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孔廟釋奠樂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道德價值重構

    2021-04-29 00:00:00李艷慧
    當代音樂 2021年9期

    [摘 要]孔廟釋奠樂舞是中華禮樂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所蘊含的“仁義博愛”“向善向和”“誠實守信”“謙敬禮讓”等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不僅可以為后人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智慧,而且其中所蘊藏的理念、智慧、氣度、格局、神韻,亦能增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本文將對孔廟釋奠樂舞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歷史、文化自身發(fā)展的個性特征作出具體的分析,對其能夠喚起民族文化自覺、彰顯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強國等當代價值進行闡釋,探討其在古今融通、形神兼?zhèn)?、守正?chuàng)新與開放多元的轉換原則前提下道德價值重構的路徑,以期為新時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化轉換與自我超越提供新的思考。

    [關鍵詞]孔廟釋奠樂舞;歷史傳承;文化自信;當代價值重構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9-0022-09

    [收稿日期]2021-01-10

    [作者簡介]李艷慧(1977—" ),女,韓國全北大學藝術大學韓國音樂學博士研究生,平頂山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全州" 54899;平頂山" 467002)

    孔廟釋奠樂舞是中華禮樂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集禮、樂、歌、舞為一體,專為祭祀孔子而創(chuàng)作的樂舞。它不僅是一種具有歌舞性質的藝術表演形式,更是中國歷史上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釋奠樂舞中所呈現的莊嚴肅穆、平和善意,既體現出孔子仁政德治思想,又蘊含了歷代當政者謀求天下長治久安的意圖。近些年來,在我國全面恢復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下,“孔廟釋奠樂舞”受到了史學、中國禮學、音樂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高校、企業(yè)的極大關注,因此以“孔廟釋奠樂舞”恢復為中心的研究機構、實踐團體、事務活動等風起云涌,如:曲阜師范大學、臺灣南華大學、平頂山學院、北京天壇神樂署、山東曲阜孔廟、湖南瀏陽孔廟等為“孔廟釋奠樂舞”的恢復作出了突出貢獻。與此同時,在恢復的過程中,孔廟釋奠樂舞的當代道德價值重塑、孔廟釋奠樂舞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及文化守正創(chuàng)新的現代轉換等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因此對孔廟釋奠樂舞的當代價值如何再詮釋,如何完成現代化轉換并實現文化資本的裂變,其現代化轉換需堅守哪些原則等,是新時代背景下孔廟釋奠樂舞歷史傳承與道德價值重構必須要回應的命題。

    一、孔廟釋奠樂舞的歷史傳承

    歷史與傳統(tǒng)猶如民族的根脈,是民族進化發(fā)展的基因,也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色。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xù)的統(tǒng)一體,文化發(fā)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于更早的文化環(huán)境”。因此我們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亦應對孕育其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歷史、文化自身發(fā)展的個性特征作具體分析,把歷史的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并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

