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阮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興起于秦朝,盛興于唐宋年間,至元代開始有蕭條甚至隱約有斷代的現(xiàn)象。20世紀50年代,因組建中國民族樂團的需要,被專業(yè)人士共同研發(fā)改良,得以流傳至今。如今,阮這門樂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盡管如此,與阮樂器相關的作品還是相對較少,與之相聯(lián)系的二重奏作品更是寥寥無幾。綜上所述,筆者想通過《民風I》這個作品從創(chuàng)作與演奏兩個層面進行概述分析,希望能在阮重奏理論研究方面給予一定的填補,為今后有意研究此類文獻的學者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參考資料,有助于中阮重奏的發(fā)展。
[關鍵詞]演奏技巧;配合;和聲曲式
[中圖分類號]J63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9-0142-03
[收稿日期]2021-01-11
[作者簡介]彭孜彥(1994— ),女,四川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成都 610000)
一、作品概述
中阮二重奏《民風I》是2018年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黃旭老師根據(jù)自己讀大學期間創(chuàng)作的鋼琴習作《鋼琴變奏狂想曲》進行移植改編的。該作品由主題與七個變奏構成,演奏時間約15分鐘,因其音樂富有中國民族性格故命名為《民風I》。該作品以性格變奏手法的運用為主,旋律悠揚婉轉,變奏中主題形象貫穿始終,整體結構構思明確了“性格對比”“樂思戲劇化發(fā)展”的總體原則。根據(jù)這個原則,各變奏會越來越復雜,規(guī)模會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樂思的情緒對比應越來越強烈,要盡可能生動而充分地塑造各部分的音樂形象[1]。
該曲以模擬刻畫一個人物的心理成長過程為基本想法,在創(chuàng)作中努力讓各種音樂形象及他們的內在沖突與發(fā)展聯(lián)系來體現(xiàn)這一想法。尤其是在中心展開部分,讓音樂充分地向深刻化發(fā)展,以體現(xiàn)激烈而復雜的思想活動。在全曲的結尾,讓音樂具有體現(xiàn)思維成熟的穩(wěn)定性特點。
二、作品分析
(一)樂思的戲劇化發(fā)展
在變奏Ⅰ中,有意讓第一樂句開頭的“a”動機與第三樂句開頭的“b”動機在和聲、旋律、節(jié)奏上相對比,為之后變奏中各種對比手法的運用埋下伏筆。在主旋律和幾個變奏中,每兩個相鄰變奏在情緒和織體上呈現(xiàn)性格對比關系。變奏Ⅰ是如歌的,變奏Ⅱ是滑稽舞,變奏Ⅲ是夢幻的,變奏Ⅳ是進行曲,變奏Ⅴ是精巧的練習曲,變奏Ⅵ是舒展的宣敘調,變奏Ⅶ是表現(xiàn)思想活動的高潮。
第Ⅶ變奏號角式的“吶喊”(見譜例1)是思考的結果。一種肯定的情緒貫穿于整個變奏中,似乎是思考經(jīng)歷了最困難的階段,前途已漸漸光明了起來。這個變奏在情緒上是前面一系列戲劇化沖突的高潮。
譜例1:
第Ⅶ變奏深沉的中部(見譜例2)是一個頌歌式的部分。放在這里就像為一幅反映壯烈恢宏戰(zhàn)斗高潮的全景式電影畫面配上了一個氣息悠長、深沉有力的合唱一樣,像一個人從山腳經(jīng)歷磨難爬到山頂后,突然發(fā)現(xiàn)山頂?shù)奶斐?。反映出在?jīng)過復雜的思想、心理活動后,心胸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也是戲劇性對比手法的典型運用。
譜例2:
(二)和聲技法的運用與曲式結構的變化
從樂思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將新穎的、現(xiàn)代的和聲語言與技法融進民族音樂特色中去。主題為富有中國民族性格的單音陜北信天游旋律。在變奏Ⅰ中,信天游音調的旋律下方按傳統(tǒng)和聲思維配上A徵大三主和弦和在屬音上構成的半減七結構和弦(見譜例3),既明確了功能和聲的邏輯關系,也豐富了和聲對比的色彩,還為后面各部分和聲變奏技法的運用留出了足夠的空間。從大小調體系來說,有大小調調性交替、混淆的感覺,這也是民族調式的特點。
