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化時代中,各民族、國家之間的文化正不斷地發(fā)展和深化,在這種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正不斷地提升對傳統中華文化的重視。文化的多元性對于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zhàn),發(fā)展民族音樂是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與責任,不斷吸取國外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精髓也是發(fā)展我國民族音樂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本篇文章闡述了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音樂教育工作當中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的現狀,同時為民族音樂更好的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得到傳承與發(fā)展提出了幾點對策。
[關鍵詞]多元文化;高校音樂教育;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1)05-0038-03"
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民族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特性和藝術風格成為其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它使得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為了能夠發(fā)揚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應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的相關內容,將民族音樂文化更好的傳播給當代青年,提升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力度,同時促進高校音樂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的必要性"
在文化多元性不斷加強的時代,將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的使命與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工作融合,有助于推動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世界多元音樂文化能夠加強與民族音樂間的融會貫通、協同進步,所以將我國的民族音樂發(fā)揚光大具有時代價值。首先,由于新時代文化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受到各國文化影響,一些西方音樂文化進入,使我國傳統文化受到歐美音樂同化的現實挑戰(zhàn),這是擺在我國當前民族音樂文化更好的實現傳承的一道必須面對的難題。高校音樂專業(yè)是培養(yǎng)民族音樂的重點區(qū)域,應以此入手,加強推廣傳播,普及我國傳承文化的教育[1]。另外,由于音樂本身能夠給人以歡愉、陶冶情操的效果,民族音樂是不同時期的人民對于生活、情感、精神文化的一種描寫、講述方式,因此,它能夠充分地反映出不同時期的文化特色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高校音樂適時開展民族音樂授課,還能夠對本校的精神文化和校園文化生活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此外,深入推進民族音樂文化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廣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國的傳統文化,這正是實現了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二、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的現狀"
(一)有關民族音樂課程設置較少
從世界音樂的演變情況來看,我國的音樂受到了歐美音樂的沖擊和挑戰(zhàn),對于這種挑戰(zhàn),我們必須直接面對。從現階段的高校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來看,一些學校對于音樂課程的安排,較多是將歐美音樂設置為主要課程,這不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不利于民族音樂在我國的傳承現實需要。在高校的音樂課程當中,關于聲樂課、鋼琴課、試聽練耳等,這些課程以西方音樂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民族音樂特色的教學內容安排的少之又少,使我們的高校專業(yè)學生,學到有關民族音樂相關內容的機會很少,這不僅沒有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
(二)音樂教育教材深度不夠
音樂教材是開展音樂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我國高校音樂教材中有關民族音樂的教材較少,內容過于陳舊,且普遍存在著內容更新慢、出版周期長的特點,這根本無法滿足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傳播民族音樂文化的需求。教育不是一項單一傳授學生理論知識的工作,而是需要與人們的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另外,現在的民族音樂在教材的編制過程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教師在授課中容易與實際生活相脫節(jié),授課時,片面地把一些有關民族音樂的內容呈現給學生,不僅讓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困難,而且不易引起與學生之間的共鳴[2]。音樂教材普遍存在著同質化的問題,在編寫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當中,如果編寫音樂教材的相關人員沒有對民風民俗、當地的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深度的挖掘,實現音樂教材的差異化和個性化是一個具有難度性的工作。
(三)對民族音樂的重視程度不足
由于“歐美音樂文化中心論”的潮流顯現,一些學校更加將主要精力放在西方歐美音樂上來,往往將本民族音樂忽視,特別是對于師資力量配備、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于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使一些民眾,特別是高校學生對于西方音樂過于熱愛,而我國傳統文化的民族音樂發(fā)展卻比較緩慢。
三、民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的有效對策"
(一)優(yōu)化高校民族音樂教師團隊與課程
現階段,音樂教師缺乏對民族音樂的深刻了解,需要建立一支更加專業(yè)的民族音樂團隊,逐漸加強民族音樂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使民族音樂能夠融入高校音樂教育改革里。民族音樂應以較強的民族情感為基礎開展,教學時應注重提高本人的藝術修養(yǎng),以及自身的道德品行,以此來增進民族感情,不斷掌握我國民族音樂的歷史和思想感情,使民族音樂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隨著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教師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不僅僅要了解其中的情感內容,還要創(chuàng)建相應的音樂氛圍,可以在教室中擺放傳統樂器進行教學,讓學生建立情感歸屬,逐漸意識到與西方音樂的差異,讓學生更加適應現代教學方式和理念,促進高校民族音樂的未來發(fā)展[3]。
(二)更新高校民族音樂相關教材