    (一)孔廟釋奠樂章、樂名的發(fā)展與傳承

    孔廟釋奠樂舞自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產生以來,隨著朝代的興衰更替而不斷地發(fā)展變化,這些變化與發(fā)展,不僅是歷代尊師重道的標志,同時也是儒家哲學思想發(fā)展史的一個縮影。據《文廟丁祭譜》記載:“當春秋之際,魯猶備《六代之樂》,先圣自衛(wèi)返魯,與師摯共相考訂,以傳諸及門弟子,其后世守而弗失,或以時肄于廟庭”。漢章帝劉炟也于元和二年到曲阜祭祀孔子,并演奏《六代之樂》。[1]由此可知,孔子死后,其弟子們在廟庭演奏“六代之樂”追思先師??讖R釋奠樂章直到隋代才逐步形成,內容是頌揚孔子生前興辦私塾和刪《詩》、訂《禮》、述《樂》、正《易》、論《書》、作《春秋》等,主要將孔子在教育事業(yè)和傳播中國文化方面的卓越貢獻凝練成為樂章的歌詩。隋代釋奠樂舞樂章取《誠夏》為樂名,全稱是《誠夏》登歌之樂,迎神唱《昭夏》、升壇奏《黃夏》、初獻奏《誠夏》、飲福酒奏《需夏》、送神奏《昭夏》等,以夏為樂名,其用意就在于繼承華夏之聲。唐代的釋奠樂章樂名為《宣和之樂》,僅有迎神和送神有歌樂相伴,從樂章的結構狀態(tài)來看,唐代孔廟祀典中伴隨禮式儀程的音樂是沿用了隋代“登歌”之樂的表演形式。后漢沿用了唐代樂章及歌詩之全部,只改其原來之“十二和”樂名為“十二成之樂”,改唐代《宣和之樂》謂《師雅之樂》。后周時期改后漢的“十二成之樂”為“十二順之樂”,將后漢的《宣和之樂》改為《禮順之樂》。宋代按照“禮樂不相沿襲”的思想觀念,改前朝“十二順之樂”為“十二安之樂”,并以《永安之樂》訂其樂名,使用于當朝各種祭祀場合。宋徽宗崇寧四年,皇帝詔大晟樂府撰寫祭孔新樂,并于大觀三年完成了新的祭孔雅樂,謂《凝安九成之樂》。[2]金代初期孔廟祭祀沿用了北宋《凝安九成之樂》,到了1174年,議定樂名借鑒唐代,定為《太和之樂》。元代重孔教、興禮樂,孔廟祭祀樂章取“簫韶九成”之意,定名《大成樂》,每個樂章的曲名為“安”。明代祭孔樂章由六章組成,取名為《大成樂》,曲名立為“和”,分別為《咸和》《寧和》《安和》《景和》《咸和》《咸和》,六個樂章中三個樂章曲調相同,但歌詩卻不同,明代祭孔禮儀的治理,已趨向規(guī)范。清朝初期,沿用了明代的《大成樂》,順治元年,以“平”字代替了前朝曲名中的“和”字,康熙六年,終于制定了以《中和韶樂》而命名的清朝孔廟雅樂。

    (二)孔廟釋奠曲譜的發(fā)展與傳承

    由于宋代以前的孔廟釋奠樂舞曲譜查無遺存,這里僅對宋、元、明、清四代曲譜作出分析。

    宋代孔廟釋奠樂章采用了律呂字譜不加板眼標記的古老記譜形式,管弦、歌唱只能是一字一音,速度緩慢,每句應為四個小節(jié),每個字應唱四拍。這種一字一音制譜法的文化傳統(tǒng)極為悠遠,它形成于我國古代儒家美學觀念中的以中和而宣豫的理論。如元代熊朋來所撰的《瑟譜》中所記錄的孔子廟釋奠樂章應該是南宋所用。[3](見圖1)此譜分別采用了律呂字譜與工尺譜的記譜方法。

    為了便于視唱,我們把《瑟譜》中的釋奠樂譜譯為今譜如下。

    譜例1:(李艷慧譯制譜)

    古人認為只有一字一音這種殊于俗曲板眼變化和旋律跌宕的音樂,方為“中和”之聲,也只有中和之聲才具有雅樂的素質與氣度。元代“大成登歌之樂”曲譜也恪守一字一音的古制,在演唱(奏)風格方面也是襲用古代一字一音的潤腔方法,只是在宮調的運用和演唱(奏)成數方面,因禮儀程序的繁縟而有別于前朝。明代“大成樂”是在繼承古制之中力求規(guī)范的產物,與元代相比,不單單是由于歌詞的不同而形成的旋律變化,它遵循“二變音”(變徵和變宮)不入調的理論,采用了五聲音階,并在每句唱完之后,用“搏拊”和“楹鼓”兩種擊節(jié)樂器,敲擊四聲,既拉長了句與句的間隔,又減輕了樂工的疲勞,同時更加渲染了祭孔場面上莊嚴肅穆的釋奠氣氛。這些新的變化使明代釋奠音樂一改元代曲譜(雅樂音階)的情調,展現了較強的民族風貌。明代《南雍志》所載的釋奠樂譜,除了采用律呂字譜與工尺譜外,還進行了鐘序、弦序、指序的標記。[4](見圖2)