譜例3:
這樣典型非傳統(tǒng)和聲技法的運用,在音響上不僅沒有造成音樂風格的混亂,反而使音樂的民族化特色更突出,音樂形象更飽滿。
《民風Ⅰ》的主題與各變奏的曲式結構是逐步發(fā)展、變化擴大的。第Ⅰ變奏和第Ⅱ變奏是單二部曲式。第Ⅲ變奏是由四個樂節(jié)組成的一部曲式。第Ⅳ變奏是帶對比中段的單三部曲式。第Ⅴ變奏是帶發(fā)展中段的單三部曲式。第Ⅵ變奏是第一段和再現(xiàn)段為復樂段的單三部曲式。第Ⅶ變奏是介于復三部與單三部之間的三部性曲式。由于音樂的戲劇性變化,促使曲式相應地擴大化、復雜化。由此可見,曲式發(fā)展是與樂思展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全曲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各部分分別從各個方面對主題形象進行塑造,使主題得到深化,就像是心理全面成長建設時期。第四階段由Ⅶ變奏單獨構成,從演奏技巧和作曲技巧等方面對全曲進行了總結。這里匯聚了前面的各種對比,綜合運用了多種技法,并適當推陳出新。最后,在完備的樂隊化音響中襯出一個沉穩(wěn)、莊嚴的主題,賦予了音樂史詩般的氣息。這四個階段的安排使整部作品有了奏鳴曲式的特征,這也是大中型變奏曲在總體曲式安排方面的結構原則。
三、演奏技巧與應用
(一)《民風I》的演奏技法
全曲涵蓋了中阮常用的演奏技巧,有利于演奏者的技術發(fā)揮。第Ⅱ變奏有強烈的西域舞蹈風格節(jié)奏特點,兩部中阮應彈出“Stace”與“Legato”的音色對比。第Ⅲ變奏中持續(xù)的和弦琶音要演奏出朦朧感,旋律有“晶瑩剔透”的色彩性。第Ⅳ變奏大篇幅干凈快速地掃弦。第Ⅴ變奏一聲部主題演奏應相對活躍。第Ⅵ變奏中一系列反功能轉調,需演奏出旋律色彩的變化。第Ⅶ變奏在突出一聲部高音區(qū)“戰(zhàn)斗號角式”旋律的同時,二聲部結合力度與之相適應的和弦伴奏。注意旋律的分句與氣息,不能只強調“敲擊”與“轟炸”的炫技。在對比中一聲部以流暢的、帶起伏的琶音來烘托二聲部深切的輪奏旋律[2]。
第一段主題音樂(見譜例4)富有民族調式特征,情緒是從容不迫的。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需賦予旋律歌唱性,能把旋律輕松地“唱”出來。右手除八分音符外都用“彈”來演奏,使主題旋律音色統(tǒng)一。在此段主題中有很多一、二弦空弦音,彈奏空弦時需格外注意撥片的觸弦角度以及撥片的入弦深度。樂曲開頭以mp的力度演奏,一弦觸弦角度大約為10度,二弦觸弦角度在10—20度間,彈琴的位置偏上靠近指板,使聲音更加飽滿。樂曲開頭要營造一種意境美,這就要求撥片入弦深度要淺一些,使音量輕薄。該主題的速度標記是行板,整體速度偏緩慢,這就要求演奏者彈奏時左手必須有揉弦,給整體旋律以潤飾,給聽眾以美的感受。
譜例4:
(二)兩個中阮聲部的相互配合
第Ⅰ變奏(見譜例3)中第17—20小節(jié),一聲部為主角,用“長輪”來演奏旋律線條。二聲部為配角,用“彈”和“雙彈”來演奏分解和弦。每兩個小節(jié)為一樂節(jié)。一聲部輪奏在mf的力度層上做漸強漸弱處理,由于該變奏情緒舒緩,故輪奏的速度應控制在160左右。二聲部中每小節(jié)第一拍為空拍,要注意兩個聲部之間的對位關系。由于第二拍是從弱拍進入的,因此聲音不宜過響,控制在mp的力度層上最好。兩個力度層上的強弱變化,既要做到互相交融,又互不影響。一聲部在輪奏的同時左手要加入揉弦,但揉弦不要過猛、幅度不要太大。加入揉弦后的輪奏,會使三、四弦的聲音變得更加柔和。二聲部用“彈”和“雙彈”來演奏分解和弦的最大好處是,八分音符避開了第二個音的“挑”,使兩個“彈”的音色更加統(tǒng)一。第三拍“雙彈”的音程大多在一、二弦,因此要格外注意右手對撥片的控制。在mp的力度上,捏撥片不宜過緊,觸弦角度偏大一點可以使一、二弦的音色變得溫潤、柔和,這樣雙音不會特別地明亮,分解和弦可以優(yōu)美的映襯在旋律下方。同時左手要加入揉弦,揉弦會彌補過弦中余音保留不充分的技術瑕疵,并且使旋律線更加豐滿。如果兩個聲部的揉弦頻率可以做到相對統(tǒng)一,音樂將會更有靈性[3]。
