ2檢驗,心理彈性水平影響因素實施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標準α=0.05。
研究中因變量為心理彈性低水平,自變量為心理彈性中高水平與低水平病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透析齡、文化水平、工作狀況、健康教育狀況、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行為、醫(yī)學應(yīng)對方式、社會支持狀況,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1。
表1 自變量賦值說明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的影響因素有年齡≥60歲、透析齡<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健康教育缺失、自我效能低(<24分)、自我管理行為差(<40分)、屈服或回避應(yīng)對、社會支持不足(<22分)(P<0.05),見表2。
表2 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1 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評價 研究顯示,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評分為(62.16±2.53)分,與我國一般人群心理彈性水平常模的(80.40±12.8)分相比明顯偏低[10]。由此可見,我國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偏低,遭受創(chuàng)傷事件或應(yīng)激狀態(tài)時心理復原能力差。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慢性腎臟病病人約為1.2億例,且發(fā)病率仍呈現(xiàn)上升趨勢[11],對持續(xù)性血液透析具有更大的需求,故血液透析病人需長時間面對各方壓力,如未及時得到有效調(diào)節(jié),則極易產(chǎn)生負性情緒,導致康復進程緩慢、生活質(zhì)量下降。個體面對疾病、治療時心理彈性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彈性水平越高則適應(yīng)能力與行為表現(xiàn)越好,故需強化護理干預(yù),提升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彈性水平。
3.2 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的影響因素復雜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的影響因素有年齡≥60歲、透析齡<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健康教育缺失、自我效能低(<24分)、自我管理行為差(<40分)、屈服或回避應(yīng)對、社會支持不足(<22分)(P<0.05)。研究顯示,年齡≥60歲、透析齡<3年屬于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的影響因素;究其原因,隨著年齡增大,機體系統(tǒng)器官老化嚴重,機體功能顯著下降,且需面對更多的軀體、心理及經(jīng)濟問題,當病人遭受應(yīng)激事件或逆境時,克服負性情緒及適應(yīng)不良環(huán)境的能力差,需更長恢復時間,故心理彈性水平低;而隨著透析齡增大,病人對疾病、治療及預(yù)后了解越全面,且逐漸適應(yīng)了疾病及治療不適感,能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保護,故心理彈性水平高[12-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健康教育缺失屬于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的影響因素;文化水平越低者,對疾病、治療及預(yù)后3方面知識的理解、分析能力越差,且獲取健康知識的渠道有限,自我護理能力差,疾病恐懼感強烈,心理彈性水平低;而健康教育是血液透析病人獲取健康知識的主要渠道之一,健康教育缺失難以及時、有效獲取健康知識,疾病、治療認知水平低,面對疾病、治療表現(xiàn)出較強恐懼感,難以盡快適應(yīng)疾病或治療所帶來的不適[14-16]。研究顯示,自我效能是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的影響因素;自我效能是對自我行為能力的認知、評價,反映了病人面對疾病癥狀、治療及身心社會變化的積極適應(yīng)能力、自信心,如自我效能水平低,則面對疾病、治療缺乏自信心,遭受應(yīng)激事件或重大創(chuàng)傷時難以及時適應(yīng);自我效能感理論指出,如病人自我效能感水平偏高,則能對成功景象展開想象,對行為表現(xiàn)具有指導作用,可促進行為形成[17-18]。研究顯示,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自我管理與心理彈性緊密相關(guān),自我管理是血液透析病人每天需面對和完成的,且自我控制能有效緩解疾病對身體健康的損傷,且自我管理中能有效排除壓力及負性情緒,故應(yīng)對壓力、適應(yīng)能力相對較強[19-20]。應(yīng)對方式是緩解血液透析病人心理應(yīng)激的有效行為策略,面對疾病漫長透析治療,病人康復信心易受到影響,多采取屈服回避應(yīng)對,而屈服回避應(yīng)對屬于消極應(yīng)對策略,可顯著增加心理壓力,對疾病治療、預(yù)后、康復護理存在不利影響,導致其心理彈性水平降低[21]。研究顯示,社會支持不足屬于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的影響因素;血液透析病人在疾病確診及治療期多希望獲取各方支持,且社會支持水平越高者多擁有較廣的社交網(wǎng)絡(luò)、豐富的社會資源,有助于利用各方資源促進自身擺脫困境,而家庭、朋友是獲取社會支持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促進病人、家屬共同參與醫(yī)療決策;當社會支持不足情況下,難以及時獲取充足的資源,心理彈性水平低。
綜上所述,部分中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心理彈性水平低,且其影響因素復雜,有年齡≥60歲、透析齡<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健康教育缺失、自我效能低(<24分)、自我管理行為差(<40分)、屈服或回避應(yīng)對、社會支持不足(<22分)。臨床中維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治療頻次為每周3次,病情嚴重者每周可達到4次或5次,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適感,加之機體功能下降、營養(yǎng)狀況欠佳,導致心理健康狀況受到極大威脅,且心理彈性水平低。結(jié)合本研究調(diào)查結(jié)果,臨床需加強對高齡、長病程及低文化水平病人的關(guān)注,積極開展血液透析健康教育,加強延續(xù)護理指導、組織同伴支持教育,引導正確認識疾病及血液透析治療,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社會支持水平,進而改善心理彈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