    清代的《大成樂章》,采用了有板眼標記的“工尺譜”記譜,打破了傳統(tǒng)雅樂一字一音的古老旋法,同時也沿襲了“二變音”不入調的理論,承襲了明代曲譜的五聲音階,并用羽調式統(tǒng)帥了全套樂章,調式統(tǒng)一。[5]但由于清代釋奠樂譜常運用大跳音程,使得曲調不夠流暢,唱起來難免有繞口之弊,聽起來也不悅耳。直到乾隆十二年,太常寺樂工張樂盛對六個樂章的個別字進行了改動,使曲調趨于流暢。改動后的樂譜體現了原來孔氏樂譜音域開闊的特點,這套釋奠樂譜自乾隆十二年始,沿用了很長的時間。清代邱之稑所撰《丁祭禮樂備考》中的釋奠樂譜,應是邱之稑于道光九年赴曲阜孔廟學習的乾隆八年(1743)所頒布的孔廟樂章[6][7]。(見圖3)

    為便于視唱,譯今譜如下。

    譜例2:(李艷慧譯制譜)

    (三)孔廟釋奠佾舞的發(fā)展與傳承

    孔廟釋奠佾舞的文化風貌來自于古代宗教性舞蹈。在周代禮樂教化觀念的催化下,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或祭祀祖先的富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歌舞,便以禮樂治道的現實性應用意識而組合為一定程式的舞蹈,以適應社會教化的需要?,F僅就明清兩代遺存的舞譜做進一步的分析。

    自明代以來,雖然文、武二舞各自的段落結構不變,但其組合動作卻在不斷變化。明代釋奠佾舞的組合形式是由“八大舞容”“三十九節(jié)”“十一動勢”“九十六字”組成。八大舞容是“立之容”“舞之容”“首之容”“身之容”“手之容”“步之容”“足之容”“禮之容”等。“三十九節(jié)”指各種舞容所包含的舞容之節(jié),如立之容之五節(jié):兩階向對、兩階向背、具北面、兩兩相對、兩兩相背等。十一動勢是指舞具——籥和翟運用的姿勢,如齊肩、齊目、平心、正舉等。九十六字是指“初獻”“亞獻”“終獻”三個樂章的歌詞,每章三十二個字,共九十六字。[8]清代初期沿用了明代的舞譜,直到康熙年間才開始制作新的舞譜。清代舞譜承襲明代,也稱八大舞容,但在繼承明代舞容的基礎上做了一些修訂,如廢去了明時的“舞之容”“步之容”“禮之容”,增加了“向之容”“面之容”“趾之容”;康熙舞譜的“揖”之容,是“平身出肘、拱手齊心”,比明代的“平手齊心”更為明確;康熙舞譜的“謙”是“低首屈身拱手”術語,是對形體動作至位的要求,比前代更有形象感;[9]此外還有“交足”“蹺足”等足之容的術語譜,均比明代更有利于領會和實踐。明時的舞容之節(jié)到清代減至三十四節(jié),籥翟十一動勢到清代增至三十七節(jié),新增身手之勢十節(jié)。

    漫長的古代音樂文化歷史,賦予了孔廟釋奠佾舞不同的風貌和性格,其淵源在于遠古祖先崇拜歌舞的“圖騰意蘊”,性格特征則來自于孔子的德備群圣,功覺生民的至高地位,其文質彬彬的文德之舞容,表現了“德”與“禮”深度融合的哲理思想。隨著祭孔祀典的歷史沿革,孔廟釋奠佾舞也在不斷地藝術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嚴謹的結構形式和豐富的組合動作。

    二、孔廟釋奠樂舞的本體內涵

    孔廟釋奠樂舞具有三大本體特征。首先,孔廟釋奠樂舞在形式上體現了“巨”的特征,“巨”即場面壯觀,這是中國古代藝術審美標準之一??讖R釋奠樂舞無論是從樂器的形制、樂隊的規(guī)模抑或舞隊的編制上都體現了“巨”的特征。自漢武帝頒定祭孔用“太牢”之禮以來,其舞隊多則七十二人、少則六十四人,堪稱是洋洋舞佾,氣勢恢宏。樂隊是宮懸四面,急管繁弦,其陣容之龐大,為一般樂舞場面所無可比擬(見圖4、5)。