第Ⅶ變奏(見譜例1)的呈示部是一個復樂段,其中169—172小節(jié)構成了一個樂段結構。169和170小節(jié)的前兩拍由一、二聲部演奏相同的旋律,在音高相差一個八度的情況下,演奏出來的音色不需要相差過大,應盡量使兩個聲部的音色相融合。這里存在挑弦過弦的彈法,需要控制彈后的線路,要盡量短,以減少挑的路程。撥片觸弦的位置要相對靠近尖部,入弦相對要淺,使音色偏亮且噪音小。一聲部力度稍微弱下來時音色會偏柔和,會更加貼合三弦的聲音。至一弦12品時,音色變明亮,二聲部換二弦對應音區(qū)演奏時音色通透,會使旋律的音色融合度更高。一聲部演奏的旋律線條集中在高音區(qū),音色偏亮;二聲部演奏的旋律線條在低音區(qū),聲音厚重;相互配合時以突出高音區(qū)為主。第三拍一聲部做純五度音程輪奏并逐漸漸弱,注意右手撥片觸弦稍淺力度偏弱,目的是為了突出二聲部彈奏的伴奏織體[4]。該織體模仿打擊樂,仿佛小軍鼓剛開始的前裝飾音,從節(jié)奏上來說是補主旋律節(jié)奏律動的空缺,但這個伴奏織體是二聲部自己的律動,與前兩拍的主題旋律相對比是完全不同的色彩。從技術表達的難度上來說,二聲部相對要難于一聲部,對演奏技巧與控制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思考
(一)演奏形式的豐富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音樂創(chuàng)作呈井噴式爆發(fā),幾乎涉及到各個樂器,這才使阮有了一些真正的獨奏曲。也是在這一時期阮成為獨立體系族群發(fā)展的樂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阮族群跟弦樂器不盡相同,弦樂器是從小提琴拓展而來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斯),而阮族樂器是從中阮開始往兩頭走的(中阮→小阮→高音阮,中阮→大阮→低音阮)[5]。
1995年,丁曉燕老師創(chuàng)立了全世界第一支阮族樂團“淺濱尼阮族樂團”,以單一阮族樂器組成的樂團。2002年丁曉燕老師錄制了阮族樂團專輯,她是全球第一個錄制阮樂團專輯的人,該專輯純阮演奏者共有106人,除打擊樂外沒有其他樂器。目前阮族樂器的演奏形式由單一向多元化發(fā)展,中阮在阮族樂團里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重奏形式為阮族演奏注入了新鮮元素,相對獨奏而言打破了單旋律線條的傳統(tǒng)編配方式,音樂色彩等更加紛繁華麗。
(二)對阮重奏前景的展望
阮作為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積淀。筆者認為阮族重奏的演奏形式將會成為阮族發(fā)展的主要趨勢,帶動更多的演奏者、愛好者及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聽的曲目,從而推動阮樂的發(fā)展。
中阮二重奏《民風Ⅰ》在堅持音樂民族化的同時,在創(chuàng)作技法和演奏技術方面有選擇地采用西方音樂的優(yōu)秀成果,并將他們成功的融合在民族化的音樂中。它具有中華民族的生動氣韻,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百花園中又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
注釋:
[1]
郭 旭,岳佳鈺.淺談現(xiàn)代中阮藝術的表現(xiàn)特性與演奏技巧[J].當代音樂,2019(03):103—104.
[2]王 磊.試分析中阮的演奏藝術[J].藝術評鑒,2019(14):59—60.
[3]張瑞雪.中阮演奏中“張”與“弛”的探究與運用[D].大連理工大學,2019.
[4]朱宏偉.中阮的音質采樣與技術表現(xiàn)特性探討[J].北方音樂,2018(19):39.
[5]線美含.淺談阮族系列的多種演奏形式[D].中國音樂學院,2017.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