民族音樂教材是開展民族音樂課程的關鍵所在,教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各大高校有必要更新音樂的相關教材。首先,音樂教材應當結合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兩個方面,這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其次,音樂教材應當結合當地的音樂特色和內涵,同時結合國外音樂的優(yōu)點來發(fā)展我國的民族音樂,使音樂教材的內容符合現代化趨勢。最后,音樂教材應當做到與民族文化相適應,科學合理的教材內容才能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提高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熱情。為了進一步加強高等院校在民族音樂教材方面的建設,建立了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相融合的音樂框架。通過對相關教材的進一步整合來提高音樂教學水平[4]。音樂教材的內容在編寫過程中應當保持積極、正能量的原則,這樣學生更愿意深入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逐步將民族音樂文化發(fā)揚光大。另外,就現階段高等院校的教材內容來看,更新音樂教材應當在教材的編寫階段融合當地的特色文化,編寫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教材。地方文化是發(fā)揚民族音樂的主要力量,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興趣,了解民族音樂背后的文化特點和歷史背景,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能力。例如,可以利用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進行全國性的民族音樂活動,讓學生體驗沉浸式的民族音樂文化,通過不同音樂文化的融合,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和內涵,體驗不同地方民族文化的特點和重要性。由此可知,更新民族音樂的相關教材,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特殊魅力,成為傳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的一分子,通過自身的學習和對音樂的感悟了解民族音樂的內容,使我國的民族音樂被更多的人認識[5]。
(三)提高師生對民族音樂的重視
為了提高師生對民族音樂的重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首先,各大高校可以組織師生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區(qū)進行采風學習,通過周圍環(huán)境的因素,使師生能夠更好地清楚我國民族音樂的本質特征,加強師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其次,教師應加強與本地民間藝人的交流與借鑒,掌握各地特色和風土人情,逐步提高自身的水平,有利于讓學生更快地融入到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當中。最后,音樂教師可以采用實踐式教學方法,讓學生領略不同民族的音樂特點。我國有很多的少數民族,不同的民族地域有著各自的代表性音樂,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民族音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水平[6]。
(四)積極組織課外民族音樂實踐活動
時代的發(fā)展讓人們對于民族文化的學習變得更加具體,許多人在樂器選擇時都會嘗試民族樂器,一些家長也會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民族音樂。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民族[KG(0.1mm]音樂的學生的總成績依然保持前列,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可以看出民族音樂對于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為了進一步推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高校應當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這樣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前景[7]。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fā)展,高校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應當采用互聯網模式,通過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互聯網教學方法下可以將互聯網信息與課程內容融合,學生通過信息的整合可以學習到更多有關于民族音樂的知識,了解到除了基礎課程以外的其他實踐課程,豐富學生的民族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內心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通過組織課外實踐活動有利于加強學生在知識層面的學習,理論知識與實踐課程的結合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記憶與累積,體會到音樂傳承的樂趣,為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貢獻力量[8]。
(五)在學生群體中樹立一種文化傳承的概念
在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過程中,應當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為此,有關部門應當制定相關的民族音樂保護措施,加大對傳統民族音樂的保護力度,有利于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另外,高校應當不斷優(yōu)化民族音樂的課堂教學理念,在課堂中明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與國外音樂文化間的關系,在正確看待外來音樂文化的同時,將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發(fā)揚光大,成為民族音樂文化的見證者與傳承人[9]。
(六)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中西音樂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全球經濟一體化成為了一種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在中外音樂不斷交融的背景下,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為了保證我國民族音樂的多元化發(fā)展,應當逐步拓寬發(fā)展空間,將西方音樂內容和中華民族音樂進行融合,采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中西音樂形式,使音樂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能夠經久不衰。在保留自己民族音樂文化特色的同時,充分吸收西方音樂文化的優(yōu)點,逐步完善我國民族音樂文化,推動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提高高校的民族音樂文化教學效果,展現中國音樂的力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主動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中西方音樂文化,在思想上保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逐步發(fā)掘國外音樂作品的優(yōu)秀之處,也有利于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10]。在這種教育原則之下,雖然要重視西方音樂文化的整體構架和內容特點,但是也要在保留其優(yōu)點的基礎上,將不好的文化內涵剔除。只有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音樂文化才能保證對音樂文化有正確的見解,保證音樂文化的多元性。我國的音樂文化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有著自身的特色內容,因此才能得到各地音樂專家的高度關注,只有在了解西方音樂文化內容的同時學習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才能更好地將音樂文化傳承下去[11]。
結"語"
據上文所述,為了提高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我國民族音樂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采用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在教師團隊、教材編寫、實踐教學方面進行相應改革,促進我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