    在祭孔樂器中的應鼓(見圖6)和楹鼓(見圖7),是樂隊中少見的大型革類敲擊樂器,它的形制是六尺六寸長,面徑四尺。此外還有編鐘(見圖8)、編磬(見圖9),也是中國古代雅樂中獨有的大型樂器。

    其次,“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是孔廟釋奠樂舞的又一顯著特征。孔廟釋奠樂章一直沿用周代雅頌音樂的四言體歌詩形式,格式古老典雅,韻律和緩嫻靜,與表現“圣人”賢德予民的樂章內容相得益彰,鑄就了樂章內容與文學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

    隋代祭孔樂章:經國立訓,學重教先。三墳肇冊,五典留篇。

    開鑿理著,陶鑄功宣。 東膠西庠,春誦夏弦。

    芳塵載仰,祀典無騫。

    唐代代祭孔樂章《迎神》: 通吳表圣,問老探貞。 三千弟子,五百賢人。

    億齡規(guī)法,萬載斯禋。 潔誠以祭,奏樂迎神。

    宋代迎神奏《凝安》之章:大哉至圣,文教之宗。 紀綱王化,丕變民風。

    常祀有秩,備物有容。 其神格思,是仰是崇。

    元代迎神奏《凝安》之章 :大哉宣圣,道德尊崇。 維持王化,斯文是宗。

    典祀有常,精純并隆。 神其來格,于昭圣容。

    樂曲創(chuàng)制取一字一音,節(jié)奏徐緩,音樂風格寬闊舒展,莊嚴肅穆,這種剛而無傲的音樂恰恰是表現祭孔樂章內容所需要的,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段膹R丁祭譜》中記載:“雅樂止一字一韻,俗曲參與板眼,疊轉腔調,雅樂禁之。管弦,止一字一音?!?/p>

    在釋奠舞蹈的表現形式上采用了以授、受、辭、讓、謙、揖、拜、跪、頓首等舞蹈姿容?!端问贰肪蛯︶尩煳璧钢械娜?,即正揖、左揖、右揖等;三辭,即第一次辭、第二次辭、固定辭;三謙,即第一次謙、第二次謙、第三次謙等舞蹈姿容進行了描述。[10]因釋奠舞蹈的內涵以贊頌孔子為主,并借助文舞形式取謙遜禮讓等古禮動作融為一體,以歌頌孔子的文德思想。舞蹈風格啴容和節(jié),壯靜舒雅,構成了舞蹈內容與舞蹈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見圖10)

    最后,孔廟釋奠樂舞體現了“美與善相統(tǒng)一”的特征。祭孔雅樂從樂章乃至曲調,是融孔子精神于其中,不得出現渙志之音,也不準借鑒民間曲調,樂舞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得肄習民間小調,防止樂舞生受到民間俗樂的影響。

    釋奠樂舞作為孔廟典禮祭祀的專屬樂舞,重點體現其祭祀功能和教化功能,同時也是“人本”思想的表達。釋奠樂舞的目的是求得人的極大發(fā)展與提高人的道德修養(yǎng),其本身所蘊含的“統(tǒng)一諧和”契合了時代的精神,體現了時代“美與善”的審美標準。盡管不同歷史階段,不同類型的樂舞在“人本”的體現上不盡相同,如原始樂舞多體現人體物質的生物特征和生物生命的真實樸素的生存欲望,而文明社會的樂舞多注重人的情感和心靈世界,強調生命本源的回歸,但都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歷史與時代基點上的“人本”的高層面的回歸,都是人文精神的表達。近些年來,在山東曲阜孔廟和湖南瀏陽孔廟等各地舉行的祭孔大典儀式,其中的釋奠樂舞是對孔子精神“禮、仁、德、行”的詮釋,這種源自人的本性的認知,轉化為祭孔樂舞表演中的傳播,激發(fā)人們向善向和、尊禮守節(jié)的思想情愫。對于表演者而言,參與其中,用嚴謹規(guī)整的肢體動作,恭敬虔誠的表演態(tài)度,對舞蹈中孔子精神進行深邃理解,無不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影響著他的思想認知、行為舉止。而對于欣賞者而言,通過近距離地實地感受,釋奠舞蹈規(guī)整的動作展示,環(huán)境氛圍的感染及情感的交流互動,使得自我心靈得以教化。當代祭孔樂舞的表演和新樣式,為人們更好地了解儒家傳統(tǒng),感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打開一扇門,同時也讓傳統(tǒng)中的“人”與現實中的“人”進行對話溝通,達到思想與精神上的共鳴與升華。

    三、孔廟釋奠樂舞的當代價值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系列論述及對其價值的高度肯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及深度討論。這不僅是中國文化自覺的覺醒,文化自信的體現,更是國家文化自強的開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復興,成為當代文化藝術崛起的基石[12]。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孔廟釋奠樂舞的當代價值重新詮釋,是對新時代文化發(fā)展的主動回應。

    (一)孔廟釋奠樂舞喚起民族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醒和自覺的行動,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把握,對發(fā)展文化歷史責任有主動擔當,對文化建設有引領,包括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世界文化的批判與吸收、對當代文化的定位與創(chuàng)建,進而達到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超越[13]。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文化的生產者,人創(chuàng)造了文化,但文化一經被創(chuàng)造,就會產生對人的一種制約作用,人依賴于文化,也為文化所塑造[14]。一定意義上來說,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以文化人,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拔幕杂X”一詞在1997年由費孝通先生首次提出,并如是定義:“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15]就此而言,“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應包含文化認同、文化調適與文化創(chuàng)新三個范疇,三者又共同構成了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系,共同服務于文化自覺。因此,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理論,從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認識、規(guī)律把握以及責任擔當等方面告訴了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傳統(tǒng)。近些年來,各地孔廟祀典及釋奠樂舞的恢復與興盛,不僅是全民文化參與的結果,更是文化自覺意識的復蘇??讖R釋奠樂舞是歷經時代篩選積淀而成的文化瑰寶,挖掘其核心精神與內在規(guī)律,使其打動人心、美化心靈、凈化風氣和滋養(yǎng)品格,這不僅是歷史的使命,也是時代的責任。

    (二)孔廟釋奠樂舞彰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只有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激發(fā)深層的民族自信與自豪感[16]。各地孔廟舉辦的祭孔釋奠儀式,就是以禮樂文化來傳承弘揚儒家文化的具體舉措,其源自人們對自身文化的共鳴與高度的心理認同,以及正確的文化心態(tài)和堅定的信念。通過孔廟釋奠儀式,培養(yǎng)人們對圣賢先哲的敬畏之心,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讓民眾在對先賢圣哲、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追慕和禮敬中,不忘初心,成風化人。這是人們在文化上自我完善、自我擴展、自我增進的展示,又是人們在精神上高階進化的呈現??讖R釋奠樂舞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盵17]正是出于對孔廟釋奠樂舞文化的自豪感與自省力,孔廟釋奠樂舞的文化精髓才深深嵌入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與價值取向當中,成為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

    (三)孔廟釋奠樂舞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建設文化強國的一條重要路徑就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諸多重要場合屢屢提出“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文化發(fā)展理念。孔廟釋奠樂舞中蘊含著“仁義博愛”“向善向和”“誠實守信”“謙敬禮讓”等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不僅可以為后人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智慧,而且這些蘊藏其中的理念、智慧、氣度、格局、神韻,亦能增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因此我們必須發(fā)揚和傳承好孔廟釋奠樂舞之精髓,發(fā)揮好其作為精神紐帶、價值源泉的重要作用,既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既要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又要實現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加強對孔廟釋奠樂舞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使其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xié)調,使其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yǎng)。

    四、孔廟釋奠樂舞當代道德價值重構

    從以上論述中不難看出,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每朝每代都制定了嚴格且系統(tǒng)的祀典和釋奠樂舞程式,雖有變化,但其原有的特質卻一脈相承,反映了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其在統(tǒng)治者維護封建秩序、培養(yǎng)人的倫理原則和道德意識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當代喚起民族文化自覺、彰顯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如何將其所蘊含的文化與精神資源與新時代無縫對接,得以實現其公民道德價值的重構,筆者認為在堅持古今融通、形神兼?zhèn)?、守正?chuàng)新、開放多元的轉換原則前提下,以下幾點尤得重視。

    (一)推動釋奠樂舞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造性轉化

    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指對傳統(tǒng)概念所進行的創(chuàng)造更新,充分挖掘傳統(tǒng)的意涵;創(chuàng)造性轉化則是指以傳統(tǒng)概念為基礎所進行的改造,這個改造不是隨意而為之,而是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改造之后不能夠違背概念的原意。[18]為此,創(chuàng)造性轉化也被認為是按照時代的要求以及特征,對依然有借鑒價值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改造,努力賦予其全新的表達形式與時代內涵??讖R釋奠樂舞是歷經千年傳承留下的文化遺產,具有較強的歷史繼承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過程中,應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依據隋代以來的歷史文獻記錄,依托明清流傳下來的大量禮器、樂章、樂譜、舞譜進行最大限度的恢復,在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中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其歷史局限性,如北魏以后,祭孔時普通民眾不得入內參與祭祀,禁止女性參與祭禮等,使祭孔高舉朝堂之上,彰顯政治與主流文化的權威,與民間社會拉開了距離,這顯然是與現代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相適應的。因此,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二重性特征,避免過于強調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性而忽視局限性,夸大了傳統(tǒng)文化的功能,陷入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過于崇拜;或者只看到了局限性,無視繼承性,又會貶低傳統(tǒng)文化本身的現實價值。由此可見,孔廟釋奠樂舞的恢復與發(fā)展要克服歷史局限性,發(fā)揮歷史繼承性,揚長避短,使其能夠在當代社會發(fā)揮作用,進一步促進道德價值的重構。

    (二)挖掘釋奠樂舞文化價值實施主流價值引導

    孔廟釋奠樂舞起源于殷商以前流傳下來的《大韶》,[19]是盡善盡美的韶樂孓遺,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交響樂,在世界音樂史上堪稱奇跡。釋奠樂舞中的樂章是樂舞內涵的外在表達,體現了樂舞的基本內容,樂章的創(chuàng)作、樂名的確立以及基本內容指向了特定的時代風貌。從隋代到清代,樂章的名稱分別以“夏”“和”“順”“安”“平”為關鍵詞,一方面是歷代帝王遵從了“凡改朝換代,禮樂不相沿襲”的規(guī)則,另一方面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將“夏”“和”“順”“安”“平”字樂章以制度化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昭告天下,表達著國家對于特定時代的訴求。以“夏”為樂名,其用意在于繼承華夏之聲,表明宮廷雅樂文化進入了新的階段,其內容以體現華夏之聲為特征;以“和”為樂名,其用意在于顯示統(tǒng)治者的豐功偉績和其統(tǒng)治下國家的繁榮之象,體現出中國人自古“以和為貴”的精神;以“順”為樂名,是取“順天應人,歸于自然,天下順之”之涵義;以“安”為樂名,盡取治世之音安以樂之意;以“平”為樂名,表達了統(tǒng)治者期望天下太平的根本愿望。釋奠樂奏中的擊鼓與叩鐘在于提醒大家祭祀禮儀必須誠心正意、尊重祖先文化的傳承,同時體會鐘鼓內雖空空如也,但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以此表示心清凈至極則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應萬變的道理。祭孔舞蹈體現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至今仍保持純理性的方形排列,舞者的俯仰周旋,猶如四季相代,順其“道”而行,其主體動作“揖”“謙”“辭”是儒家要求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準則。[20]舞作呈幾何結構與變化,采對稱式、平鋪直敘之手法,各變均有禮節(jié)性之動作出現。舞蹈風格典雅,平和雅致,從規(guī)范身體動作彰顯其威儀化、禮儀化、道德化。這種以功能取向為目標的舞蹈,強調的是將人置于宇宙中,以和諧的心態(tài)與之相對應,把生命的哲理,透過實踐來闡釋身體,達到身心一體,配合時代脈動,實踐道德,修持自我,以期實現維護社會和諧、建立社會秩序,重塑時代精神的最終愿望。

    (三)恢復釋奠樂舞實現民眾道德的自覺歸依

    道德不僅為社會提供倫理精神、規(guī)范社會倫理秩序,而且也是人建構自我精神世界、實現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因此民眾會自主選擇某種道德觀念進駐自己的內心世界,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并主動用這種道德信念來省察自己,進行自我精神角色的塑造。[21]孔廟釋奠樂舞中所蘊含的“和”“順”“平”“仁”“德”“禮”“善”“美”“謙”“讓”等人文精神,為當代主流價值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我們依據釋奠樂舞歷史原貌,打破歷史局限性,與“過去”和“傳統(tǒng)”建立聯系,在實現繼承文化基因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使孔廟釋奠樂舞古樸大方、莊重典雅的音容舞姿得以重新展現,并將其推向廣大民眾,推向校園,使踐行者可以通過一舉一動、一樂一舞,觸摸與感知歷史、解讀當下、感悟人性,觀看者能夠聞樂知德,觀舞澄心,識禮明仁。也可把整個祀典制作成文化產品通過媒介向更多的民眾呈現其文化樣式,展現其精神內涵,傳遞中華民族深層的文化認同和精神氣質,使其成為廣大人民重構精神道德家園的自覺歸依。

    以祭孔樂舞為代表根植于中華大地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先人在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并總結出來的思想和文化精華,它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道德觀念,具有典型的中國精神、中國氣度和中國風范。因此新的歷史時期的孔廟釋奠樂舞,不僅將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群體集體緬懷先圣、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中華美德、推動人類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同時也將在中國文化史、世界祭祀史、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注釋:

    [1]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山東省曲阜市政協(xié)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曲阜文史第11輯[M].1991:108.

    [2]江 帆,艾春華.中國歷代孔廟雅樂[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23.

    [3]王 蕊.歷代釋奠歌章略考[J].孔廟國子監(jiān)論叢,2019(00):27—54.

    [4]南雍志[M]卷十三音樂考.古籍影印本.

    [5]江 帆,艾春華.中國歷代孔廟雅樂[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69.

    [6]《律音匯考·自敘》曰:“嘉慶戊寅(1818),與修邑乘,(稑)獲讀頒定文廟樂章,載春丁夾鐘主宮倍應鐘起調,秋丁南呂主宮仲呂起調。二祭皆清音為之還轉,而未當收一濁音,乃恍然于清濁之判若兩途,而律呂之不可混雜,有如是者。道光九年(1829),明府杜曉平先生因邑素無樂舞,征(稑)教習?!?/p>

    [7]邱之稑.律音匯考 丁祭禮樂備考[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44.

    [8][明]李之藻.四庫全書·史部·判宮禮樂疏·卷八[M].古籍影印本,19—66.

    [9][清]金之植.文廟禮樂考[M].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602—624.

    [10][元]托克托.《宋史》志第八十一樂三[M].古籍影印本.

    [11][明]陳 鎬.闕里志卷二樂舞圖[M].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108.

    [12]李鳳亮,古珍晶.新時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現代化轉換的價值、路徑及原則[J].東岳論叢,2020(11):111.

    [13]劉 芳.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考量[J].思想理論教育,2012(01):8.

    [14]楊秀蓮.試論人的文化存在方式[J].學術交流,2011(11):3.

    [15]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3):22.

    [16]同[11].

    [17]云 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4.

    [18]陳志興.準確把握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科學要求[J].云夢學刊,2020(05):98.

    [19]孫 麗.齊魯特色文化叢書《舞蹈》[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4:225.

    [20]熊公哲注譯.荀子今注今釋[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0:411.

    [21]王春英.東正教與俄羅斯的道德重構[J].西伯利亞研究,2016(03):54.

    (責任編輯:劉露心)

    大竹县| 基隆市| 宣城市| 诸城市| 天气| 南漳县| 永昌县| 蚌埠市| 图片| 托里县| 景宁| 平利县| 宁乡县| 涿州市| 镇安县| 那坡县| 密云县| 濮阳县| 吕梁市| 武清区| 蓬溪县| 灵武市| 区。| 泗水县| 盐城市| 资兴市| 安吉县| 泊头市| 黄陵县| 通许县| 嘉荫县| 家居| 镶黄旗| 吉林市| 理塘县| 黄陵县| 平南县| 昌平区| 大田县| 滦平县| 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